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洛丽塔》出版后,因其“惊世骇俗”的题材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争议性最大的作品之一。
纳博科夫的学生小阿尔弗雷德·阿佩尔认为,除了文字表面的小说内容,正确理解那些深奥玄妙的素材和精雕细琢的文笔,才是读懂《洛丽塔》的关键
他花了大量时间为《洛丽塔》做注,并向纳博科夫求证他的注释是否属实,最终推出了《洛丽塔:注释本》
这部注释本几乎穷尽了小说的方方面面:法语词的翻译、杜撰词的拆解、喜剧性词源追述、美国流行文化、双关、头韵、象征、隐喻、玩笑、戏仿、文字游戏、文学典故、交叉引用……即使是纳博科夫否认的注解,小阿尔弗雷德·阿佩尔也没有删除,而是写上两人讨论的过程,附上纳博科夫的原始辩驳,让读者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
对《洛丽塔》文本的注释,生成了另一份有待解读的文本,这正是写作与阅读的乐趣所在。
《洛丽塔:注释本》中译本出版后,上海译文邀请著名翻译家、《洛丽塔:注释本》译者冯洁音,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btr,以及本书责任编辑缪伶超,在上图东馆与读者们一起“解剖”这部小说的“神经”,探寻纳博科夫设计的迷宫。
以下是分享活动的精彩回顾:
01
比作者还有名的笔下人物
最被误读的作品
btr:谈论纳博科夫的时候,广大读者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洛丽塔》。那么反过来我们可以这么说,“洛丽塔”比纳博科夫要有名得多。如果在淘宝上搜索“洛丽塔”能搜出很多东西,包括以“洛丽塔”命名的服装,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人们对“洛丽塔”这个词有一种自己的判断,那么这种判断跟纳博科夫的作品本身又有多少差距?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
可以说,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可能是他被误解的最厉害的一本书了,大众文化中的“洛丽塔”的形象,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种种刻板印象,包括一种服饰风格,包括一种性感的小姑娘的形象等等,与纳博科夫的本意天差地别
纳博科夫写的《洛丽塔》其实是没有一个视觉形象的,后来有两部电影对这个文本进行了视觉化,但即使是那两部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和角色,跟纳博科夫小说的本意相差也非常远的。这当中就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
现在出版这样一个注释本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要拨乱反正,让读者以一种正确的方式阅读,去体会其中的妙处。
这个妙处就是,《洛丽塔》这样一本书,不应该仅仅谈论它的主题,谈论它的内容,更要用一种美学的方法、从一种美学的视角去看它。
02
读纳博科夫
就像捉迷藏
btr: 纳博科夫藏在故事里的巧思,就是《洛丽塔:注释本》900 多条注释所要解释的内容。
刚才说到,注释作者小阿尔弗雷德·阿佩尔带着900多条注释去找纳博科夫一一求证,而且纳博科夫也逐条回复。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那么高明的一个文学作者,他写这本书,所有的名字、地点、用词,到处都有出处,埋了很多梗,设置了很多谜,可是读者在读的时候往往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里有一个谜题。那么如果我是纳博科夫,我也会很着急,对吧?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我当然要藏得比较深,但是如果藏得太深了,找的人会觉得索然无味,就走掉了,那一个人呆在那个藏身的地方,也是非常无趣的。
所以捉迷藏这件事情暗含了一种潜在的意识,就是我虽然藏了起来,但我还是希望被找到,我只是藏得深一点,你只是找到得慢一点,这样才是我的成功。
这个关系就像纳博科夫和阿佩尔的关系,阿佩尔就是那个去找纳博科夫的人。在《洛丽塔:注释本》里,我们作为旁观者也看得津津有味,就是这样来回往复的一种游戏。
03
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
