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太古里西区刚刚投入使用,北区就搭建起刷遍社交网络的巨型围挡,更特别、更大的品牌旗舰店即将落成;从全年、全街区覆盖的快闪,到北京没有任何街区可以匹敌的品牌更新速度——据显示,仅 2022 年,三里屯太古里就引入了 35 家品牌首店及旗舰店。
街区保持更新的速度如此之快,逛街的消费者总能获得新鲜感和出行的动力,但对品牌而言,就是挑战——如何既能跟上街区发展的脚步,又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在商业生态堪称“凶猛”的三里屯,以全新面貌重启的 i.t blue block,会让人想到 2012 年 11 月,就在同一个位置,i.t 首次在三里屯太古里开业;迭代后的 logo 由黑白变成一朵蓝色的云,相比从前,这家 i.t blue block 更强调空间的“一站式” 与“体验式”,加入了时装外的更多内容。
它占地 900 平方米,无论从哪块玻璃窗望进去,都是摆得满满当当的陈列架,还以店中店的形式,呈现了日本潮流百货鼻祖 BEAMS 的品牌家族。
陈列细节中展现了
对在地文化的捕捉

空间规划受到胡同的启发,转角处摆几把小椅子抓住了精髓;除了砖墙、斜顶、纸灯笼、鸟笼等北京元素,店里挂着的“北京”还是用 i 和 t 两个字母拼成的。
i.t 对潮流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关注, 不止体现在迭代实体店这样商业导向的决策,还从 2022 年起推出的原生内容中体现——一本双语青年文化杂志 ORBi.t
伴随三里屯太古里新店开业,杂志的第二期也正式发行。在翻开这本杂志之前,更多的人“想当然”地以为,当 i.t 来做杂志,一定会从“品牌”的角度切入去呈现自己。
但实际翻开这本大且厚的杂志,你会看到主创们的全球制作,他们钻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街区,讲述一个个属于“人”的故事。如果不做任何的背景介绍,你很难想到这会是 i.t 做的杂志。
ORBi.t 第二期围绕着主题“街区眼”(block),一共六版封面,分别对应杂志里五个真实街区和附带海报里的虚拟街区;250 页,不仅比市面上绝大多数杂志都要厚重,也标志着 ORBi.t 在内容力输出上的希冀——分享当下青年文化的见解和新知,与年轻一代建立独特的沟通方式。
让杂志的主编、制片和设计师,来满足我们对这本杂志的每一个好奇吧。
👭👬
还是人有意思
ORBi.t
的结构清晰,五个来自全球各地的街区故事依次展开。

第一站是纽约布鲁克林最北端的 Greenpoint,一个在威廉斯堡、布什维克的名字更响亮时,依然抓住了编辑们注意力的艺术街区。这里曾是重工业区,改造后的仓库里住了很多艺术家。
画家 Jack Moore 辗转了太多城市后在 Greenpoint 沉下心,决定做一个“正儿八经的画家”,因为这里“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从上海搬来的纹身师 50,被 Greenpoint 的包容度所俘获,也慢慢领略纽约的神奇——某次摩托车熄火,好心停下来帮忙的人带他去朋友的工作室修车,那个朋友竟是王菲的录音师......
第二站,ORBi.t 钻进夜晚的首尔梨泰院
这个“夜生活心脏”如今挤满了俱乐部,但 ORBi.t 直奔最初、最传奇的那一间——2012 年成立的 CAKESHOP。彼时首尔还没有什么本土地下音乐文化,CAKESHOP 租了一间闲置已久的地下室,最简陋的舞池输出最多元的音乐,不知不觉就滋生出一众地下俱乐部和派对厂牌。
⬅ 向左滑看 CAKESHOP 里的人群,设计师将其做成了宽幅折叠内页
ORBi.t
找到正在此处活跃的四位青年,有人在十年里和 CAKESHOP 一起“在梨泰院创造过很多难忘的夜晚”,有人大流行后在 CAKESHOP 拥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因此成为了 DJ。

