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值得姐
盼星星盼月亮,香港的施政报告来了,当中有个重磅消息:资本入境计划回归。
10月25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了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这是香港执政者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以及未来一年香港发展重心的报告和展望。
而此次施政报告的主题是“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从主题来看,关键词就是“经济”和“民生”。
新政中,推出了很多促进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我们总结以下几点内地朋友比较关心的:
  • 下调股票印花税,从目前的0.13%下调至0.1%。
  • 推出了新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在香港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房产除外)3000万元以上,可来港长居。
  • 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俗称高才通)的大学名单,将名单增加至184所。(更新的内地学校如下)
    • 武汉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奖励生育:香港每位新生婴儿将获得2万港币现金奖励(直接发钱),并增加税收减免,以及优先公租屋申请;
  • 开放“一签多行”政策,吸引更多外国公司来港成立,便利其人员北上内地洽谈商务。
  • 降低房产印花税包括购房的税收减少一半,从13%降至7,5%。第2年转售的税费减免。
  • 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促进香港股票人民币计价交易,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加强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
通篇施政报告读下来,能看到香港政府为刺激港股,连发多个强心针。
而且抢人才的决心很明确,直接在报告中写“抢人才,留人才“。
另外,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中国内地对外的大门的角色越来越明晰。
我们今天主要聊聊香港这个花3000万的资本入境计划。
内地人却不能申请
而且不能投房产
根据施政纲要释放的少量信息来看,香港投资入境计划的投资品类主要是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除房产外),投资3000万元以上,符合资格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计划申请来港。
这是施政报告中,对投资入境计划的简短描述
相较于八年前关停的香港旧投资入境计划,门槛从1000万港币,抬高到了如今的3000万
然而现在和当时,时代背景不同、要求不同、政策通道多样性不同,拥有3000万元的人,还会想申请这个项目吗?
我们具体来盘一盘。
香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可以说是一路在涨价,但一路有人气。
2003年,这个项目首次实施,当时的门槛是650万港币,针对不会在香港参与经营任何业务的资本投资者来香港长居。
可投资的项目除了权益类资产之外,还包括房地产。而且满足一定居住要求的7年后,直接拿香港永居。
到2010年,投资额涨价到了1000万。不过即便涨价,也仍然有很多人申请。而从2003年旧版计划开始至2015年计划叫停,香港入境处共接获44653起申请,其中35458获批。
申请人中,90%是内地人。
但有意思的是,规定写明:计划只限非内地籍或者已经获得第三国居留权的中国籍人士申请,所以要申请香港投资入境计划,还得搭配一个身份。
对于这一现象,香港的执政层面其实不太乐意,尤其当来自其它国家的申请人实际上也可能是已取得外国公民身份的“华人华侨”。
所以不出意外,这次也不可能允许中国大陆居民直接参与。
另外,此次投资品类,明确将房产类资产排除在外。
旧政当中,那些吸引来投资的人,有许多是看中香港房产的涨幅空间。
比如我们此前的一位做爱尔兰移民的客户,他是个消息很灵通的大企业高管,在06年就去香港核心地段投资了一套650万港币的房产,并拿到了香港身份。到了现在,他那套房的市场价已经到了3000万。
而这次的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股票等权益资产上。面对2024年的全球大选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港股的小心肝还是有点发颤的。
它的对手来势汹汹
3000万的投资额大部分中产家庭是拿不出的,但香港身份确实在投资、税务、孩子教育、出行上都十分有优势,以某个群友的话来说,“许多人认为,香港是个套利的好地方”。
而就在投资入境计划销声匿迹这几年,作为对手的优才计划和高才通,甚至是进修类入境,其实已经是许多中产家庭的首选。
我们来看看这些竞争对手们的具体要求。

1、香港优才

优才计划是香港政府2006年推行的人才引进计划,选人的原则是,更注重申请人在专业领域内获得的成就,是否是香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

优才有两套打分系统,分别是《综合计分制》和《成就计分制》,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申请就可以,大部分申请人会选择《综合计分制》。


打分的标准有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需要打分表的,可以扫码直接找我拿。

基本的申请条件是本科或以上学历,并且有学位证,如果本科毕业,但没有学位证,是不能申请的。


有资金要求吗?


