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相关话题在网上讨论得沸沸扬扬。
起因是一位中学老师发布视频吐槽,现在七成孩子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课间圈养的现象十分严重。
学生也说:“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随后,话题“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上了热搜,引起了大范围关注。
这热搜一上,大家才知道,原来不止是自己孩子的学校,不止是自己所在的城市,原来各个城市大部分学校都有“课间圈养”的情况。
多位学生表示,老师只允许他们上厕所和喝水,不让他们下楼。但实际情况更多是上厕所都没空。
各地的学生家长透露——
广东IP的网友:“深圳也是,走廊不能跑步,不能玩耍抓到就扣分。”
浙江IP的网友:“我家一年级新生,每天带一壶水几乎都不动,问她咋的不喝水?她回复,因为喝了水要上厕所,根本没时间上厕所。”
江苏IP的网友:“我闺女都没时间上厕所,上节课老师拖堂,下节课老师又来接着上课,连喝水上厕所时间都没有。”
辽宁IP的网友:“我闺女高一,说有时候老师压堂,连去厕所时间都没有。”
云南IP的网友:“我女儿三年级了。憋不住尿裤子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厕所,她说:上课期间老师不让上厕所们心,我说,那你下课去呀,她答:下课了老师让抄写黑板上的课文,没做完不让出去,我突然觉得好心疼。请还孩子一个十分钟的方便时间。”
此外,甚至还有网友说连升旗都要在教室里升。
这真的让人震惊!
有组数据显示,现在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小学更是达到了77.2%的惊人比例。
规范学生课间不在走廊乱跑乱跳是为了安全着想,但“圈养”至此,真的矫枉过正了。
课间十分钟为何消失了?
一开始,是出于安全考虑,怕学生打闹有风险,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知轻重。
而且,有太多网友表示,有些家长太过小心翼翼了——
“学校不敢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现在的孩子有点磕碰,家长就找老师。”
“夺走孩子课间十分钟的不是学校,更不是老师,而是一些蛮狠无理取闹的家长。”
“真的是被部分家长闹怕了,曾经班上两个孩子课间上厕所途中没注意碰到了一起,结果摔倒把牙磕了,一个非要对方出医药费误工费营养费牙齿美容费;另一个说不是故意的,只掏部分医药费。闹的阵仗那个大呀,作为班主任大半个学期都在他们两家来回奔波做工作。”
“首先老师拖堂是少数,其次,老师也想让孩子开心的出去活动。但是,万一磕碰了,家长得罪不起,然后学校为了压下去也会站在家长那边,一肚子委屈没处说,都是老师的错。”
“别说走出教室了,上个体育课下了一点点雨,学生淋到了,家长都投诉,说孩子浇感冒了,所以导致体育课有一点雨都得进室内,现在不是孩子矫情,有的家长比孩子还矫情!”
翻了很多评论,发现圈养背后,或许家长才是那个最大的推动者。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事故”和减少隐患,学校直接一刀切,禁止学生课间活动或尽量少活动。
回想以前我们的课间,即便只有十分钟,大家上完厕所喝完水,都还有时间出去运动运动,和同学跳皮筋,打乒乓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三两同学一起聊天说笑。
课间时间操场一片热闹,校园里到处是欢声笑语,至今我们回想起来都会觉得非常美好。
而如今,课间时操场一个人影都没有。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课间自由,也失去了很多快乐瞬间和美好回忆。
但这些,都没有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大。
现在去各个地区的学校看看,有多少孩子没戴眼镜?
据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这个数据意味着一半的孩子都戴上了眼镜。
那么多人近视,除了用眼过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接触户外光源。户外活动的减少,不仅影响视线,也会因缺乏运动影响体能,也加大孩子的抑郁倾向。
研究表明,户外的阳光可以刺激身体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的过度增长,预防近视和近视度数增长。而户外运动也有利于降低抑郁率,因为运动时身体释放的内啡肽会令身体产生积极的感觉。
你想想,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室内学习,唯一可以接触户外光源的时间只有课间和体育课,但消失的课间,以及仅仅每周一两堂的体育课就可以预见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多少了。
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我想离不开内卷的学习大环境。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到我们无法想象,为了更好的升学,孩子们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打工人996还能摸鱼,孩子们可能基本全周无休,每天六点多起床,上课写作业,直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才能睡觉。学习成绩一有下降,面临的不是父母的理解,可能更多是质问和指责。
前阵子,“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新闻上了热搜。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说,开学一个月后,精神科挤满了看病的孩子。
有的孩子被家长要求考第一名,一次还不行,还得次次考第一。还有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不顺心的事,家长就冲到学校找老师理论。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前者孩子学习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后者家长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在学校的处境更艰难。
中科院心理发布一组数据,孩子的抑郁检出率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升高,小学抑郁检出率为10%以上,初中为25%以上,高中抑郁检出率约38%。
如此高的数据,真的令人痛惜。
更有不少家长对此感到不解,不缺吃不缺穿,砸锅卖铁供着孩子上好学校,只想他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他们为何还会抑郁?
家长一味追求分数,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学习成绩成了孩子唯一的成就感来源。他们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各种兴趣班,所有时间都被父母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一点喘息空间。强压之下,精神难免会出现问题。
抑郁是一种表现形式,但更多是一些表面看似正常,实则内心早已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期待的“空心人”
国诗人马斯·艾略特在《空心人》的诗中提出了“空心病”一词,意思是现代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丧失了价值感和意义感。
生活没有意义,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意思,内心空虚,无所谓将就活着的人真的不少。
他们活着可能只是为了不对不起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父母,至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自己究竟要干什么都不在意,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能干什么。
很多孩子在考上大学后,一下子从高压的升学环境中暂时解放出来后,都会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大学时,可能是随波逐流跟着大众考公考研,或者直接出来实习就业,工作后,就准备结婚生子,一路往既定的人生方向走。
可能有些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更多情况是,你问起他们真正想做什么,大部分人都是摇头说不知道,只是大家这么做了,我也这么做。
现在社会,有太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除了学习考试升学,上班打工以外还有其他什么意义。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此。
一百年前,叶圣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纪念陶行之先生,他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大家变成一样的人,而是让每个人能够成为生命的导演,活出自己的人生。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认识自我,革新自我,再成就自我。
教育也不仅局限在课本知识上,更要聚焦于未来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都能够在认识真正的自我后,去找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而被大家痛骂的“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拿走了孩子最后的一点自由喘息时间,限制了他们自我探索的空间。
11月3日,教育部对此现象表态:中小学校要确保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但其实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就已明确,不得限制孩子的交流、游戏和出教室活动。甚至还要求中小学要每天安排30分钟的课间活动。
政策提出两年后,如今看来,效果并不明显。
要想真正改变“课间圈养”现象,或许还是要从家长入手。
还是希望更多家长能明白,教育孩子的重点不只是在学生时期督促他们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你们的庇护下长出足以应对未来人生中任何困难的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无论遇到什么,都有破釜沉舟,都有向阳而生的勇气和能力,让他们都能明白自己人生这一遭为何而来。
当然,改变“课间圈养”现象也需要有学校,以及相关监管部门齐合作,好好配合。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以及所有已经工作的大朋友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地图,然后,一路向前。
感谢您读到最后,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参考资料:
蓝橡树《比抑郁症后果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正在侵袭中国千百万好学生……》
三联生活周刊《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原创:图图
编辑:盼盼
设计:小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