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冯洁音:首先我非常佩服阿佩尔,因为我们知道这本《洛丽塔:注释本》在上世纪70 年代出版,那个时候不像我们今天随便在网上打一个关键词,基本上就把该知道的东西全搜出来了。70 年代是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找东西的出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这要花很大的力气的。
当然,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魅力,即使没有注释,就像《红楼梦》,没有那些评注,也不妨碍我们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把它当做爱情小说来读,理解它的悲欢离合。
《洛丽塔》也是一样的。但如果有了注释,就大大扩展了你的眼界,因为不光揭示了《洛丽塔》本身的内容,还揭示了它和纳博科夫其他小说之间的勾连。
可以明显地看到,《洛丽塔》起到了一个中心枢纽的作用。阿佩尔在注释里把这本书与《微暗的火》和《说吧,记忆》相关的点都找了出来。
04
纳博科夫
也内卷?
btr: 说到主题上的勾连,阿佩尔在《洛丽塔:注释本》的导言里讲到纳博科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特点:involution。我们平常会翻译成“内卷”(金绍禹老师在文中翻译成“缠绕”),这不是说纳博科夫工作很卖力,而是指文本上的内卷,包括戏仿、巧合、模式化,都能呼应到注释中。
用现在的话应该称为“超链接”,只不过这个“超链接”是指向自我的。所以这些注释其实暗含了纳博科夫的写作结果,给了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比如我之前读过这本书,现在还想从细节的角度去理解它,那我看到书里讲到海滩上的太阳镜,太阳镜旁边的注释告诉我们后面有哪些地方还会出现类似的意象,我就可以直接翻到后面相关的注释,看太阳镜出现了几次,这就是主题式的阅读,也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方式非常吻合的。
05
纳博科夫的
模范读者
btr:纳博科夫在《洛丽塔》里提到一部动画片,但他想不起来名字了,阿佩尔就拼命问他,于是纳博科夫努力回忆,画了一张草图,《洛丽塔:注释本》里还附了这张草图,很多读者看了草图才知道是哪部动画片(465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像维基百科式的一种合作,纳博科夫把脑子里的形象视觉化,解开了他自己心里的一个谜团。
所以阿佩尔是翁贝托·埃科所说的那种模范读者,他除了对纳博科夫有深刻的理解之外,自己也有很多教学上的考虑,因为他是个老师,他必须把每个词每句话都搞清楚,然后启发了我们这些学生。
06
单视角的
全方位注解
冯洁音:我有一个形容词,把这些注释叫做“单视角”的全方位注解,它就是单视角,是纯粹的语言的视角。
btr:或者说是自带作者+评论者音轨的作品。
注释者阿佩尔有一个很不容易的地方,就是这些注释暗含着对文本的一种解读,而我们用别的媒介去体现它其实也是一种注释。
比如电影,库布里克把《洛丽塔》拍成了电影,他把这个文本视觉化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注释,虽然他的电影跟这个书差得太远了,所以有点难比较,但里面一些小小的段落,暗含着库布里克对这本书的理解。
有一段是亨伯特娶了洛丽塔的妈妈后,他被追着问以前的风流韵事,就好像要作告白一样。在书里面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追问,但是在电影里面,亨伯特躲到了厕所里面,他妻子就在外面敲门,两个人是隔着厕所的门来交代以前的事。这是个很聪明的做法,因为有点像告解的小房间,更强调了当时的场景。还有奎尔蒂出现在亨伯特跟洛丽塔住的宾馆门口搭讪,演员用一种非常滑稽的快速语调在讲,把书里荒诞的喜剧性体现出来了。
电影发挥自己媒介的这些优势,用空间、用演员的表演这些可以看见的东西,对《洛丽塔》也做了一种注释,这种注释不是文本的,但本质上是共通的,任何一个注释都带着对作者的某种理解
- END -
纳博科夫作品
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更新

为了确保能第一时间看到上海译文推送

点亮文末
“🌸在看”

或进入公众号主页将上海译文设为“⭐️星标”
更多资讯,点击关注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