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这几日,抽空去看了正在上映的纪录片《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意外的感人和好看。我被这个金发女孩对自然与动物的挚爱所感动,也为片中的母女感情和女性力量所动容。
珍(Jane)·古道尔的名字,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在课本里听过了。当时小小的我,莫名觉得她一定是个很厉害的女人,否则怎么能做到和黑猩猩握手拥抱,如此亲密。
这一次去影院观看纪录片,一开场我就被震惊了。这个和黑猩猩嬉闹玩耍的女人,竟然看起来如此柔美。
一头金色长发,俏皮的眉眼,修长的身形,让这个穿梭在非洲森林里的女孩,像一只灵巧的小鹿一般可爱纯真。
当然,令我折服的不仅有古道尔的美貌,更有她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坚持。
当影院的灯再次点亮,字幕轮番滚动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微小的热浪叩击着。那是古道尔作为一名伟大的女性,带给同为女性的我的鼓舞。
她让我看到了,女性也是有力量的,那力量足以掀翻性别天花板;她让我坚信,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的女人会发光。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如果不是纪录片中亲眼所见,你真的很难相信,在六十年前,会有一个妙龄少女,不带任何防护装备,就穿着衬衫和短裤,独自闯荡非洲原始森林。
尽管在纪录片的影像中,这片森林尽显着自然之美,可爱的动物、昆虫和茂密的植被,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万物有灵,可其实它也同样代表了不可预知的危险。
但显然,Jane毫不在意。当她收到专门研究黑猩猩的路易斯·利基博士的邀请时,她毫不犹疑地前往这片位于贡贝的原始森林,在那里开启了她长达数十年对黑猩猩的田野观察。
在Jane的心中,贡贝并非危险的代表,那是她梦的栖息地,她终于可以和她心爱的动物生活在一起了。
要说起Jane对动物的痴迷,那就要追溯到她的儿时了。她自小就是野地里长起来的孩子,小时候,她最爱的就是在户外的大自然里自由探索。
小猫、小狗、小麻雀、海滩上退潮后留下的小水洼里的生物们……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令小小Jane着迷,她的着迷还带着一点点的痴,否则也不会令她做出把花园里的蚯蚓带回家一起睡觉的举动。
论和小动物混得贼熟,以至于能让它们放下戒备心这件本领,可不是Jane前往非洲观察黑猩猩练就的,她小的时候就“特别会”。为了弄明白母鸡是怎么把蛋生下来的,小小珍会在母鸡进巢之前就悄悄地埋伏在周围的稻草堆里,在那个令人憋气的小鸡舍里一呆就将近4个钟头。
对于如此小的孩子,能有如此惊人的专注力,只能说Jane在对动物研究这件事上是有一点天赋在身上的。
小小Jane童年里阅读的主题,也是永恒的动物。她沉浸在那些有关动物的文字和故事中,无法自拔。8岁的时候,她就因为书中的描写,曾梦想去往非洲,和动物们生活在一起。
所以,可以想见,她接到利基博士的非洲邀请该有多么开心。那么多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因为纪录片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现珍·古道尔在非洲森林里的研究生活的。所以,从那些影像中,几乎看不到艰苦和困难。
森林里的一切,都让Jane感到无限的好奇与兴奋。大猩猩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Jane满足的微笑。
但去掉Jane的滤镜,观察黑猩猩其实是一件充满艰辛、危险和无限寂寞的事情。贡贝的环境比想象中还要恶劣,那里没有水没有电,就连基础的医疗设施也没有,稍微得场小病都可能丧命,更别提要时刻提防着会有野兽侵袭。
但这些对Jane来讲,好像都不是问题。她就这样神色淡定的,每天带着望远镜和记录夹,穿梭于丛林间,在各种空地上,从早晨坐到日落。
她一整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静静的观察黑猩猩,然后再回营地记录下她所看到的一切。
想象一下,一个来自伦敦的女孩,20几岁的年龄,正是穿着漂亮的裙子和好朋友们一起玩乐的年纪,但Jane却放弃了那样的都市生活,跑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整天和黑猩猩作伴。
头发脏了,就在森林的小溪间洗一洗;饿了就开一罐罐头,看着落日一口口吃掉。
这样的零物欲生活,别说是好几年,让普通人过上一个人星期可能就要疯掉了。但Jane却就这样,坚持了数十年。
如果没有痴狂的热爱,又怎能挨过这漫长而又重复的日子呢?
