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我们邀请了BeBeyond的老朋友、著名GMAT考试教育专家黄大仙,来和拥有19年辅导经验的MBA Head Trainer詹叔,一起聊了聊“如何赶R2”的话题。
距离第二轮的集中DDL(2024年1月初)已经只剩下2个月的时间了。有些小伙伴经历了R1失利、需要R2再战,有些小伙伴还在和标化考试做殊死搏斗,还有一些小伙伴才刚刚开启申请之路……
在接下来的2个月时间里高质量的完成(考试和)申请,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如果能对自己目前的水平和状态的准确评估,会让接下来决定申请R2的投入变得更加笃定、或者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错过上周六Live Podcast活动的小伙伴,我们专门为你整理了在这期对谈中的精华部分,希望对正在考虑今年冲刺、或者想要提前规划明年申请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出于隐私考量,活动中提到的具体实例,在此篇回顾中就不一一列举了。
1
如何判断我是否赶得上R2?
先说考试:
对于刚刚开始准备GMAT的小伙伴,如果想要在R2之前拿到前10%的排位(700-720分),最重要的前提是“存量基础不太差”,即英语语法和数理逻辑这两方面的知识“没有欠债”。在这个基础上,只需要做考试技能的学习、理解和提升,就完全有可能在2-3个月的时间里面取得满意的成绩。
如果此时你已经在考试的泥潭里滚过一段时间了,那么是否在接下来2个月内取得满意的成绩,就非常需要去case by case地诊断阻碍提分的卡点在哪里、并且“对症下药”,否则GMAT考试的设计机制(分数即排位)决定了通过刷题可能很难实现突破。
在申请方面:
理论上来说,从0开始到完成有质量的3-5所学校的申请,大致需要2.5-3个月的时间。其中也有一部分人用6周的时间拿到了2-3所学校的录取、或者3周的时间拿到了1所学校的录取
申请准备这个部分,也存在“存量基础”的概念,但是和GMAT备考略有不同。申请中的“基础”指的是,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你有没有在持续思考关于“我到底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优势在哪里”等重要问题,并且得当有质量的阶段性结论。如果这个答案是yes并且能够被验证,那么走上快车道就有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如果屏幕前的你暂时还没有办法得出自己信得过的自我判断,可以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咨询。
2
短时间搞定的人,都做对了什么?
既然有不少人在短时间内拿到结果,那么证明这件事情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如果你的“存量基础不差”、对自己做出了一个比较中肯的“可以冲”的初始评估,这里会有一些非常出乎意料的关键要素,既可以用于考试、也同样适用于MBA申请。
首先就是拥有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并且能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考试和申请都不是线性的过程,不能用简单的进度条进行管理。这个有机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在职申请的小伙伴来说,会遇到许多的意外:与自己预期相悖、投入不能立即看到效果、工作崩盘或者异常忙碌等。在时间紧张的外部情况下,这些情况都会让压力骤增、心态如过山车。如果这个时候,能有对自己行之有效的策略去管理情绪、防止其对正常进展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在关键决策上反复徘徊”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甚至“直接弃船”(aka“不淡定”),那么将会极大程度上促进考试/申请的准备。
其次,在保证对划分给考试/申请的时间有掌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判断/决策能力不管是GMAT考试、还是MBA申请、甚至到了商学院接受教育,本质上都在考验和锻炼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对这个结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需要一些专门的篇幅,这里暂不展开。
那么比较典型的“不做判断/决策”或者“做低效判断/决策”的场景有:没有实现“能力提升”就想“获得分数飞跃”;上网收集大量的信息、看大量的essay analysis和范文、或者寻求各种反馈意见、自己却失去了判断;对自己的输出能力过度自信/不够自信、大大低估了投入申请的时间;或者逃避在“卡点/阻碍点”上解决问题、盲目用流程上的勤奋代替效果上的进步等等。
谈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自己是否能够冲一冲R2应该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如果仍然不确定自己的判断,欢迎预约我们进行考试/申请的评估。
那么具体的操作层面,存在哪些“快”与”慢“的辩证,又有哪些我们容易踩的坑、或者不为人知的隐秘武器呢?在下一篇精华回顾推送中,我们会为大家进一步揭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