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是母校的最好名片,也是母校的宝贵财富。问渠源基金资助的【校友风采】旨在宣传校友事迹,展示校友风采,发挥校友育人力量,引领青年成长发展。
\ | /
守护绿水青山
宋青
1988级本科
全国政协委员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
选择华政,豁然开朗的新世界
宋青校友曾就读全国重点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中时成绩优异。有两部影视剧对宋青影响深刻,一部是印度电影《流浪者》,女主角丽达是一位女律师,她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挽救爱人,有种律政俏佳人的感觉;一部是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改编的《新星》,男主角李向南是法学专业的县委书记,他改革创新,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些情节在宋青心中播下小小的种子,带着青春的懵懂和温度,她选择了华政国际法专业。
    华政校园的学习氛围浓厚,当时的国际法系年轻而充满活力。宋青犹记得系主任曹建明老师脱稿给大家讲产品质量法课,睿智的观点娓娓道来,延伸的知识点丰富专业。大学校园给宋青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一扇在学海泛舟的更为广阔的窗,崭新的世界呈现在她面前。华政赋予她的是一种对于学习的自信和底气,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华政精神不断激励她成长,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知促行,跨考文理三大专业
毕业后,宋青先后取得经济管理硕士、园林植物博士、生态学博士后,拥有丰富的复合型学术背景,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谈及文理跨考的心路历程,宋青坦言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经历,源自于“以知促行”的需求和内驱动力,“要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精一行,就意味着你需要不断的去适应你的工作所需,要思考你所处的工作环境要求你具备怎样的技能”。
    “当你选择了某个专业以后,就要学会去欣赏他,不断挖掘这个专业的社会价值”,宋青鼓励当代年轻的大学生一定要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理想,塑造的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高度、更有宽度。她认为适度的本领恐慌对于正在干事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会倒逼自己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方式,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一种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蓝天”
显担当
舍易求难,投身生态建设实践研究
一个人在职业生涯收获多种“身份”不难,难的是,把每一种“身份”都做到优秀。宋青的工作一直在同环境打交道,到高校工作之前,长期在业务一线,致力于生态建设实践和研究。“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愿意舍易求难。当初是放弃金饭碗,现在是放弃个人财富的追求,带着实践经验回归学术界”,宋青笑着说,她把舍易求难看作一种迎难而上的自我挑战,并且始终将个人事业的追求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沉淀一种家国情怀,建功新时代
宋青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始终以严谨专业的调研与思考,以知行合一的实干与奋发,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她递交的《关于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中环境修复执行机制的建议》荣获十三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获奖的背后,来自于宋青多年履职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执着和坚守。作为首届国家特邀自然资源监察专员、“江苏省购买碳汇第一人”,宋青倡导成立了苏州首个巾帼“碳汇林”,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倡导低碳植树理念。从“学以致用”到“用以治学”,让宋青的履职脚下有“泥土”,心中有“蓝天”,为绿水青山“代言”。
寄 语
宋青鼓励师弟师妹们要有舍易求难的追求、舍易求难的作为、舍易求难的奋发。而对于母校,宋青的自豪之情和感恩之心溢于言表,她总结为“一朝华政人,终生华政情”。华政的今天,凝聚着历代华政人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德法兼修,传承好发扬好“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华政精神,是全体华政人共同的使命和责任。盛世迎华诞,明朝更璀璨,感恩母校,祝福母校。希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机会见证母校更为辉煌的明天。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