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幸运,也伴随着一丝失落:青藏高原的边缘处、崇山峻岭的包围间,地图上的成都总是以一种与世隔绝的姿态出现。
也难怪,连水文地貌都在向东部无限倾斜的现状下,地处西南的成都很难对成为“主流”抱有幻想。在科技尚未打破由空间隔绝带来的陌生感的时代,“蜀道难”和“道教发源地”是中原和沿海地区的人们对于蜀地的最初印象,这两个关键词所承载的距离感,足以在物理和心理上将这片土地与大多数人所熟悉的环境分隔开来。在这里,“东部”“西南”“中原”“沿海”不仅是简单的方位概念和地理坐标,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观念与文化的分野。
2023年,“灵韵之光——大卷伸嗣个展”现场。大卷伸嗣,《回响·无限》。(图/A4美术馆)
当我们讨论成都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进入新世纪的成都无疑是中国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新城在旧址上拔地而起。多年前,《新周刊》将成都命名为“第四城”,如今看来,这一命名似乎具有某种前瞻性:在整个四川省人口外流的大背景下,仍然有不少年轻人将目光锁定这片热土,成都凭借其“宜居”的特质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迁徙目的地之一。
围绕着美食、熊猫、生活方式来讲述成都是一张安全牌。横向对比杭州、南京这样强调支柱产业、城市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新一线城市,成都主打的“巴适牌”精准地踩在当代人紧绷的神经上。然而,在文化与艺术领域,成都的面目似乎稍显模糊。
“如果从准确的历史记载来考察,成都最早建城是在战国后期的公元前311年,主持建城的是当时的秦国蜀郡郡守张若。从那时起,成都城的位置从来就没有迁移,名字也没有改变。”《成都街巷志》中用一小段话道出这座城市的“稳定”基因。天府之国的水土与风物不知安抚了多少躁动的神经,一些本应由这里向外蔓延的枝杈往往在试探后选择回归,长成这里的根系。
关于“宜人的环境更有利于艺术创作”这一点,学者吕澎就曾提出过“成都平原的生活环境被认为更加平和并具有悠闲的特征,这有利于艺术家的心境”的论据。只不过,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另一种与之相悖的模式似乎更受推崇——旗帜鲜明地与生存现状作对抗。
2023年,“灵韵之光——大卷伸嗣个展”现场。大卷伸嗣,《漂浮》《临界之气·核·地》《临界之气·核·天》。(图/A4美术馆)
当居住在超一线城市的艺术家付着高昂的房租勉强撑起他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作室时,成都的艺术家似乎对舒适“上瘾”。北京、上海之外,闲散的成都为“卷不动”的艺术家们撑起一块飞地。在99艺术网发起的“我们与成都”的第二场对谈中,何多苓提到成都的城市性格时表示:“这个城市允许人懒惰地成长。成都看起来很躺平,但是大家又都在做事情。”
同样地,A4美术馆馆长孙莉认为,成都当代艺术氛围的可贵正在于这种糅合了城市气质的差异性。“生活在这里的人与城市依存、共生,势必要融入这里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然随性的城市气质决定了这里艺术家的天性自由。成都的艺术生态始终蕴藏着一种野生感,比如,行为艺术在这里相当活跃,有一批无谓销售、不进画廊,只关注艺术表达的艺术家。”
2023年,“灵韵之光——大卷伸嗣个展”现场。大卷伸嗣,《重力与恩宠》。(图/A4美术馆)
作为一家民营美术馆的馆长,孙莉不知不觉间带领着A4美术馆走过了15年的路程,使其成为当地存活时间最长的美术馆。孙莉在A4美术馆新馆的开幕致辞上说道:“15年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漫长的历程,但对一个机构来说,它却依然很年轻。”年轻的成都有着新兴综艺一样的表达欲和精彩瞬间,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张,不断冒出更多的艺术空间。
2023年,“灵韵之光——大卷伸嗣个展”现场。大卷伸嗣,《临界之气 :时·空》。(图/A4美术馆)