天知道,她花了多久,才让黑猩猩接纳自己。刚开始黑猩猩对她的警觉性很高,远远地看到她就会跑走。没办法近距离的观察,让Jane也无法得到关于黑猩猩更有效的信息。
但她并没有气馁。就像她儿时可以呆在鸡窝边四个小时那样,她就这样不急不躁的坐在远处看黑猩猩,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过了好多个月,黑猩猩看到她终于不会警觉地跑掉了。
慢慢地,黑猩猩不仅不跑,还开始走近Jane。Jane就这样,以她的超强耐心和定力,完全卸掉了黑猩猩的防备。到后来,黑猩猩就从她的身边淡定地走过,Jane的存在就仿佛另一个黑猩猩同伴,它们完全地接纳了她。
这份接纳和信任,也极大地助力了Jane对它们的观察和研究。
这些观察记录,是相当宝贵的,甚至有一些对当时的科学研究还造成了不小的“震荡”。她观察到黑猩猩能够利用树枝,并且对带着叶子的树枝稍加改造变成工具,帮助自己从蚁巢中钓取蚂蚁,正是这项研究发现,打破了长久以来“只有人类才会制造工具”的观点,为人类学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开先河的人,总是最伟大的、最令人敬佩的。而Jane无疑就是这样的人。在Jane之前,基本上还没有研究者能做到如此长时间、近距离的观察黑猩猩,更何况她还是一位女性。
打破性别枷锁的办法,就是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
在鲜有女性科学家的年代,性别可能是她的枷锁,但也有可能变成自己的加分项。
当然,这也需要真正的伯乐。
当初向Jane发出项目邀请的路易斯·利基博士,正是看中了她作为女性有耐心、细腻的一面。
而她没有受过大学教育这一点,在利基博士眼中也成了优势。这就意味着,Jane更能跳脱出学术和理论的限制,用体验而非书本知识进行更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Jane也的确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路易斯·利基博士没有看走眼。她凭借着自己对动物的赤诚之爱,和异于常人的耐力、勇敢和坚持不懈,让那些认为女性根本做不到的人闭了嘴。
当年,Jane因为对黑猩猩的研究上了各种杂志的封面,但人们的焦点都在这个女子的美丽容颜和修长的大腿上,而忽略了她作为科学研究者的价值。
想来,对女性的身体凝视真的是几十年都从未改变过。但Jane根本不在乎。
“如果能因为这些有的没的增加了关注度,吸引更多研究经费,岂不是件美事!”
Jane在纪录片的采访中这样调侃道,在她恬静而又略带调皮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一位女性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决心。
现在,Jane已经89岁高龄。纪录片里,老去的她依然不减当年的美丽。我惊讶于岁月仿佛遗忘了这个女人,没有在她的身上留下尘埃的痕迹。
她的眼睛依旧清澈得仿佛当年那头穿梭在森林里的小鹿,保留着童真,又透着睿智和果敢。
在她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热爱能抵岁月漫长”。经由她的故事,我也看到了,女性的世界也可以无极限。
谁是Jane的头号支持者?是妈妈!
Jane能在黑猩猩领域的研究有如此成就,和她母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我敬佩Jane的程度有一百,那么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对她母亲的敬佩程度就能有一千。
并不是每一位母亲,都能像Jane的母亲那样,如此坚定的支持女儿的爱好,并且在那样一个女权主义还未兴盛的年代,对于婚姻、家庭与事业如此拎得清。
Jane小时候喜欢小动物,会把捉到的蚯蚓、海蜗牛带回家。面对爬得满地满墙都是小生物的房间,Jane的妈妈根本没有发火,只是告诉Jane为了不让动物们死掉,应该放它们回大自然中。
还有那次Jane躲在鸡窝里四个小时观察下蛋,妈妈也因为找不到她而着急得甚至报了警。但当妈妈发现Jane兴奋地跑回来之后,她没有进行任何责备。Jane眼中闪闪发亮的东西,打动了妈妈。妈妈耐心地坐下来听女儿讲述母鸡下蛋的故事,分享自己看见鸡蛋终于掉在地上后的奇妙感受。
代入一下类似的场景,可能我自己根本没法容忍让小生物们肆意地在房间的墙壁上乱爬,也没办法在孩子失踪四个小时之后还能保持镇静地听她分享心得故事。
单从这点来看,Jane的确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Jane自己也在书中多次表达,自己很幸运,“能有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能培养和鼓励自己对生物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能从小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如果还能遇到家人的支持,那简直就好比中了大乐透一般。
在当时那个年代,女性往往被规训成乖巧听话,把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作为自己使命的人。但显然Jane的母亲并不是按照这个标准养育自己的女儿的。
当女儿收到去非洲贡贝的研究邀请时,普通母亲可能会阻拦女儿,即便那是女儿的梦想。大好年华不找个好人家嫁了,凭啥要跑到荒郊野外看黑猩猩呢?
