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强市,人才兴渝。近年来,重庆将技能人才培养融入到国家发展、城市发展的宏大场景中,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7月15日,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黎勇带领我市技工院校代表及青年技能人才代表做客《重庆日报新闻会客厅》,与我们分享在新重庆建设中,如何做好技工教育、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
【访谈】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黎勇
主持人:2021年底,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落地重庆,目前试验区建设有哪些进展?
黎勇:响应“数字重庆”建设号召,市人社局聚焦促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依托试验区建设,培养“智能+技能”复合型新时代技能人才。
一是下好“数字”技能先手棋,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试验区从落地生根到风生水起,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按照“一城、双核、三区、多点”的雁阵布局,让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集聚区等发展释能。
同时,我们还与12个国家签订了20个技能合作项目,开展“一带一路”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培训国际学员300人,18个国家来渝参加长安汽车海外技能大赛,成功引进国际精品咖啡师证书,国际劳工组织企业新型学徒中国试点第二期落户重庆。
二是打好“数字”技能组合拳,通过数字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满天星”培训计划、数字技能培训、评价规范、数字技术技能竞赛等,多点发力、多维推进。大力推进“数字人社”建设,在构建全市技能人才数据图谱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技能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蓄能“数字”技能新发展,目前全市数字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8万人,接下来市人社局将继续坚持培育新动能与传统技能“智变”相结合,围绕“智能+”和“技能+”,试点“传统+数字”技能等级评价“一试双证”,通过数字赋能促进更多“技工”变“技师”、“工匠”变“智匠”,将我市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技能人才高地,为数字重庆、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数字技能人才支撑。
主持人:每逢毕业季,就业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们了解到,有不少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普遍有着招工难、技工荒的问题。那么当“技工荒”遇上“就业难”,我们是如何来缓解这个矛盾的呢?
黎勇:首先是对接产业链,培育优质培训资源。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等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发布100个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师资、技术和培训体系,打造“渝能人”“渝家人”“渝丽人”等特色培训品牌以及“云阳面工”“开州金勺”“大足雕客”等劳务品牌100多个,引导优质资源向市场急需、产业必需集中。
二是做优培训链,提供便捷培训服务。年均发放职业培训券20万张,打造“智能就业培训平台”,集成培训政策、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和参训报名等功能,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精准推送匹配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定单定岗定向培训,落实培训补贴“免申即享”。
三是打通就业链,延伸培训后续服务。实施“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专项行动,打造“八方人才,职等您来”网络直播招人公共服务品牌,按需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创业孵化、担保贷款等扶持,促进培训对象就业创业。
主持人:为了给技工教育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我们有哪些举措部署?接下来,在新重庆建设中还将怎样发力?
黎勇: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对新时代大局大势的感知力。当前,全市技工院校已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正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为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抓好关键重点,提升技工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塑造力。我们高度重视办学导向、基础能力、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内部管理等关键环节,务实措施,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近年来,我们以“提质培优”为目标,建设了15所优质学校和40个优质专业,办学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9%以上,稳岗率85%以上。积极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一体化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场地都取得阶段性成效。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将建成50个工学一体化专业,培养1万余名高技能人才。
三是守正创新,提升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技工院校的影响力。念好“实”“快”“变”三字经,实现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由竞赛引领向固本强基转变、由传统办学向特色办学转变。“十四五”期间,我们加大投入,建成特色(品牌)专业70余个,与区域产业经济关联度达到90%以上,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占比达50%以上。在各级各类大赛上勇作表率,敢于攀登,奋勇拼搏,履创佳绩。获批建立国家集训基地23个,建立市级集训基地144个,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6金7银2铜9优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技能大赛上获得4金4银4铜41优胜佳绩,为中国争光,为重庆添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技师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工匠学院”“数字技能学院”建设。
努力造就一支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的巴渝工匠队伍,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贡献技能人才力量,奋力绘就“技能重庆,人人出彩”的时代画卷。
【采访】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校长 张攀
问:学校如何紧贴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培育技能人才,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
张攀:产教融合是技工院校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在这方面,我们以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为突破口,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一是专业跟着产业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学生就业质量和区域同专业开设数量,每年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达95%,学生就业率达100%。二是招生追着企业跑。实施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企业实习就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产业工匠学院、企业订单班、冠名班,校企优势互补,变“学校招生”为“企业招工”。
【采访】重庆工贸技师学院校长 江华
问:数字化发展背景下,学校在开辟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开展了哪些有益探索?
江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速叠合的机遇中,学校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教融合联盟建设,与璧山区服务业管委会深度合作,在市人力社保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成功建立了璧山现代智造工匠(产业)学院。我们精准捕捉璧山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集群建设的产业发展定位,与璧山区共同探索兼顾双方权益责任、校企共管的办学体制机制和“双主体”育人模式,形成了校区共建、师资共组、科研共进、人才共培“四共”建设思路。力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活力、为学校人才培养增添动力、为行业发展提升影响力。
【采访】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金牌选手、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聂凤
问:作为用一把剪刀走上国际舞台的世赛冠军,你眼中的“工匠精神”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传承的?
聂凤:我是一名青年美发教师。“毫末技艺,顶上功夫”是我每天的工作。在我的印象中工匠精神就是要有一股“专一行精一行”的韧劲,要传承一门技艺,也要传承一种创新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创造新时代的美。
【采访】2019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金牌选手、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梁攀
问:从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到成为一名技教名师,你是如何站在行业前沿,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梁攀:我从世赛冠军到教师、技能大赛专家教练,一直在竭力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世赛成果转化。通过组建世赛班,将世界技能大赛的成果转化到教学中。
二是牵头建立学院竞赛选拔体系。搭建起校兴趣班(社团)—校集训队(世赛班)—市集训队三级梯队选手选拔培养体系。
三是技能宣讲,播撒技能种子。希望能以自身经历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技能报国的伟大实践中来。
【采访】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光电技术项目金牌选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专任教师 李小松
问:从一个普通农村学子,到站上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冠军的领奖台,你的多彩青春是怎样铸就的?有什么参赛经验分享给大家?
李小松:我有4点经验分享给正在学习技能或将要学习技能的青年朋友,希望能与大家共勉。第一点是对知识和技能要保持饥饿感,也要多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与学习;第二点是在技能训练当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及时解决,不要让问题过夜;第三点是在比赛或者实际技能作业中,都要做好充分细致的作业规划;第四点是要意识到作业复盘的重要性,要定期做好训练总结,这样才能让训练更有效。
【采访】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砌筑项目银牌选手、重庆建筑技师学院全市技工院校优秀毕业生 李建军
问:作为技工教育的受益者,你认为“专业技能”对于你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未来,个人有什么样的目标和规划?
李建军:作为技工教育的受益者,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技能竞赛改变了我也成就了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未来,我也会继续学习好专业技能,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坚定地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在短期目标中,也会积极备赛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实现自己的目标,展示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
来源:重庆日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