他们谈到心中的首尔地下音乐,一种正处在“爆发式进步”、想要征服全球的音乐文化;他们也谈 K-Pop,并不是要与之划清界限,反而觉得主流和地下的边界很模糊,毕竟制作了现象级女团 New Jeans 的都是曾经活跃于地下的 DJ 和制作人。
 “梨泰院看起来乱糟糟的,空间也并没有那么大,但那又怎样,有个性的首尔青年们夜晚的最终归宿还是这里。”
 音乐人们的推荐歌单
到了万宁日月湾,杂志用上大片蓝色,像海一样扑面而来,一如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的这个冲浪海湾。
尽管是个年轻的街区,但 ORBi.t 找到的都是这片海域里 OG 级别的浪人:“地头蛇”GROM SURF SHOP 主理人野人,在此创办了三个冲浪品牌的阿超,做得一手好冲浪板的大海,以及建出日月湾唯一一块滑板碗池的 WAVE 冲浪俱乐部主理人何坚。
他们是生意人,但做的不只是赚钱的生意。除了与冲浪有关的一切,这些地方还用音乐、咖啡、酒、食物和各种生活体验,真诚地去服务所有来到日月湾的人。
毕竟浪好不好得看大自然,但日月湾这个街区能不能保持生命力,靠的是人。
ORBi.t 也和那些从城市逃到海边的年轻人对话,记录下他们麦色的肌肤和灿烂的笑容。
第四站是东京高円寺
活动家、作家松本哉从 2005 年在高円寺经营起卖二手物件的“素人之乱” 5 号店,比意料之中吸引了更多的人,于是他又开了酒吧、民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开店,才有了这个如今以古着文化闻名的街区。
ORBi.t
在不同领域挑出五家二手店:店主会定期去美国人肉背回中古玩具的 2000 Toys,只卖 1940 年代起风靡全球的 Fire-King 玻璃杯的 Dealership,鼓励读者们交换旧书的 Sankakuyama Books,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和 DJ 都喜欢来淘采样的 Los Apson,以及在高円寺开出五家分店、各自风格明确的古着店 SLAT。

虽然编辑有意隐去了店主们的形象(因为日本店主们比想象中还害羞),但无论是店铺故事还是单品推荐中都能读出浓浓的个人趣味。毕竟,只有有意思的人才能开出有意思的店
● 2000 Toys 的名字是店主希望小店能开 2000 年
 Sankakuyama Books 店主推荐了《惊喜之家》杂志 1983 年的 7 月号,这本当时次文化代表杂志这一期的封面是坂本龙一
 Los Apson 的店主山边圭司年约七十岁还会在俱乐部里做 DJ 工作
最后一站,
ORBi.t
落脚
伦敦卡姆登
。70 年代这里的圆屋剧场 Roundhouse 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演出,让卡姆登被现在的人称作朋克文化发源地。

卡姆登有很多看起来什么都卖的奇特店铺,ORBi.t 则聚焦街区唯一一家朋克唱片店 All Ages Records,店主 Nick 在 20 年前抱着想要为新老朋克打造一个小圣殿的初衷开店,在这里几乎没有你找不到的朋克唱片。
 All Ages Records 的店主 Nick 和他的推荐歌单
 朋克狂人 Neomi 的职业是甜点师,她说“朋克精神不分领域”
Crass 乐队早在 1978 年就喊出“朋克已死”,但显然,如果你走进一次卡姆登会发现,曾经的朋克已经变成街上人们五颜六色的头发和刺青,变成嘴角和指尖流出的意见表达,变成一种细水长流的日常——正如任何一种“另类文化”爆发后,最终能找到的、最好的存续方式。
随后在一组由莫霍克发型、渔网袜、烟熏妆、铆钉项链和皮裤组成的时装片中,第二期干净利落地结束了。
翻完那刻顿时有种派对结束的心情!
这些街区,你多多少少听说过名字,也知道它闻名于地下音乐或是古着。但 ORBi.t 的讲述不会让你有“又听了一点 cliche”的感觉,而是内心充满一种淘到好故事的满足
🔥
纸张在燃烧!

你熟悉的 i.t,是一家立足于潮流之上的品牌集合公司,一个为年轻群体提供更多选择的“个性百货”。
而纸质刊物 OBRi.t 的出现,代表 i.t 从“在乎你穿什么”,变成“在乎你想什么”。
OBRi.t 凝聚了 i.t 最重要的品牌基因:新潮、先锋、多元和国际化。但它的出发点和视角又是独立的,带着为青年文化讲故事的目标,深入不同的城市与街区,寻找不同领域的青年创作者,做连接彼此、甚至连接世界的平台
 ORBi.t 第一期的四版封面
OBRi.t 与 i.t 之间相辅相成。不仅是时尚,从音乐、运动、街头艺术、社群文化到生活百态,这是一本无所不谈的杂志。
回顾第一期,ORBi.t 以“城市”为主题探访了北京、成都、首尔和东京。四座城市平行呈现,截然不同的底色相互对撞,同样多元的 i.t 团队在其中如鱼得水。
他们成为城市的观察者,以及青年群体的倾听者。ORBi.t 镜头下的青年,既是艺术家、音乐人、新生力量以及创意先锋,同时也作为居民为各自的城市提供着新鲜与活力。
沉甸甸的第一期,终于在上海经历过特殊时期后被送到办公室。大家一边翻,一边觉得这种不同文化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感觉,很强烈很有感染力。有人说——
连纸张都在燃烧!
到了第二期,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
ORBi.t
想找到更具体、更生动的载体,于是将探索范围缩小到了街区,因为它是
“一座城市最小、最富有生命力的器官”

