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华
来源:民国风文艺范
她,一位天真无邪、温婉多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富家千金。
他,一位寒窗苦读、志向远大,却出身于穷苦之家的热血青年。
我们读过了太多诸如这般“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故事,人们大多都会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似乎这种浪漫的结局才担得起“爱情”的分量。
然而,现实中“公主与穷小子”的爱情可没有这般浪漫,民国时期就有这样一对有情人,他们相恋八年,最终却只落得两年的夫妻相守。
这对“情深缘浅”的夫妻,就是著名作家林淑华与丈夫徐惠民,因丈夫死前的一句话,林淑华竟独守70年,用情至深,令人动容。
林淑华与徐惠民
1919年,林淑华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富贵之家,因家境渊源,林淑华自小就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都说女大十八变,自小接受西式教育的她,长大后更是出落成一个风姿绰约的新女性,这样一位千金自然成为了富家公子们追逐的对象。
其实,门当户对的爱情未尝不是一条幸福的捷径,相近的家境、学识和见识,无疑会让两个人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也更容易接近幸福。
然而,爱情却是这世上最“不靠谱”的一种情感,它不需要“理性”带路,也不一定循着“感性”而行,它有自己固执并笃定的方式。
1935年,对于林淑华来说注定是一个伤心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母亲的生命,那一年,她刚满16岁。
经历丧母之痛的林淑华,每日以泪洗面,整个人笼罩在一层悲伤的情绪中,已全然不能正常地去学校读书。
看着女儿愈发消沉,林淑华的父亲焦急万分,为了不耽误女儿的功课,林父便为她请了一名家庭教师,每天在家为林淑华补课。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林淑华与徐惠民相识了,彼时19岁的徐惠民还是格致公学的一名学生,由于品学兼优,经人介绍来到了林家。
格致公学
每天放学后都能接触到林淑华这位富家千金,是多少男人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对徐惠民来说,他却没有这番心思。
出身寒门的他,是学校里有名的“穷小子”,虽然学识和成绩都名列前茅,但他仍需为自己赚取足够的学费,来到林家的目的亦是如此。
在很多人看来,穷人家的孩子似乎对学习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其实他们只是别无选择,想要改变命运,必须付出比其他人更艰辛的努力。
正所谓“人穷志不短”,林淑华渐渐被徐惠民坚毅的品质所吸引,虽然二人成长的环境大相径庭,却产生了很多共同语言。
民国时期的上海
在回忆起这段“亦师亦友”的日子时,林淑华这样说道:
“后来,我和惠民已经十分相熟,我们频繁的通信,诸凡学问、性情、兴趣、志愿、生活、人生等问题,都是互相讨论的话题。”
除了学习功课外,徐惠民也常常在信中对林淑华劝解开导,在徐惠民的陪伴下,林淑华变得愈发开朗,渐渐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了出来。
与那些纨绔子弟不同,徐惠民不仅教学认真,而且为人谦和,彬彬有礼,随着林淑华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的感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情窦初开的林淑华,不由自主地爱上了眼前这个温文尔雅的男子,而在一次次的接触中,徐惠民亦是对这个温婉可人的女孩儿无法自拔。
如果说这世上真的有一样东西不分高低贵贱,那一定是爱情,谁能想到两个生活几乎没有交集的人,竟在这场相遇中爱上了彼此。
没有玫瑰,他们就置身于公园之中,将周遭的姹紫嫣红作为送给彼此的礼物。
没有戒指,他们就将永恒寄托在书信里,在纸短情长的私语中感受爱的绵长。
然而,旧时的爱情似乎永远也跨不过那座“门当户对”的大山,仿佛一场久远劫来的苦难,终是不能给“你情我愿”一个顺遂的结局。
民国时期的上海
我们听过太多声音批判“门当户对”的世俗,可我们哪一个人不是身处这世俗之中,它并非不近人情,只是未做父母的人又怎能体会得到。
没有任何意外发生,林淑华与徐惠民的爱情,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在这里,不得不让我们对“门当户对”有着新的反思。
在我们的意识中,往往被高攀的一方才会用这样的理由拒绝对方,就像林淑华的父亲,自小娇生惯养的女儿,怎能忍心嫁给一个穷学生?
但作为“攀高枝”的徐家父母,竟也反对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总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民国时期的上海
其实,徐家父母亦是少有的聪明人,尽管儿子攀上了富家千金的高枝,可以说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但他们深知,这样的婚姻是不容易幸福的。
于爱情来说,自然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于必将走向的婚姻来说,两个人的旗鼓相当可以说至关重要。
婚姻不只是彼此的情意绵绵,更是一天天捱过的柴米油盐,尽管我们相信爱可以排除万难,但是万难之后还有万难,这是更令人笃信的。
作为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子,深陷爱情之中的林淑华对父亲的固执自然是百般不服,执意要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民国时期的上海
为此,父女俩不知道吵了多少次,在林父看来,从小被自己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竟然为了嫁给一个穷小子,与自己据理力争,令人寒心。
气急败坏的父亲更是一气之下狠狠地打了女儿一巴掌:“我满怀期望地将你养大,就为了让你长大后气我不成?你还不如我养的一条狗!”
