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赤木瓶子
编辑| Mia
当中国文化“入侵”万圣节,比捣蛋糖果、南瓜灯、“妖魔鬼怪”皮肤更时髦的,是将节日氛围在线上线下同时推向高潮的“发疯”名场面。

万圣节前夕的上海巨鹿街,相较百鬼夜行,更似谓万梗出街。最出圈的形象不是常规影视作品中的惊悚扮相,而是对明星的非常规场景呈现、以及对互联网社会热点话题的诙谐描摹。有网友这样评价:这一天,有一种网络梗突然在上海开了实体店的感觉。
在这样的夜晚,人们看到被人墙围住的那英模仿者“这英”,一边呼吁群众让出通行道路,一边不忘用酷似那英的音色玩梗,“隔行如隔山,祝她成功吧”;人们看到“乌拉那拉瓜尔佳氏”祺贵人在马路牙子上、街道中央、人群的围观下竖起三根手指,循环上演《甄嬛传》中的发誓名场面;人们甚至能看到安陵容和泡发版福子(原作中被扔进井里的宫女)“乘船”出街,还偶遇了四郎模仿者,并上演了一场平行时空的友好会晤。
当年轻人们拿起自己的麦克风、拖着可移动音响、精心打扮后来到属于自己的新型社牛场景,他们也将今年的万圣节演变为一场大型线下文艺复兴、网络发疯文学走进现实、以及社会话题的趣味化、具象化呈现。回忆起近年来的造梗文化与赛博佛祖等热潮,无不充斥着年轻人以造梗形式对现实压力的自我排解,而这场万圣节限定狂欢背后,互联网才是真正的开端。

本土万圣,

允许部分年轻人先“疯”起来

与其说这是一场万圣节狂欢,不如说是一场限定互联网文化交流会。
“向太”回应婆媳关系、“王菲”“那英”上演《相约九八》名场面、王宝钏挖野菜、关晓彤跳舞,明星、热门人物的非传统场景再现,只是前菜。真正的热潮在地铁判官、三孩妈、身穿印有“哪里贵了”的李佳琦、扮成垃圾袋的i人……但凡互联网冲浪密度不够,都会对这些梗摸不着头脑。

地铁判官梗出自今年9月份的青岛地铁的掌掴事件。一位地铁大爷质疑大妈“一人占俩座”,并发表“没有人,我占10个座你也管不着”的言论,接着,站在大爷身旁的年轻小伙突然出手,正手反扇了大爷一巴掌,随后掉头就走。这段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转发超51万,评论超11万,网友们将这位“正义”小伙命名为“地铁判官”。
“三孩妈”则源于一类今年兴起于短视频的家庭博主,以居家照顾多孩家庭的年轻主妇为主角,展示每日从清晨到深夜的忙碌日常,评论区多为慨叹年轻妈妈的不易、抨击家务分配的不公。
这无疑是一种比漫展限制更少、却在三次元更为深层共鸣的线下热潮。在互联网近日盛传的诸多万圣视频中,围观的年轻人心照不宣地为coser们接梗、捧哏,在名场面再现时,一片欢呼叫好。这样的盛景,令人在嘴角裂开的同时获得了属于“乐子人”的精神共振。
大卫麦克雷尼在《熵减心理学》中提到,“从很多方面来看,万圣节就是一个庆祝匿名尝试不同个性的节日。”在一场关于万圣节的心理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身份会溶解,其他参与人数越多,个体就越容易融入集体意志。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显然是一种中性情绪,有属于它的双刃剑。正如万圣夜街头的种种热梗,不免掀起互联网两极看法,有人认为其或许对被扮演者过于刻薄,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拥挤场景会对交通管制带来隐患。但从结果来看,这场恣意狂欢中的“去个性化”情绪,显然起到了消除个体压抑,释放情绪压力的积极作用,且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
这场线下狂欢中,热度延续至互联网的前三名可以说是那英模仿者“这英”、向太模仿者“醒太”、以及安陵容的模仿者陈研志。安陵容的模仿者陈研志发表于短视频平台的“安陵容仿妆”视频点赞数超过17.7万次,并引安陵容饰演者陶昕然本尊回复。有好事网友在向太本人的直播间里掀起话题,随后向太本人回应称coser的服装“20块一件”、向佐邀请向太“醒太”一同直播等话题相继登陆热搜,该条视频短视频平台转发数超过21万。
而从商业角度来看,流量热度终究是“万圣限定”。根据法律体系规定,如果他人未经授权,采取以艺名、打扮风格、表演内容、舞台风格等与明星高度雷同,并借用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谋取商业利益,可能侵犯明星的名誉权、作品著作权,并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当然,具体是否面临侵权后果,还要看明星本人和团队是否决定主张权利。在万圣前夜造梗潮登陆热搜后,一同成为热点话题的还有“万圣全明星律师函”。
万圣节结束后,向太的模仿者“醒太”就特意在社交媒体发表视频,强调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护肤博主,更不会用模仿向太的形象去接任何商业合作。安陵容的模仿者陈研志也低调回归摄影师工作。三者当中粉丝数最高的“这英”也于近日发表了卸妆视频,呼吁大家可以更多关注其为弱势群体发声的系列视频。