ORBi.t 的选题总要漂洋过海,主编们常要发动人脉网,找到信任的当地制片和摄影师。和制片们聊过后,一个重要收获是,“每一个街区,只是浅浅了解是不够的”。
 首尔梨泰院专题里还介绍了一家已运行七年的可视电台 Seoul Community Radio 
梨泰院和卡姆登的制片 94,从第一期就和
ORBi.t
合作,两个街区的亚文化氛围都很浓,她却说拍摄对象外表看起来“炸裂”,但接触下来发现都是温和有礼貌的人。

Q&A with 94
你和负责的街区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之前虽然常去首尔和伦敦这两个地方,但这次拍摄的梨泰院和卡姆登却一次都没去过,有幸因为拍摄了解了这两个街区,里面的人和店都特别有趣,风格也非常强烈很有特色!

● 过程中有什么让你难忘的有趣事情?
在特别开心拍完卡姆登的朋克唱片店 All Ages Records,我们和 Neomi (拍摄对象)一起去了店主 Nick 推荐的素食餐厅(在拍摄时聊的都是哪里有好吃好玩的哈哈)那是一个非常伦敦的下午,吃着好吃的 falafel ,大家都聊着自己以前的经历和不同的文化,阴沉的天有点小雨但特别快乐。
● 你个人如何理解“青年文化”?又如何看待 i.t 以此为切口在当下的尝试?
我最近觉得“青年文化”更像是一种由活力和本性的热爱凝聚成的、不同类型的群体。i.t 通过找到世界上不同的有意思群体来展现给大家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通过这次工作我也更了解朋克和俱乐部这两种以前并不熟悉的文化,很大程度拓展了我的思维和美学范畴。
高円寺的制片 Effy Ding,本来对高円寺的印象有些被固化,但拍摄完发现这里混乱得很有趣。

Q&A with Effy Ding
你是如何与 ORBi.t 建立联系的?
第一期 ORBi.t 的其中一个封面就是在新宿的友都八喜大楼前拍摄的,我印象特别深。而这次 ORBi.t 第二期正巧要做东京专题,主编发现我这个在日生活前制片,就再次重操旧业胜任了此次工作。
● 作为杂志的制片,都需要做些什么?
和编辑一起讨论符合这次主题的店铺,抱着胆怯的心理亲自上门拜访询问是否愿意接受此次专访。然后就是各种使用日本传统方式(邮件)进行拍摄各种事项的确认。都是很基本的一些制片活,只是会多了很多日本的谦逊特色而已。
● 如何找到杂志里最终呈现的、这些有意思的人、店和故事?
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店主,而他会链接起你和这个街区的一切!
Greenpoint 部分的制片 Kosi Chien Kao 将 ORBi.t 比喻成一个实时更新、总会发原图分享的群聊。不同地点,不同社群,不同身份认同,以及不同的价值表达。看到时有一种很鲜明的熟悉感,但实际上可能完全没有了解过。
Q&A with Kosi Chien Kao
作为杂志的制片,都需要做些什么?
杂志内容拍摄的制片,实际上与其他内容拍摄的制片在工作内容上是一致的,从前期项目沟通策划建构、关联预算、协调制作团队,到拍摄日的行程人员安排督导,再到后期制作的跟踪参与。
● 如何找到杂志里最终呈现的、这些有意思的人、店和故事?
纹身师 50 和画家 Jack 其实都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又很刚好是在 Greenpoint 街区。陶瓷艺术家 Sarah 其实是在 IG 上找到的,发现原来她和 Jack 的朋友圈有重叠后,成功招揽了她成为这次拍摄的艺术家团队的一员。拍摄时没有进行过多的设计,虽然因拍摄的流程和效率存在设定拍摄内容,但实际上还是相对原始化地记录了他们的部分日常和创作。
● 你个人如何理解“青年文化”?又如何看待 i.t 以此为切口在当下进行的尝试?
“青年文化”大概是一个时代群体的人对当下的生活方式、态度和文化的表达。关于 i.t 以此为切口在当下进行突围,我觉得起码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单向通道,连接多向内容。通过这次拍摄,我在了解多个团队在纽约拍摄的同时,也在世界各地捕捉记录不一样的社群,突然觉得即便是云接触,也不同程度望闻问切了分散又凝聚的部分青年文化。
在设计上,
ORBi.t
多了些
理性与逻辑

