大家好,我是千妈。
又到了周五分享好片的时间,今天我带来了五部神级纪录片,都是央视专门给孩子拍的,几乎全方位覆盖中小学课本上所有知识点。看完这五部纪录片,不仅能帮你省去几万补课费,孩子也能打开视野和格局,建议大家先点赞收藏,再看详细介绍。
第一部
《河西走廊》
▲ 来源:《河西走廊》电影封面
这部片我安利过很多次,它的名字曾无数遍在我的文章里出现。
有老师开玩笑说,孩子看过这部片,历史直接提20分。
提20分我觉得有点夸张,但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孩子反复品味的好片。
它一共10集,豆瓣评分9.7,可以说是国产最高分纪录片。
以河西走廊为地理坐标,讲述了从汉代到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我推荐它的第一个原因,是非常-非常-美。
打开第一集,首先听到的就是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创作者是希腊音乐家雅尼,虽然他是一个希腊人,这首曲子却有着浓郁的大漠苍凉感和中国古典美。
紧接着,映入眼帘就是绝美片头画面,大家可以看到地图徐徐展开,据我所知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团队来自BBC,所以出片质量非常高。
比如河西走廊的星空,八一冰川的广阔,光看就是一种极致的视觉享受和美感熏陶。
▲ 来源:《河西走廊》电影截图
第二个原因是对孩子了解历史,提升文学素养来说,这部片实在是个宝藏。从历史角度,它涵盖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南北朝战乱,敦煌丝绸贸易以及凉州会盟等诸多历史事件,对孩子尤其偏理科的孩子来说,是补充历史知识的绝佳机会,把有历史底蕴的例子用到作文里,也能增分不少。
▲ 来源:《河西走廊》电影截图
文化角度,它不仅讲述儒家传承,还讲鸠摩罗什与佛教东传的宗教历史,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层次性。
▲ 来源:《河西走廊》电影截图
政治角度,它以河西走廊为基点,讲述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再在最后一集由玉门油田、兰新铁路等重要工程切入新中国。
这里特意提醒一下:
初高中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政治相关的例子,但总是容易显得生硬。孩子们完全可以借鉴《河西走廊》,看它是如何做到将历史底蕴和大国理想结合在一起,将河西走廊这段历史与新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巧妙结合在一起。
▲ 来源:《河西走廊》电影截图
推荐它的第三个原因是文案超级优美。
我自己看完这部纪录片,是有对它的旁白进行精读和摘抄的,一方面出于兴趣,一方面是觉得孩子也能用得上。
一种是摘词汇,比如“烽燧”这种我们平时比较少用到的高级词汇;
一种是摘案例,比如解忧公主的例子,孩子以后写和平主题作文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好的历史案例一加进去,作文的文化底蕴就出来了;
一种是摘句子,比如这句:
“在那个天下分割豪杰并起的年代,他们不仅见证了河西五凉政权的百年风云,更牢牢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
像这样的句子,很适合做仿写,我们就可以把它的句式记下来,“他们不仅见证了……更牢牢坚守着……。”都是能用在作文里的。
第二部
《被数学选中的人》
▲ 来源:《被数学选中的人》电影截图
这部纪录片很有意思,虽然回顾了数学从起源到现在整个发展历史、数学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介绍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还有《九章算术》《几何原本》等数学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数学问题,比如π的数值、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等,却一点也不深奥、不难懂,如果你的孩子对数学不太感兴趣,建议一定要看看。
我自己觉得它最赞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进行了结合在我这样的文科妈妈印象里,数学一直是人类思维的高度抽象概括,陪千寻看完这部片,却突然发现数学其实很“接地气”。
▲ 来源:《被数学选中的人》电影截图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计时、建筑,甚至音乐、绘画等艺术行业,都离不开数学运用。
比如第一集“数学是什么”,就以古琴制作和画家的激情创作,生动展现了数学的普适性。
▲ 来源:《被数学选中的人》电影截图
二是那些数学家真实有趣的人生经历能给孩子正向的榜样作用。
比如我真的很难想象,提出费马大定律的数学家费马,真实职业竟是一名律师。脱下律师袍,费马就把闲暇时间都花在数学研究上。
但即便是这样的大师,也会逃避推导过程,他的手稿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话:“我可以证明这个结论,但我现在必须去喂猫了。”
或者让人们抓狂的:
“我确信已经发现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 来源:《被数学选中的人》电影截图
正是这些让人会心一笑,又振奋人心的小故事,让数学变得“和蔼可亲”。我想,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被数学选中,但这部纪录片至少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第三部
《我的牛顿教练》
▲ 来源:《我的牛顿教练》电影截图