但Jane的母亲不仅同意了,还亲自陪着女儿一起去。她不是不担心女儿在非洲的安危,但她选择用行动去帮女儿分担艰苦和危险。
Jane的母亲在贡贝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医疗站,一边给当地人看病,一边陪伴着女儿。
看到纪录片中的这一幕,我感动得湿了眼眶。
一方面,我佩服这样的母亲。Jane的果敢、冷静一定是遗传自她的母亲吧,作为一个在“旧思想”中长大的女人,Jane的妈妈陪女儿一起前往非洲的做法,真的又勇敢又伟大。
另一方面,我也羡慕Jane能拥有这样的母亲,一个拼尽全力也要用行动帮助女儿实现自己理想的母亲。
能有这样的家人,真的人间值得。
“亲爱的珍,没有不能失去的男人”
纵使有Jane的意志和热爱,有母亲的全力支持,Jane的研究事业终究被爱情与家庭绊了一跤。
再坚定的女性,一旦走进婚姻,成为了母亲之后,也无法做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即便像Jane和丈夫,拥有相似的理想,也无法避免这种冲突。
Jane致力于研究黑猩猩,她的工作地离不开贡贝。但丈夫Hugo致力于拍摄动物,需要去到更为宽广的地方完成自己的拍摄。
此时Jane为了爱,做了妥协。她跟随丈夫一起来到了新的地方,但那里并没有黑猩猩可供Jane研究。她只能凭借着在贡贝研究中心的其他学生给她提供的观察资料,来进行分析。
后来,Jane和丈夫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做了妈妈之后的Jane整日忙着照料和陪伴孩子,用来做科学研究的时间则被大大缩减。很多时候,Jane甚至只能等到晚上孩子睡了,再来进行自己的工作。
一桩婚姻,给男人与女人带来的变化完全不同。Jane的丈夫依旧可以随心所欲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而Jane再也无法做回那个整日坐在山林里观察大猩猩的女孩子。
但对动物如此痴心的Jane又怎能甘心看着自己和梦想走散呢?没过多久,Jane和丈夫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他们的争吵也越来越多。
Jane犹豫着,要不要结束这段不再甜蜜的婚姻。她发电报给亲爱的妈妈,寻求意见。
妈妈这样回复了她:“我亲爱的珍,没有不能失去的男人。对男人来说从来就没有心碎这回事,他们满脑子都是工作和他们的梦想。女人就是用来衬托的。”
在那样一个相对更加传统的年代,Jane的妈妈能跳出旧思想的桎梏,如此洞悉婚姻与两性,真得是难得的人间清醒。
作为母亲,她的一切出发点都围绕着如何选择才是对自己的女儿最好的。她知道,真正让女儿获得莫大幸福感的并非一个不懂得妥协和包容的男人,能点亮女儿、成就女儿的是非洲的森林和森林里的黑猩猩们。
女性的理想也可以是星辰大海,并非一定只能是家庭与孩子。
作为Jane的头号支持者,妈妈始终用实际行动,帮助Jane在追梦路上排除万难。
当年陪着女儿去非洲是,现在支持女儿离婚也是。离婚后的Jane带着孩子又回到了贡贝。但显然,带着一个幼小的孩子过着离群索居的山林生活并非是一个明智之举。
孩子需要正常的人类交往,并不应该在如此小的年龄就独自消化科学观察者的寂寞与孤独。所以,Jane把孩子送回了住在伦敦的妈妈家。
比起那个独自去追梦的前夫,是妈妈再一次稳稳接住了Jane。当有这样一个至亲,在你每一次遭遇风暴的时候,都会轻轻把你拉进温暖的小屋里,那样的感觉一定超棒。
好想也成为那样的母亲,能强大到做自己女儿的小小港湾。
有这样的妈妈作为榜样,Jane也自然学会了怎样做一个母亲。纪录片那些她和孩子在一起嬉闹、亲密无间的影像,都在展现着Jane是如何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温柔养育着后代。
在如何成为一个好母亲这件事上,除了妈妈对Jane的影响,纪录片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Jane和自己所观察的雌猩猩菲洛也形成了某种奇妙的“女性”联结。
和其他的猩猩妈妈相比,菲洛显然和她的猩猩宝宝有更多、更亲密的互动。她愿意花时间陪宝宝吃饭、玩耍、睡觉,给予宝宝全部的爱和保护。
而这样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在其他做了母亲的猩猩身上,并不常见。
作为观察者,Jane也被雌猩猩菲洛感染了。她说自己,“从菲洛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她教导自己如何克尽母职;并且让自己明白,克尽母职不只对孩子的未来有无可估量的重要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更能带给母亲无比的喜乐和满足。”
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彼此照护,女性与动物雌性的微妙联结,是整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纪录片中的这些感人片段让我看到,一个伟大而智慧的女性,是如何将勇敢、睿智、坚韧与耐心代际相传的。
Jane的故事,也让我明白,女性的力量不是“一颗孤独的流星,而是一场持久的接力。”
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芭比》中,Barbie的创造者Ruth奶奶所说的那段话:
“母亲总是站在原地,当女儿回头时,就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Jane显然也是所有女孩的“精神之母”。她用她的人生,点燃着女性寻找梦想、为理想全情投入的勇气和决心。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Jane,仍然没有停止绽放光芒。89岁的她依然活跃在动物保护的舞台之中,用她特有的女性力量,去拯救着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
有这样一个女性榜样,实在是我们的幸运。
如果有机会,真希望女孩们都能走进影院,去接受来自珍·古道尔的鼓舞。
对一些女孩来说,她们或许会活出另一种人生。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