有。

递交申请时,要提交的财力证明,能覆盖申请人家庭来港第一年的生活费,具体到金额,个人申请20万+,家庭申请30万+,不过不需要提供资金来源。


2022年以前,香港优才每年是有名额限制的,2019年之前是1000个,2020年增加到2000个,2021年增加到4000个。


2022年10月,香港直接宣布未来两年香港优才计划
取消配额限制


2、高才通

高才通2022年年底推出的,目的也是吸引高学历、高技术人才。

适合三类人
申请:


1)过去一年年薪超过港币250万元;


2)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内地12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在
过去五年里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


3)最近五年内毕业的百强大学毕业生(每年一万名配额),具体184所以高校的名单也可以找我拿。
硬性要求比较高,但胜在成本低,而且也有人把这个投资入境计划对比高才通250万年薪的A类项目,所以竞争激烈度不言而喻了。
来自国际的竞争
而且香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
香港2006年推出政策的时候,欧洲的黄金签证还没有苗头,美国的EB-5更是不受待见,唯一有点竞争力的,大概就是当时还有效的加拿大投资移民项目。
但是现在,世界上可选的投资移民项目已经很多了,而且对内地申请人来说,还不用套一个身份去申请,一步到位拿绿卡。
其中一些,同样能做到香港身份的套利优势。
(1)爱尔兰投资移民计划(IIP)
2013年开始,2023年结束。项目仅需申请人投资100万欧元到政府指定的基金项目中,即可获得爱尔兰的永居权,没有年龄、工作等要求,可以跟当地人享受同等福利:
孩子免费公立教育,8岁以下免费医疗,每个月还有140欧元牛奶金可拿等等。
获批后才需要开始投资,而且投资金额3年后返还。另外,配偶和子女同时获得身份,还没有移民监,每年去一次就能续签。
爱尔兰还是知名的美国、英国教育和居住的跳板,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孩子未来发展的可选择非常多。
不过这个计划,将在11月25日结束,对香港投资移民来说,没啥威胁。如果感兴趣的朋友,抓紧找我们咨询。
(2)美国EB-5投资移民新政
新的投资移民政策在2022年颁布,每年定向给出3200个配额到特定区域(乡村和TEA),投资满足创造10个就业,即可获得美国绿卡。
除了给钱,基本没有其他要求。
有别于此前50万美元投资的旧政,它虽然抬高了投资门槛,到80万美元以上,却也有很多利好:
  • 没有排期!没有排期!没有排期!(旧政的排期10年起)
  • 投资资金和身份完全解绑,一次投资到位,理论上2年拿绿卡,5年能回款;
  • 双递交拿combo卡能在美国工作生活(利好工签、留学生等),工卡有效期最高给5年
美国投资移民这次给的力度很大,当下也正好是个好时机,而且投资额还仅仅是香港要求的1/5。
(3)希腊置业移民项目
购买希腊指定区域内25万欧元(200万人民币以内)以上的房产,即可获得黄金签证,孩子能上华侨生考试,父母也能通过这一签证跳板欧洲发达地区去生活。
这个金额是香港要求的1/15。
不过有两个缺点,房产在身份才在,以及不能享受当地人的福利。
但是优势是投入金额小,并且拿到一个真实的欧元资产,做好资产分散配置的同时还有身份配置,一举两得。
(4)新加坡自雇EP
新加坡是香港的对手了。
它的投资移民规格甚至比香港还要高。比如大家熟知的家办投资移民,最少资产管理规模在申请时要达到1000万新币,2年内投资规模需要增长到2000万新币(13O)。不过有税务减免的优待。
总体来说,新加坡投资移民门槛很高,而且绝大部分只能拿工作准证,而不能一步到位拿绿卡(唯一可以的是GIP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这个申请要求连海底捞的张勇都达不到)。
不过,它有一类移民项目,相对好申请,而且投入不高,后续也很有机会转PR。那就是自雇工作签证
55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的申请人,在新加坡创办公司,投入的注册资本金不低于20万新币,在当地雇佣至少2名员工,并给出至少5000新币的工资,即可申请获批居留证。
整个流程下来的花费,大概50万人民币不到(不包括注册资本金)。而如果需要拿PR,会有更多花费,但符合申请条件的人花费也不会高于香港的3000万港币,而且甚至不用等7年。
对此类移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的专业顾问,拿一份COMPASS评估表,我们为您评估:
这一类属于创业移民,后续需要申请人真实经营公司,特别是想申请PR的人。类似的还有加拿大SUV、自雇移民,日本经营管理签证等。
选择越来越多了,如果香港投资入境计划想在市场上保持吸引力,就需要看看以下这些条件:
申请人的条件要求,以及对投资人释放了多少实质利好。是不是像其他投资移民一样,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给钱就能拿永居?大家伙关注的孩子教育、出行便利、社会福利是否也能到位?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投资入籍计划的含金量依然很高,至于有多高,咱们拭目以待。
香港资本入境计划真的来了,但细则还未公布。如果你对以上提及的其他申请感兴趣,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回复相应的移民项目,即可开始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