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老之问,兼和老窦、小施谈心


什么时候我们会有一个机制支持像大隅良典的初创工作?Kobilka“穷途潦倒”时的突破?katalin kariko 落魄时光


科学评价哪里都是一个难题,虽然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牛皮哄哄。。。


评价的标准好坏可以看,会不会支持大隅良典的初创工作?Kobilka“穷途潦倒”时的突破?katalin kariko 落魄时光?


可以说国外标准对以上情况往往都是失败的,就是被受人热捧的HHMI机制也是一败涂地,关键时候放弃了Kobilka。这些例子在中国只会更惨,如何改变,而有更好的标准?


国内有些机构、甚至政府层面还会想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有课题资助,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终因各方的局限还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中国,尤其在中国,评价的标准一直偏肤浅,才有现在普遍的看影响因子,看奖项、帽子,而忽略了实质,在此环境长大的年轻人自然也不容易知道比这个更好的;有在国外呆多年,有丰富经验的,可惜相当一部分的入乡随俗,去主动顺应,也有悄无声音的被搁置一边;长此以往,国内的科研,简单的以CNS、影响因子来衡量,必将是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高被引、貌似top 2%的,但删掉他们的工作对领域没有什么影响的科研;
终究一个错误的标准,将是种瓜得瓜,指引的终究还是歧路
,真正的突破,引领性的发现有可能还是寥寥无几。


国内有哪一个评价体制会支持大隅良典的初创工作?katalin kariko 落魄时光?完全不存在,不论是老体制,还是号称“看人不看课题“的”新“体制!


在现有的体制下,很多“杰出”的青年,给他们更多的钱,多数还是会按着既有的道路,继续做看似“杰出”的课题,在别人开创的领域里,沾沾自喜的发着CNS,兴高采烈的为别人得奖添砖加瓦。正如以前指出过Cell Research这样貌似影响因子高上云天的杂志,真正的出路是跌落到凡间,多发“烂”文章、扩大影响力、降低虚的成分!
这些科学“明星”,真正的突破是少为别人抬轿,多换道、发“一般”但有特色的文章。


真正的原创探索,往往不确定性很大,起始的文章也是一般,看看大隅良典, katalin kariko。

如果做不到雪中送炭,真要“锦上添花”的话,也要找准人,像Kobilka那样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做到了极致的结构生物学,成为可能是最广为人敬佩的结构生物学家; 或者像Lee Hartwell 一直是传统的酵母遗传学家,细胞周期的重大突破之后,袖手旁观其他人忙忙碌碌的解析CDC基因,放弃无数的CNS可能,自己却转向“为什么这些cdc ts细胞会停止生长”进而发现细胞周期检查点(checkpoint,另一项值得诺贝尔奖的工作),以及“无聊”“无性”的酵母是如何“交配”的;还有富二代的Kim Nasmyth从聪明绝顶的的遗传学家转型成为出类拔萃的蛋白质生物化学家。他们的共性都是才华横溢,但又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是restless,上下折腾,不怕失败、不受限。。。


也许我们要支持的是结构生物学家转为老鼠遗传学家,免疫学家成为酵母遗传学家,生物化学家改研究蚂蚁、狼或者大象的行为及长寿,神经生物学家转为生物化学家。。。
也许不是也许,基金委真要为创新撑腰的话,到了大改的时候,而不是把蛋糕划多、实际上划小了后,还到处要大家唱赞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