第二期由设计事务所 Made by Sandwich 的两位主理人潘郑仲和李中凯共同完成。
两位难得具有“编辑思维”的设计师,根据每个街区的特质为其配适了标志色;也通过对不同纸张材质的运用增强感官体验,比如在梨泰院的部分,就用大面银色加反光纸张的搭配,去模拟地下俱乐部在黑夜中的耀眼感。
⬅ 向左滑查看梨泰院页面里的夜色
Q&A with Made by Sandwich
● 你们最满意 ORBi.t 第二期里的哪些设计细节或者呈现方式?
第二期更加聚焦于街区独有的特质,因此在设计方法上,我们着重关注不同街区的独特性,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沉浸于街区的平行叙事中进行探索。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单一细节的满意度,而是如何建立设计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将整本杂志的书籍看作是街道的引导地标,使读者在翻阅时仿佛置身于街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市景观。
● ORBi.t 做设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ORBi.t 杂志设计真是自由度很高的工作!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拥有极高的创作自由度,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设计元素,包括排版、配色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和 ORBi.t 的编辑团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双方紧密合作,共同探讨如何最好地呈现 ORBi.t 的文化多样性和年轻人的独特故事。在对设计、内容、形式的探讨过程中,我们的观点和建议会得到认真考虑,这种合作精神在目前的设计大环境中难能可贵。
● 你觉得 ORBi.t 是一本怎样的杂志?
ORBi.t 杂志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一场充满活力的文化派对!它聚焦于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涵盖了音乐、潮流、艺术、时尚、社交文化等方面。这本双语杂志以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视角出发,就像是一次文化冒险,让你体验不同城市的独特风情。ORBi.t 杂志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还充当着年轻创作者与全球青年文化互动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发声的机会。总之,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年轻文化指南,展示了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的独特精神。
最喜欢的细节,是设计师提取了不同街区的道路肌理,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比如 Greenpoint 的街头涂鸦,日月湾的沙砾,和卡姆登斑驳的路面。

在视觉上最大化地给读者提示,像是发出一份邀请:ORBi.t 一起进入这些街区探索吧
🌊
精神上的青年街区

回归最初的疑惑,一本 i.t 制作的杂志,为什么看不到品牌的身影,而是只有人和街区的故事?
答案就在第二期插页的特别企划里。
ORBi.t 邀请野生艺术家、塑料朋克虚拟城市 “秃力城” 的创造者黄河山,打造了一个虚拟街区。银色的轨道将一栋栋造型奇特的大楼相连,即用来输送衣服,也可以连接文化。
这是 i.t 的环球服装街区,也是当下规划中它更想成为的状态:一个可以连接全球青年文化的轨道与平台。
这同样解释了杂志名字的由来,ORBi.t。在杂志的第一页写着 orbit 的两个含义:(天体等运行的)轨道和(人、组织等的)影响范围
从将 i.t 升级为 i.t blue block,到制作一本纯粹的、对青年文化无所不谈的杂志 ORBi.t,都是 i.t 在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街区,一个可以和全球青年们同频共振的有趣磁场。
在这里你当然可以买到喜欢的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你还能在此找到同类,找到归属,然后大胆轻松地做自己。
ORBi.t 也会随着不断的文化创新,为品牌提供更为丰富的生命力,以及更多的商业价值——让品牌走得更远
最后分享一个第二期日月湾专题里我们最喜欢的故事,关于中国全运会短板男子冠军邱灼。
这个 4 岁就跟着爸爸下海冲了人生第一道浪、11 岁就开始参加比赛的男孩,没有进入常规教学体制,而是早早定居海边,通过浪来了解世界和自己。
尽管小小年纪就拿下很多成绩,他日常里最重要的事还是在海边等浪。如果运气好,他会大笑,“今天抓到好浪了!”
潮流来了会走,但青年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
ORBi.t 想说:无论你曾经、正在或未来会对什么感兴趣,都勇敢试一试吧;如果可以开心地说一句——今天抓到好浪了——那就最好不过了。☁️
采访、撰文:
玛鯊  
版式:
玛鯊

图片:Andy、ORBi.t 团队 
Monocle 发布 2023/24 全球零售奖,也许是一份最好的“开店指南”
周末观察:想做一个有爱好的人,可能要先找到组织
不送礼物,人类会退化
沐浴着白塔之光,北京更新最快、最有能量的街区
见面了
100+ 爱北京的全新理由,由荒野气象出品的《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讲述的是属于“更新中的”北京故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