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重庆市气象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邹乐
发布人:
杨智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张焱重庆市气象台台长
唐红玉重庆市气候中心总工程师
上游新闻记者:今年以来,我市主要天气气候如何?
杨智表示,今年以来,我市天气气候总体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杨智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且分布不均。今年以来,全市平均气温16.5℃,较常年同期(16.1℃)偏高0.4℃,接近去年同期(16.6℃)。降水量561.6毫米,接近常年同期(596.1毫米);荣昌、大足、永川、潼南、铜梁、江津、沙坪坝等区县偏少3-5成,东北部偏多2-4成。
暴雨(大雨)开始期偏早,强降水过程偏多。3月12日我市出现首场强降水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早25天。4月18日我市出现首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早15天,出现了15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较常年(11次)偏多4次。
高温日数接近常年,阶段性气象干旱明显。今年以来35℃以上高温日数全市平均5.3天,接近常年同期。冬、春季及初夏期间,我市中西部地区出现轻度到中度气象干旱。目前我市西部的荣昌、永川、大足气象干旱仍在持续。
小布丁·多一点
5月以来,影响四川盆地的冷空气偏弱,水汽输送位置相对偏东,导致重庆西部及四川盆地中部一带降雨偏少。
人民网-重庆发布记者:最近市民都在讨论入伏了,气温也往上攀升,请问一下重庆入伏的标准是什么?
唐红玉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唐红玉表示,实际上入伏不是一个气象学意义上的概念,实际跟节气是相关联的。根据历书上的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说,从夏至这天我们就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这天就是入伏的时间,这是入伏的一个概念。
虽然它不是一个气象学意义上的概念,但是它和气候还是密切相关联的。
一般来讲,入伏是指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按照历书规定,今年我们从7月11日已经开始入伏。根据预测,后期从15日开始全市大部地区将陆续进入晴热高温的阶段,开启了晴热的模式。所以从后期开始,我们也将迈入一个全年中最热的阶段
华龙网记者:我市即将进入阶段性晴热少雨时段,请问对大家有什么提醒和建议?
杨智表示,晴热少雨的高温阶段,对我们生产生活都有明显的影响。建议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应对和防范工作:
减轻干旱影响。在做好防汛的同时,要抓住有利的降水过程,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确保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减轻高温危害。比如高温期间户外活动中暑风险较大,应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露天的车辆容易出现爆胎或者是自燃的现象,所以要注意经常检查车辆,减少长时间行驶。还有就是城乡火灾风险比较高,所以要加强城乡、城镇、森林的防火。同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高温热害风险比较高,要加强稻田的田间管理等等,请大家多关注有关部门的高温灾害防御指南。
加强高温期间的安全生产。晴热高温时段容易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化工、能源、建筑、交通、旅游、城市管理等这些重点领域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温和强对流天气,包括风暴、雷电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确保盛夏的安全生产。
央广网记者:刚才提到13—14日有一次降水天气过程,请问强度有多大?
张焱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张焱表示,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7月13日夜间到14日白天,我市东北部及中西部部分地区有较强降雨,雨量分布不均,巫溪县、开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梁平区、万州区、垫江县、忠县、长寿区等地的部分乡镇有暴雨,个别乡镇大暴雨
我市部分区县前期已经经历多轮强降雨,需高度关注本轮降雨的叠加效应,做好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乡积涝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降雨时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阵性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提请注意防范。
重庆之声记者:今年将迎来厄尔尼诺,请问厄尔尼诺是怎样的现象?对气候有怎样影响?
唐红玉表示,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一种现象,根据监测标准,这种海温异常的状态要维持在3个月以上才算是发生了一次真正的厄尔尼诺事件。
从今年6月开始就监测到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未来3个月海温还会持续上升,基本上到秋季会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海温异常一般是通过复杂的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影响全球很多地方的大气环境,从而造成热带太平洋地区、周边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事件发生。厄尔尼诺对我国的气候影响方面也是比较显著的,比如在厄尔尼诺发展年的夏季,我们国家的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区的气温会比常年偏高;对于重庆地区来说,一般来讲,我们的中东部地区降水容易偏多。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发布会完整实录
大家都在看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