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BI攻心术》一书中,作者金圣荣写道:
“所谓的攻心术,实际上就是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诱导他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攻心术”,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何洞察人心,悟明世事,四大效应可指点迷津。
反弹琵琶效应:反道而行,出奇制胜
对于他人的不正确行为,不直接指出来,反而另辟蹊径,给予赏识。
在心理学中,这种通过反向刺激,促使他人反省自我,并改正错误的方法,被称为反弹琵琶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敦煌壁画上的艺术形象,操琴起舞者不正弹琵琶,而是反弹琵琶,其视觉效果远胜于正弹琵琶。
突破常规,逆向行事,结果竟超越预期。
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写过一篇报道:
一个小偷犯案上千起后,才第一次被捉到。
他在文中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风格这么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
果然,出狱后的小偷在改邪归正后,成为当地几家羊肉火锅店的老板。
二人相见,老板对林清玄说:“您写的那篇特稿,使我意识到自己还能做些正当事。”
批评一个做错事的人,本是正常之举,但若能挖掘出错误背后隐藏的价值,可以引导犯错者跳出固定思维,并自发地向好而行。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西汉时期,胡常和翟方进一起研究经术。
胡常嫉妒翟方进的才能,总是与外人一起议论翟方进的不足之处。
翟方进无视非议,每遇胡常召集门生讲经,就派门下弟子前往请教疑难问题。
时间长了,胡常心有歉意,因为他知道翟方进“别有用心”。此后,再也不去贬低而是去赞扬翟方进。
面对胡常的“进攻”,翟方进并未针锋相对,反通过抬举对方,潜移默化地化敌为友,为自己解围。
遇到问题,除了直面硬刚,还能以柔克刚。
一个思维丰富的人,处理问题从来不只看一面,而是善于全盘考虑。
反弹琵琶,攻心为上,当对方的心被撼动,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避雷针效应:精准洞察,疏通矛盾
在建筑物顶端安装避雷针,使云层所带的电被大地带的电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免受雷击。
这引申为心理学上的“避雷针效应”:了解矛盾的关键点,并找出化解办法,往往能化险为夷。
汇编《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湖北巡抚谭继洵关系不太融洽。
两人相见,谈到当地的江面宽窄问题,张之洞说是七里三分,谭继洵说是五里三分。
二人争持不下,于是,召来当地的知县陈树屏来裁决。
张、谭二人问道:“你管理江夏县,可知道江面是七里三分,还是五里三分?”
陈树屏回答:“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水落时便是五里三分。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
张、谭二人听后大笑,并赏陈树屏20锭大银。
陈树屏找准双方心理的突破口,用“打圆场”的方式给了两位领导“面子”,又化解了自己的危局。
当置身于难以调和的矛盾中,如何安全脱身,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情境洞察力。
也就是一个人能否通过表面现象,深入事物或问题的内部,精确判断出其背后本质的能力。
就像张之洞和谭继洵的分歧,已经不是表面上的江面宽窄问题,而是事关二人“面子”的问题。
即使提供出最准确的答案,都不足以令二人满意,陈树屏还会成为那个扛雷的人。
只有找到矛盾的引爆点,提供出令二人都满意的答案,才能精准地避开二人都忌讳的“雷区”。
观其表,知其心,一个人洞察力的大小决定事件的走向。
反馈效应:及时回应,增进感情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通过实验发现:
在完成指定任务时,被及时表扬的小组成绩要优于被批评的小组,而被表扬的小组的成绩还在持续提高。
根据加拿大某公司《全球员工敬业度》调查分析:
62%的员工希望听到更多来自同事的反馈,83%的员工表明,不论收到的反馈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他们都会感激和重视。
综上所述,及时对他人的表现进行肯定的效果要明显比否定好,而否定的效果要比不做任何评价好。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反馈效应”。
期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需求。
精密仪器设备公司——福克斯波罗在产品开发时遇到技术难题,大部分员工束手无策,总裁也茶饭不思。
在大家都一筹莫展之际,一名技术专家手持自己新设计的产品,闯入了总裁办公室,表示已经妥善解决了技术问题。
总裁想找个东西奖励专家,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物品。
最后,他终于在抽屉里找到一根香蕉,并郑重地递给专家,说道:“这给你吃。”
后来,香蕉演化成了“金香蕉回形针”,成为该公司的一种奖励。
香蕉本身不值钱,但总裁对解决公司难题的专家及时表达感谢,专家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同时激发内心对公司的忠诚和热爱。
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及时反馈有两种方式: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
哪一种方式更有利?
人际关系研究领域专家约翰·戈特曼,在提到“稳定幸福的婚姻关系”时说道:“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在数量上的比例应该是5:1。”
即正面反馈更有利于维持稳定幸福的婚姻关系。
不止婚姻关系,其他关系同样需要正面反馈,由此唤醒对方的内心价值感,达到巩固双方关系、增进双方感情的目的。
亲和效应:顺其所需,成己之求
人与人之间因为投缘,而增强双方的亲切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亲和效应”。
喜欢靠近“自己人”是人的天性,人们一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英国一独居老人想出售自己的房子,搬到疗养院居住。
许多人登门洽谈,罗伊是其中之一,而他仅有3000英镑,远远不够买这栋房子。
罗伊跟老人商量说:“如果您把房子卖给我,就可以继续住在这里,不必搬进疗养院。而我会把您当成亲爷爷,照顾您。”
老人思考一番后,与罗伊签下房屋买卖合同。
罗伊能用很少的钱买到心仪的房子,是因为他看得到老人的情感症结,并能“对症下药”,从而拉近了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最终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正如法国文学家卢梭说:“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别人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
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自己。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和儿子要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棚,即使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小牛还是拒绝进牛棚。
女佣见状,一边让小牛吮吸自己的拇指,一边把小牛引进了牛棚。
爱默生父子无视小牛的习性,用力再多,结果也不会如意;而女佣顺应小牛的习性,方法得当,结果正合心意。
与人相处一样,只有顺其所需,解开别人的“心结”,才能赢得信任,彼此舒适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漠视他人的内心需求,一味索求,只会白费力气。
做事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更易消除对方的抵触和戒备心理,自己的目的才容易达成。
为人处世,除了真诚,更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即使局面不利,也能游刃有余地化解。
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不妨从“心”出发,“以心攻心”。
反弹琵琶效应,欲正先反,唤醒人心;避雷针效应,巧解矛盾,满足人心;反馈效应,以情感人,捕捉人心;亲和效应,互相成全,以心换心。
点个【在看】,立身处世,先琢磨人心,后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行动,才能认清脚下路,走好未来路。
- END -
看更多走心好文
请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破晓茉莉,富书专栏作者,富小书的人,我写故我在,致力于终身成长,与你在文字世界里相遇,共同成长,在生活里感悟,在文字中徜徉,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愿你的生活和爱情,如你所愿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