线下文艺复兴,年轻人的精神自嘲

相比不涉及盈利问题的cosplay秀,年轻人在自己的生活里也愈发愿意尝试“角色扮演”,来完成身份的短暂转化与情绪的暂时性释放。
已经在互联网被盘出包浆的《甄嬛传》也成为这次线下狂欢的重点主题,华妃、“车轱辘”甄嬛、安陵容、“胖橘”,而在其背后,另一条相关产业在这两年来消费场景不断深化。在文旅大复苏的一年时间里,“景区流水线公主”成为年轻人旅行的必备打卡地,在高原,可以成为“藏族公主”,在苗寨,可以成为“苗族公主”,甚至在陕西黄河边的瀑布景区里,你也能戴上花头巾、披上红棉袄、骑着小毛驴成为“陕西公主”。
此外,娱乐独角兽检索相关软件发现,一类脱离了传统流水线公主的还原妆造产业链正在逐渐成形,在以北京为主的一线城市里拥有一席之地:清宫服一小时拍摄888元、固伦公主同款999元、《甄嬛传》甄嬛同款吉服外景988元。同款妆造、专业摄影、是独属于人们追剧之余角色扮演的乐趣。
除了以妆造摄影来进行更多元的身份尝试外,近年来,年轻人更在自我戏谑与自我“调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线上,鬼畜文化、与黑色幽默异曲同工的地狱笑话,电子木鱼等时代产物成为年轻人爱玩梗的象征,年轻人不仅爱玩梗,更不吝啬于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梗”,此次“万梗节”便可见一斑。
同往常一样,这次万圣节自然也没免去“中国人过洋节”的指摘,但舆论的风向这一次显然站在开放、包容的全球化理念这边。解放日报发表评论称:“人们常说要树立文化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洋,更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一种基于尊重的平视。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当然有气度也有自信包容不同的文化形态,就像这座城市自身的历史一样,她从来就是在开放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的。”《纽约时报》也评论肯定上海的狂欢者们热烈拥抱万圣节,将起源于西方的传统变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活动。
发达的互联网新媒体虽然迅速强化了人类交往活动的中介化,但更多时候,娱乐内容、娱乐精神只是作为人们的生活调剂。而作为拥有包容心态的年轻人,需要多有一些具有符号象征的文化内容来强调群体个性,也需要一些特定场景来别出心裁地成为群体“显眼包”。在一场大型线下文艺复兴背后,不仅是恣意挥洒地富有创造力的“发疯”,更是为一代富有幽默感与批判气质的年轻人发声。毕竟,大家只是想在平凡枯燥的生活里找点乐趣。
END
【合作 | 投稿 | 应聘 | 加群 | 转载】
欢迎添加微信186680980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