大家都知道,中考“小四门”要取消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8门科目不再计入中考总分。取而代之,仅有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六门计入总分。
所以,物理还是蛮重要的,地位明显提高。
学习物理,十分推荐《我的牛顿教练》。
这是一部少见的用体育运动方式给孩子讲物理知识的纪录片,在纪录片里,我们能看见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这些运动不论是训练还是获胜,背后都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 来源:《我的牛顿教练》电影截图
比如,山地车比赛为什么要穿紧身衣,游泳比赛结束时为什么要打六次腿,沿海城市的空气阻力对跳远有什么影响......有趣的问题构成主要内容,孩子看过后,甚至还可以亲身感受。
遇到那些孩子难理解的概念,就用动画形式演绎,比如展现标枪迎风角度时的空气阻力的:
▲ 来源:《我的牛顿教练》电影截图
基本上,必学的空气、速度、旋转、力量、准确等物理知识片里都有,还有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物理学定律,比如伯努利定律与香蕉球,气步枪射击与射箭的抛物线。
而且大家放心,它看起来一点也不累,每集只有二十分钟,是孩子很容易吸收的类型。
第四部
《此画怎讲》
▲ 来源:《此画怎讲》电影截图
这是国内首部以名画为主题的大语文节目,它选取14种中国美术史上的人物画,用特技让人物开口说话,以千年前的视角来讨论今天的话题。
于是乎,捣练的仕女唱起了《大碗宽面》;
《甄嬛传》两大男主角回应史料争议;
李白在线演唱“如果能重来”……
古人们经营着粉丝超话、独家定制周边、出COSPLAY写真集,从宋到清,一幅幅名画“活”起来,呈现出“出人意料的反差萌”。:)
▲ 来源:《此画怎讲》电影截图
俏皮有趣、脑洞大开的人物对话,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历史典故。
瑰丽华贵的《簪花仕女图》,仕女们在讨论最新的八卦:
谁家的丈夫动手打了人,谁家的媳妇爱吃醋,甚至得出一条金句:“家暴只有零次和一万次!”
▲ 来源:《此画怎讲》电影截图
《步辇图》里,唐太宗在怒斥官员:
“你还天天跟我请假,大唐公务员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 来源:《此画怎讲》电影截图
画风也超级用心~
我觉得全片最难还原的画作,就是《听琴图》。
这是一幅直贯向上的画,四人与前部的假山石连接,将整体气韵包围,并送至宋徽宗背后的那株苍虬如龙的松树之上。
片中人物、道具的比例和位置稍有不当,画面向上的势,便会消散掉。
令人惊喜的是,制作团队进行了极为细致地还原,要不是动态演绎,一个静止的全景画面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 来源:《此画怎讲》电影截图
新颖不出格,古今情可通,像这样画风精良高度还原,5分钟轻松解锁一个历史知识的好片,怎么能错过~
第五部
《航拍中国》
▲ 来源:《航拍中国》电影截图
你想让孩子见到什么样的中国?
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
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共奏的乐章~
我很喜欢千寻课本上的一句话:
“当东方的乌苏里江泛起鱼肚白的时候,西方的帕米尔高原仍是繁星点点。”
这就是地理的魅力。
▲ 来源:《航拍中国》电影截图
当你从东经73度出发,从中国最北端到最南端,见识过大海和沙漠,感受过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出的神奇律动,你会发现,整个人的心态都会变得不一样!
这就是我强烈推荐《航拍中国》的原因。
它有两个“大美”:
第一个大美,是镜头语言中恢宏呈现的自然之美。
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航拍中国》却用镜头语言,把中华大美天地淋漓尽致展现了出来。
▲ 来源:《航拍中国》电影截图
审美思维上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
结构上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
宗旨上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高超的航拍,流畅的剪辑,托物言志,融情于景,营造出独具韵味的意境!
无论是高空近距离拍摄珠穆朗玛峰、俯拍四季不同的青海湖,还是桂林山水的烟雨朦胧、朝天门的两江汇流奇景,都让人感受到了那份独特而深远的东方审美。
▲ 来源:《航拍中国》电影截图
第二个大美,是靠艺术构思和多重叙事呈现出的人文历史之美。
全片采用板块式、串联式、递进式等不同的叙事方式,讲述各地人文历史的前世今生。
北京的故宫、湖北的黄鹤楼、台湾的孔庙、澳门的妈祖阁......这些饱经历史沧桑的人文景观,通过《航拍中国》独特的叙事视角,不仅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无比厚重的人文历史之美。
▲ 来源:《航拍中国》电影截图
我知道,50分钟一集肯定不足以了解一个地方。


但我还是想把它推荐给所有中国孩子和家长,一起感受这960万平方公里的美丽疆域!
EASTWEST
五部纪录片的片源我都已经整理好了,大家只需要点亮“赞和在看”,然后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周末纪录片”,就可以一并获取。
好的教育,其实更像一种生活方式。
无痕的引导往往比刻意补习更有效,祝孩子们开开心心观片,开心之余还能有所获益。:)
文章封面:《航拍中国》电影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周在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