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成立大会。根据该校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消息,今年四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进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四部委批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28家高校科研院所名单。这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大学之外,其他27家高校科研院所将陆续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相关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成立大会上讲话透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的研究基于四个方面的问题意识:其一,打造自主的民族理论知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理论知识体系;其二,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着力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其三,结合治国理政实践,推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整合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力量,从多个角度探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和政策保障;其四,以研究院为平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发展,在各个层级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意识,与1027日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的精神一脉相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早由总书记2014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彼时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十九大报告并载入《党章》和《宪法》。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论述,并将这一概念提升到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度,所有问题都要向此聚焦且在多次讲话中,总书记都提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
无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认识多元一体格局。回看过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经历了从学术话语到政治话语的转变。1988年,社会学家费孝通最先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并指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巨大反响,被认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是解开中华民族构成奥秘的钥匙”,“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十八大后,最高领导人开始加速民族融合并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研究的理论范式发展为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比如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亦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并被提升到新时代民族工作“纲”的高度,可以预料,这一政治话语将成为学术研究话语,与多元一体格局这一理论范式共同构成新时代民族政策的支柱。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28家高校科研院所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只是迈出的第一步,随着内外变局以更剧烈且深刻的方式展开,挑战将比费孝通提出多元一体格局之际预料的更大、更广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