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舆论的变化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几年好像大家一直在讨论上海的低迷,什么早些年的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阿里巴巴到最近上海转型困局
这样的观点时不时就会被我们看到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经济数据以及各种增长,这么多年了上海总是最好的
而与之对应的,其他每年都会有风口城市
但是似乎强劲的表现也只停留一阵子
所以一个城市的永续发展动力是什么,上海能够一直站在舞台中间,依赖的到底是什么
关于对于上海的分析,我想大家看过很多角度,今天我聊一个特别的
一些我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案例再和大家聊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01
说起这个例子,也是因为工作
上班时候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案例,我赶紧和同事小伙伴们分享
说是一个居委弄的这么一个事情
不知道大家看的清楚哇
是一个倡议或者是一个模式
大概意思就是,在市中心居住没有就业需求的老年家庭,现在有一个模式
你可以把你的老房子拿出来给到定向的机构用来出租
作为交换老年人可以住到近郊环境更好面积更大的商品房里
整个租期为5年,对老年人的要求是60-75岁之间
也就是目前生活能够自理的这一群老人
看到这个政策我一直在拍大腿,为什么觉得特别好,基本上是一箭三雕
我给大家分析分析
首先通过这种方式让市中心交通便利的房源可以更多的租赁给到年轻人
让年轻人可以住市中心,才是解决外来人口的真刚需,该打拼的时代就应该更高效的工作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日常由于大量居住在没有电梯的老破小里,生活非常不方便
通过这一次的调整,可以在一个更好的社区里居住
而且不要觉得项目在特别荒的地方,看了下还是在近郊成熟地带
地铁商业等配套都拥有
换句话来说,这是一个可执行的方案,也极大地改善日常生活
第三个事是什么
就是中间机构介入之后可以盘活的部分,很明显可以看到文件中提到的上海建信住房服务公司,这次是拿下了保利嘉定项目的31套房子
这31套房源应该是小区的租赁房源
通过这样的模式,也解决了近郊区域租赁房源后期的整体运营和入驻问题
瞬间解决了老年人养老,年轻人租赁以及近郊存量房源运营这三个问题
是不是觉得很聪明
而且我们再大胆多想一点
如今大量的郊区一手房存在去化问题
如果这样的模式得到彻底运营,未来资方甚至可以通过整体收购一栋楼作为持有,然后启动房源置换
02
为什么要讲这个案例
这个例子本身其实是一个“非常上海”的解题方式,我个人定义叫问题组合解决方案
什么意思
就是很多问题如果你只是单点来看,其实根本都是无解的
比如说老年人住老破小
没有电梯日常出行非常不方便,带来巨大的隐患,面对这种问题如果只有单点解决,那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给老破小加装电梯
但这件事意味着巨大的代价以及非常缓慢的推进速度

要等多久,钱哪里来,怎么推进……背后有一系列更多的问题
比如郊区租赁房源的利用率问题
因为房源处在郊区,日常的利用率极低,年轻人通勤问题也带来大量的精力消耗

与此同时五大新城的一手房供应过剩问题好像也越来越明显了
这些问题单点来看都是无解或者非常繁杂的解决模式
但是在刚才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通过一个第三方的整合和置换,就很好地化解各方的诉求
形成多赢的局面

