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间的指针拨回33年前,彼时的北京,正在举办亚运会——那是中国首次在洲际赛事中担任东道主的角色。
当“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的歌声从体育场内传出时,国人初次感受到了体育盛会所带来的震撼。当时处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举办亚运会困难重重。组委会甚至以号召全国人民捐赠、发行体育奖券等形式补足资金的缺口。可以说,那是一届“众人拾柴”而成就的亚运会。
北京亚运会20年之后,我国影响力已不同往昔,再次迎来了一届亚运会——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在这座素有“花城”之称的城市,亚运会带来的不仅仅是体育之魅,更有城市的焕新:被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广州大剧院、广东博物馆等多个地标拔地而起,市民也实打实地享受着亚运会带来的额外“福利”。
到了今天,亚运会落户杭州,城市建设与物质条件已然臻于完善。于是,此刻,人们开始自然地谈论起与未来相关的事物。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这片土地能开出怎样的花朵?为了办赛,科技又是如何为亚运会赋能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在杭州的每个角落去探寻。
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为了让这门科学更为“健康”,早在2011年11月,杭州市便出台了《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这份规划简明扼要地描绘了杭州的未来图景:“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生活。”
2012年被列为“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后,杭州更是突飞猛进,并联合阿里巴巴等企业在2016年推出了致力于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人工智能中枢——“城市大脑”。在它的指挥下,交通、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领域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譬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交通拥堵让市民苦不堪言。基于此,杭州市政府逐步将“城市大脑”引入该领域。政府相关部门汇集各类数据,发布城市交通指标,延误、拥堵、流量都变得更为具象化。在深入运算和分析后,“城市大脑”可以提供更为优化的信号灯配时方案及道路选择,进而辅助人工智能做出最优的决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达到同样的成效,如果通过新增拓宽道路、新建停车场等传统做法实现“治堵”,可能要花费数百亿元,“城市大脑”则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官方数据显示,到今年年初,主城区50个交通堵点治理实现“降紫”的有21个,47条慢速道路中有12条提速至20公里/小时以上。
2023 年 9 月12日,杭州亚运村中的脑机赛车可以通过脑电波控制,用“意念”让赛车跑起来。在“村里”,智能应用场景随处可见。(图 / 钱晨菲 / 中新社)
在“城市大脑”的带动下,人们也渐渐习得更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2022年4月,杭州提出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场馆方面,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实现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和水循环利用,体育场则采用冰蓄冷系统,减少高峰用电负荷。
在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助力下,普通市民也纷纷参与了这一进程。据统计,有超1亿人次通过蚂蚁森林参与了“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
一场有关数字化的变革,正在杭州进行。它不仅仅是对城市治理全方位的改善,更是对市民生活的重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底,亚运会才得以在更智能、更具科技氛围的环境中举行。
杭州亚运会申办伊始,就将“智能化”作为办赛理念。毫无疑问,“城市大脑”所带来的城市治理改观,会在极大程度上助力亚运会。当然,杭州在“智能化”方面的努力远不止于此。围绕赛事本身,杭州也打造了一套以“云”为关键词的全新生态。
作为杭州亚运会合作伙伴,阿里巴巴始终在为智能化亚运会赋能。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办赛、参赛、观赛都被送上了“云端”,在这样的语境之下,首届“云上亚运会”呼之欲出,而这也是亚运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过往的办赛经验中,亚运会组织和运营依靠的是传统IT技术。而在本届亚运会中,云计算将取而代之,成为最主要的技术手段。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云计算不必像传统数据中心那般组建和拆卸机房。
