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包爸来跟大家唠嗑了。
呼声超高的学而思自然博物课双11返场了,我们会在奥森🏕做首场户外直播,感兴趣的姐妹来约吧~
总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定时炸药,阴晴不定。
不知道哪一点,就能把他/她点爆。
曾经那个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的好孩子,仿佛一夜间变成烫手的山芋。
大多数父母的应对方法呢,也都是“骂得更狠、打得更重”。
但当我自己经历这个阶段,才发现很多父母都误解了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虽然敏感、多变、也开始逐渐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并不证明他们只想和父母对着干,相反,会比以往更需要父母。
独立的“青春期”
“青春期”这个词,足以让很多父母闻风丧胆。
童年的成长是缓慢而稳定的,但是青春期的变化却是迅速而热烈的。
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有三大基本需求:
自我认知,渴望被尊重;
社交,渴望伙伴的认同;
性的认知,渴望了解异性;
与此对应的,是孩子的行为越来越接近成年人:
有自己的秘密和心事,有崇拜的人物,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去解决问题...
在这一系列的转变里,孩子将会面对很多事情和选择。
在这个时期,如果孩子处理不好自己的迷茫或困难,就会出现焦躁、自暴自弃、对抗等极端表现。
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没有明确的教孩子如何正确应对。
他/她们模仿电视上的情节、模仿周围的同学甚至模仿父母老师。
绝大多数孩子的青春期,都是在自己的摸索中度过的
尽管有些孩子惹出事端,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可理喻的、难以控制的,相反,他/她们是敏感的、缺爱的。
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意自己的面子了,他们往往不好意思把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表达出来。
而是通过顶嘴、不好好学习、沾染坏习惯...这种与平时不同的行为举止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朋友的弟弟,父母工作忙,白天基本不在家。
初中时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几次考试发挥失利后,开始有变化了。
放假就把屋门一关,在屋里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
妈妈看见他这样,很慌,就唠叨他为什么不知道好好学习。
弟弟非常不耐烦:
“我学不学习和你们没有关系,是我自己的事。”
妈妈听完这话又气又伤心,一晚上都没睡好觉。
第二天本想和弟弟好好谈一下,结果又是失望而归:
“跟你说了,不用管我。”
这次,妈妈的怒火也被激发:
“为什么不能管?我是你的监护人!”
弟弟依然保持对抗态度:
“你们监护我什么了?你们谁天天在家?”
“以后只给我钱就可以,其它都和你们没关系。”
这下妈妈才知道 ,弟弟和她争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平常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太少。
在他处于迷茫期时,也没有及时给他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是不了解情况直接批评。
由此激发孩子心里压抑许久的不满。
如果在平常这位妈妈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他内心的动态,或许孩子会把她当作同一条战线上的“自己人”。
各种叛逆行为的背后之意,其实都是不敢说出口的:
“爸爸妈妈,请关注我多一些吧”。
用好3个思维模式
作家麦家形容过青春期的双面性:
青春期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
决定它的重要要素,是父母。
美国作家乔西西普在《解码青春期》这本书里提到过,
如果想跟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处,有3种思维模式很好用
一、青春期的孩子比小时候更需要你
寻找自我,是孩子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青春期,是孩子在“自我完善”这条路上的开始。
当他/她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和抉择,甚至是做错决定时,请父母能有耐心的和他们一起探讨,给他们正确的建议。
不要站在他/她们的对立面。
二、家长需要变成教练 而不是继续做保姆
不要帮孩子收拾他/她造成的烂摊子。
适当的困难和挫折,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成长。父母为孩子包办所有时,往往也扼杀了他/她日后面对失败的勇气。
锻炼孩子的弱点,而不是跳过去。
三、父母也要变得谦逊,承认自己也是需要帮助的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12岁以后,父母要懂得示弱。”
其实不必等到12岁,越早在孩子面前学会“谦虚”,就能越早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高高在上的父母,只会拉远自己和孩子的距离。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过好人生第一个重要节点。
不要把“青春期”,变成打击孩子的负面形容词,
它本是象征着无限可能的新阶段,它是美好的。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时,给予充足的理解与陪伴,
你会发现,那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能很懂事!
关注我,跟包妈一起轻松育儿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
同意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