一个中间商提出一个融合模式,匹配了各方需求,然后也最大程度了解决了问题

这种模式在上海其实非常常见

比如说很多人关注房子70年到期的问题,有很多解决方案
在上海就有一个三方共赢的解决方案叫:
原拆原建
之前我们团队写过,也获得10万加阅读量得到广泛的传播
大概意思就是小区70年到期之后,整体因为设备的严重老化以及安全问题,选择整体拆掉然后再重新建设
建设之后一部分的面积和户型还给住在这里的原住民
而通过重新规划设计,多出来的容积率和面积,用来成为区域内的租赁用房
一个社区通过原拆原建实现的三方共赢:解决了产权问题,也让原住民因此住的更好,同时区域政府也解决了租赁房源的供应问题
你看,
这就是一个系统性方案厉害的地方
一个系统性的方案解决系统性的问题
而这种例子在上海非常多
这都不是什么特别宏大的政策,在各个街道各个居委各个区域都在推进点状精细的组合解决逻辑
关于人口老龄化,关于外来年轻劳动力,关于城市更新,关于户籍发展……
很多在经济学家眼里无解的问题,正在这个城市被一个个具体的解决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出去看外面都是解决办法,说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状况
03
所以这是一个什么解决模式
这种模式之所以特别上海
因为最早的萌芽,其实是在浦东
90年代末期,整个浦东什么都没有,财政来看也没有特别大的支持
你说吸引产业,但是区域里没有配套,你说吸引人口导入,这里的未来没人看得到
你说吸引资金进入资本也有巨大的不安全感,到底这些政策力度能不能到彻底的执行
单点来看都是问题
但是当时的解决方案放在现在来看也特别超前
解决了投资方的后顾之忧,也让城市发展不至于被别人割一刀就走
就是地方政府和资本方一起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五五开的模式
资本方负责出钱,地方政府负责出地,然后联合开发一个具体的区域
当政府和投资方通过这种形式捆绑,开发就有了长期主义
从那个时候开始,陆家嘴、金桥、张江、外高桥等地方都有根基牢固的发展模式
区域内先做配套,把城市面貌做起来,不论是酒店还是轨交还是学校还是医院……配套做起来
有了配套住宅开发有了转机,这个平台公司开始有了稳定的现金流

然后一些产业看到了区域开发崛起也愿意进入,整个产业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也因为这个模式,带动了浦东全面开发
如今的浦东能够有这样的现状,多半都要感谢当年那样的解决模式
现在浦东的临港,整个平台公司的架构你还能看到当年陆家嘴的影子

这就是我说的上海模式
这样的逻辑伴随着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成为了上海独特的城市价值存在
04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表达什么
其实我们日常经常听到一些悲观言论
比如城市老龄化问题无解,出生率持续降低,产业升级受阻,城市经济乏力……
这些问题看上去都是一个个致命无解的问题
确实,我们单看问题本身好像真的如此
但是很多无解的问题正在上海通过系统性方案得到点状式解决
那为什么上海可以,这其实背后需要几件事情
第一是大政府体系
这个政府体系是在顶层到基层全面贯彻的模式,并且政府职能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个非常难
因为每个具体的问题都需要独立的解决方案,完全依赖基层的智慧去尝试然后去推进
之前原拆原建我们团队采访过当地的居委,关于拆掉之后重新分配房子,每户怎么分合理,是一个高能到难以想象的方案

而这些方案就是在基层一点点制作出来的,这不仅要耐心,更需要能力本身
第二确实需要财政体系的支持
倒不是说每个方案都需要政府花钱
而是当整个政府架构不再为财政所困扰,那么团队才有时间和精力以及耐心去解决细小的问题

这一点也确实是事实
由于上海没那么太依赖土地财政,所以很多长期的事情就可以去推进和解决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也是我热爱这个城市的地方就在于
每一层的组织架构,虽然没有那么高调,但都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存在
所有事务逻辑并不是一件事有多少的困难,也不是把问题当成麻烦,更多看的是一件事怎么样才能更好解决
这样的动机决定了如今我们在上海可以看到一个个具体又有用的解决方案
每个城市都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状况
但是把状况当成麻烦处理还是当成问题解决,这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前几天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问
其实也是对各种文化是否包容以及当面对群体状况的时候,一个城市会如何去解决
有没有想过,可能很多东西在其他地方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但在上海,你也许可以试试
而上海对于一些陌生事物的第一反应也是:也许可以试试
关于这个城市很多人都说过海纳百川

但包容的背后,
其实是这个城市面对问题有着更多的耐性
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你说上海有什么厉害的王炸东西,可能第一反应你还说不上来有什么,但是这个城市之所以一直在舞台上,一直有他的魅力
就是这个城市的机制给人的安全感
就是相对来说你觉得挺好,有道理,还不错的那种若有似无的安全感
05
上海真的很厉害,
你来过之后,停留之后,大概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魔都的魅力,或许就在这里
以上为正文,来自真叫卢俊
扫码关注卢俊踩盘日记
大千世界,与你同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