据阿里云团队介绍,“杭州亚运核心系统在云原生技术底座上实现了系统通和数据通,并通过API等接口,实现各类数据的一键输出。这不仅缩短了应用开发和部署时间,而且避免了传统模式下软硬件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
打好技术基础后,亚运会的众多方面都将迎来改变。首先是赛事转播。众所周知,一届体育盛会成功与否,不仅与主办方的筹备相关,更与运动员的表现、观众的关注有所关联。
而转播正是联结这三者的“桥梁”,在云计算的加持下,赛事直播可在云上传输最大60路高清和超高清信号,总计时长超5000小时。传输速度更呈指数级增长,一般情况下,云转播的带宽为Gbps,极限状态下,甚至可以达到TB级别,相当于用一秒钟传输500部高清电影。
在此基础上,平台内会出现海量的短视频、集锦以及与赛事相关的新闻。对观众来说,随时随地看亚运、获取亚运会资讯,也就成了唾手可得的事情。
根据阿里云团队人员的介绍,云上转播优势众多。譬如,与传统卫星转播模式相比,它可以超越其带宽和线下设备限制,提供更丰富的画面信号和剪辑方式。也就是说,纵使没有卫星接收设备的中小型转播媒体,也可以获取节目的内容,并实时在线剪辑。
云技术让赛事核心系统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赛事核心系统”是赛事管理系统、赛事成绩系统以及赛事支持系统的总称。在这个庞杂的系统内,每天会产生不计其数的信息,如何高效而妥善地处理它们,则是主办方需要协调的问题。
阿里云为本届比赛搭建了数十款系统应用,将有54个竞赛场馆及主媒体中心、亚运村、ITCC等非竞赛场馆内的超过10万名注册用户享受到这项服务。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在会展中使用电灯。130年后,杭州则以云计算这项技术敲开了未来的大门。在技术应用上,杭州可以说给以后的举办城市开了一个好头,也树立了一个标杆。
云上的转播和赛事系统服务,是本届亚运会在科技层面的重要看点。实际上,要组建一体化智能办赛平台,光是有宏观的技术表现也不够,需要各类细分应用的支持。正是看到这一点,阿里云协助赛事主办方打造了数个实用的应用软件。
“亚运钉”便是其中之一。与阿里巴巴先前打造的办公软件“钉钉”类似,“亚运钉”是更为垂直化的工作协调与交流系统。据阿里云团队介绍,“亚运钉”在提升工作效能方面,有着很多出众的表现。
比如,其智能翻译功能支持汉语、英语、日语、泰语等13种语言的实时翻译,语言将不再成为办公的障碍。此外,其音视频功能接入MOC赛事综合指挥平台,支持个人即时音视频连线指挥中心。这意味着,指挥中心的触角得以深入场馆的各个角落,工作效率能够成倍增长。
如果说“亚运钉”更侧重于满足工作需求,那么智慧化亚运村则是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与杭州亚运村运行团队共同呈现的另一大成果。在使用“云”技术的同时,工作人员、运动员还能体验一把居住在“云端”的感觉。
对工作人员而言,亚运村是数字化的办公场域,从前纸质化的工作流程均可以移至线上,从而做到指令一键发布、流程自动跟进。在终端屏幕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慧指挥平台,实时对村内情况进行管理,一旦发现异常,便一键启动应急预案。而面向“村民”,“一码通”则将亚运村的餐饮、交通等服务串联在一起,自主查询信息、自助预约服务也就成为可能。
本届亚运会还推出了智能亚运一站通。这是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它综合运用数字人、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各类亚运场景,满足人们购票、出行、观赛、住宿、用餐和旅游等的需求。
为了让人们更深度地参与亚运会、无障碍地享受这场盛会,支付宝与中国银行、网联清算公司等机构协作,推出了“下载支付宝App后绑定境外银行卡”及“直接使用境外电子钱包”等服务。这也将助力本届亚运会成为首个移动支付互联的亚运会。
除了移动支付,蚂蚁集团自研的Web3D引擎还承载史上首个亿级数字火炬手活动。更多的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切身参与赛事。这一过程中,用户可获得个性化数字形象、区块链证书等数字资产及权益,真正意义上实现“通过一部手机,人人都能成为数字火炬手”的愿景。
在蚂蚁集团的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亚运会数字火炬、亚残运会数字火炬、古风版亚运吉祥物等数字特许商品,也将向人们开放购买。这些数字特许商品将作为一种亚运记忆,存留在人们心里。
在十几年如一日的推动下,科技已经深深融入这场盛会的基因。亚运会或将是个起点,它会让杭州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云上城市”。智能化、新兴产业、数字空间……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名词也会落实为智慧城市项目,长久驻留在这里。
杭州以亚运会为契机,向人们昭示,围绕着自己最突出的特质深入探索,终将赋予城市更多的可能。
未来,无论是行走在亚运场馆附近,还是漫步于城市的边边角角,都会体味到技术带来的变化。要知道,它不仅关乎体育,更承载了一种区域发展模式:杭州以亚运会为契机,向人们昭示,围绕着自己最突出的特质深入探索,终将赋予城市更多的可能。
作者      L
排版 
 李梦荣
运营 
 李靖越
监制 
 罗   屿
本文首发新周刊644期《最忆是杭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