“这15年来,A4美术馆与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几乎是同步的。”孙莉说道,“大家现在都在讲成都,讲大运会时期的城市营销以及这里的生活方式,包括成都目前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既有宜居的城市烟火气,同时又是一个创业新热点的特征。A4美术馆对此也深有体会,15年前我们的第一个场馆就在麓镇的山脚,直到今天新馆在山顶开幕,我们也见证了这个区域的变迁。”
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赞助的A4美术馆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保持着“低空滑翔”,“能在这样一个‘至暗时刻’再出发,得益于我们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内容运营商,从推广文化艺术、塑造生活业态和共建新型社区的角度,A4美术馆真正关心我们的附近。我们看到了今天的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度,希望能够让艺术真正地对这个片区产生影响,而不单纯只是回到艺术系统内部”。
基础设施几近完备、城市影响力逐渐扩大且艺术人才辈出的成都似乎是一个“当代艺术之城”的理想火种,但由于区位限制,成都往往不是重大展览项目落地的首选。排在北京、上海之后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与深圳、广州、杭州的角逐中,成都也常常败下阵来。
2021年,“Hi艺术”公众号通过整合后台读者信息,统计出“中国哪座城市最爱当代艺术?”的数据。位列前10名的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毫无悬念地占据了前3个席位,接下来的广州、杭州、成都、重庆、武汉、南京和西安7座城市,除成都之外,皆是国内著名艺术院校的所在地。
孙莉并不痴迷于这种优先权,“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以机构自身的学术定位和研究为出发点来做选择,如果一个艺术项目被认为对美术馆、对我们的观众,包括对这个城市是非常有价值的,那我们就会想把它带到成都来,而不太会去想这是第一站还是第二站”。
2023年,“灵韵之光——大卷伸嗣个展”现场。大卷伸嗣,《漂浮·构筑之诗》。(图/A4美术馆)
立于西南的地理区位上,成都向世界发出讯号,寻找与自身同频的电波。A4美术馆新馆的开幕展“灵韵之光”是亚洲当代艺术家大卷伸嗣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这位艺术家说:“一些东西被毁坏的同时,一些新的东西诞生了。我就是想表现这种变化,而且那象征着循环的过程和永恒的生命。”以东日本大地震与四川汶川地震为背景,两地在灾难经历上的相似性让大卷伸嗣的作品能与成都当地的观众开启一场直抵心灵的对话,共同直面生命的脆弱。
孙莉对这个历经了3年筹备的开馆展满怀期待:“15 年后再回到麓镇,和当年相比,(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们的场馆周边还都是工地,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有文化气息的小镇。艺术在这儿不是曲高和寡的,而是和整个环境融合在一起。我希望观众来A4美术馆看展览的时候也能够顺便在周边漫步、喝咖啡、逛街或在街头看音乐会,能有一种很闲适的生活状态。我觉得今天的人看待艺术、理解艺术、拥有艺术的方式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艺术不应当再是一种精英语言,我们抛开拍卖、抛开所谓的金字塔顶层,它就是大众如何真正地去跟这些事物发生关系,产生情感的共鸣,或者调动身体的参与性。”
A4 美术馆馆长孙莉。
在孙莉看来,尽管重回麓镇的A4美术馆背负上了更重的责任,但在“看艺术”这件事情上反倒变得更“松弛”了。或许,成都面目模糊的文化与艺术场景正是由于它还在横冲直撞地成长,这里不是即将成型的“北京”或“上海”,而是一个就快要发展出独特艺术生态的“第四城”。
参考资料:张朝贝《中国哪座城市最爱当代艺术?我们看了下后台读者数据》
  作者   Ariana
排版 
 李梦荣
运营 
 李靖越
监制 
 罗   屿
本文首发新周刊643期《马斯克主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