一肚子委屈的林淑华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她不明白,曾经那个关爱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就不能明白自己的心,她是一定要与他在一起的。
得知林淑华被打了一巴掌后,似乎这一巴掌也打在了徐惠民的心上,令他心疼不已,与此同时,也将他彻底打醒了。
徐惠民深知,自己必须要有所成就,才能堂堂正正地将林淑华娶进门,只有这样,才能让林家相信,自己有能力给爱人幸福的生活。
于是,在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次的海誓山盟,再一次开启了新的篇章,徐惠民与林淑华约定,待自己学成归来,一定风风光光地娶她回家。
是的,她对此深信不疑,她又怎能怀疑这个深爱着自己的男人呢?虽然对于这一切要等多久,她完全没有把握。
在局外人眼中,爱情的承诺无异于一场盲目的赌博,明知输多赢少,竟还愿博一个天长地久,而大部分的结局却是两败俱伤。
于是,这一等就是八年,相较于徐惠民的承诺,林淑华的勇气则更令人钦佩,对一个花季少女来说,有多少个八年能够让她挥霍青春?
任凭父亲给她介绍再多的富家子弟,林淑华都不愿见任何人,她封闭了自己的心,只为等待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兑现的承诺。
在一天天熬过的三千个日夜里,她承受了太多太多的压力,父亲的冷眼相对,周遭的流言蜚语,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让她喘不过气来。
饱受折磨的她,只得用写作来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将自己的愁绪埋葬在一行行的字尸之中,任其生根发芽,开出坚毅的花朵。
民国时期的上海
不得不说,林淑华和徐惠民是幸运的,在漫长的岁月蹉跎中,兑现了彼此的承诺,他学成归来,而她依旧貌美如花。
徐惠民终在八年艰苦奋斗后,以医学博士的身份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备受尊重的医生。
他以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是配得上林淑华的,更有能力给她幸福,当他再次去林家提亲,林淑华的父亲也被他的真诚感动落泪。
1942年,苦恋八年的林淑华与徐惠民终于结束了漫长的爱情长跑,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上海圣约翰大学
这一年徐惠民27岁,林淑华24岁,年纪尚轻的他们却已经历过时间残酷的考验,此刻正是享受爱情果实的时候。
婚后的二人琴瑟和鸣,徐惠民出诊时,林淑华就在家写作,待丈夫回到家,二人又甜蜜地一起下厨,眉眼之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一年后,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是一对双胞胎女儿,不得不说,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他们都是令人钦羡的一对。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宁愿在这里为他们的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因为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
或许,及时享乐的人生也没有错,因为对那命运碑墙上的三世因果,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婚后第二年,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降临在这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徐惠民因急性肺病去世,只留下了林淑华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这样的命运,怎能让人不相信是天妒英才,曾经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无数盏昏黄灯下的苦读,难道换来的仅仅是两年的相守?
不甘么?是的,他还未看到孩子长大,还未与妻子共度余生,怎会甘心咽下那最后一口气。
然而,再多与光同尘的惦念,都不能代替死后无尽的大空茫,徐惠民终究是没有回头,没有音讯,一去不返。
民国时期的上海
委屈,无助,牵挂,不舍,像一把把尖刀插在林淑华的心里拼命地绞,她不明白上天为何如此对她,将美好带给她,却又无情地夺走。
此刻,林淑华的身边虽然有两个幼小的生命作伴,但她的内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她何尝不想就这样随徐惠民一起去,但想起丈夫临终前的话,她知道,她必须坚强地活下去,代替他,坚强地活下去。
林淑华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丈夫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拉着她的手,目光中充满了惦恋与不舍:“淑华,我爱你,也害了你。”
林淑华与两个女儿
诚然,他是爱她的,八年的苦苦等待,他没有辜负爱人的期望,信守着对她的承诺,终是迎来了爱情的春天。
然而,他也真真地害了她,八年的大好青春,换来的却只是2年的恩爱厮守,他走了,留给她的只有无尽的伤痛。
“答应我,你要像梅花一样活下去”,这是徐惠民留给林淑华最后的话。
梅花,是徐惠民最喜欢的花,他曾对妻子说,梅花虽然孤独,但是它有着铮铮铁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说,他们的爱情就像梅花一样。
也许,真正的勇气是好好地活下去,死是容易的,一了百了,然而活着的人却要背负着痛苦和信念,负重前行。
《伉俪》月刊
为了铭记对丈夫的思念和惦恋,林淑华开始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并将自己与丈夫的爱情故事用小说的方式,永远留存了下来。
于是,便有了《生死恋》这部感人肺腑的经典之作,1947年,《生死恋》在上海《伉俪》月刊连载,一度轰动了整个上海。
由于作品是根据林淑华的亲身经历创作,情真意切,用情之深,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也让世人领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真挚爱情。
也许《生死恋》曾坚定了无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也许那份相爱而不能相守的悲戚令所有人都潸然泪下。
民国时期的上海
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怎样推己及人,也无法如作者一般感同身受,尤其是创作这本小说时,那字字滴血、句句戳心的悲痛。
“最后,我要告诉你的是:从今以后,我仍将勇敢地奋斗下去,坚强地生活下去”,这是《生死恋》中妻子对丈夫最后的承诺。
在《生死恋》出版后,林淑华便很少在作品中提及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我不能回忆我的过去,因为过去给予我的创伤实在太深了。”
也许正因如此,1953年,林淑华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上海,离开了这个游荡着她与徐惠民爱情故事的伤心之地。
1953年的北京
后来,移居北京的林淑华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我们更愿意相信,离开上海的她,是为了“像梅花一样活着”。
直到2013年,林淑华提笔写下《生死恋》续篇时,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仍是孑然一身,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心中圣洁的爱情。
晚年的林淑华
有人说,徐惠民与林淑华虽然只做了2年夫妻,但是却拥有着这个世界上最长情的浪漫,哪怕是天人永隔,也无法阻挡他们的心心相印。
诚然,爱情的浪漫从来都无关年岁,无关风月,甚至无关生死,浪漫是笃信,是承诺,是坚守,其本身就是一场至死不渝的生命旅程。
广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