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写在前面
前些天,我骑电车摔倒,就近找了诊所。医生一边帮我包扎伤口,我一边为自己“开脱”。说是前面的车突然转向,还有下雨什么的。临走,我居然还补充着原因,势必让医生明白摔倒不是我的错。
比起肉体的疼痛,更扎心的是我想起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书中的第一部分反复强调,我们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错
我们是否也总是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如果你也为此而苦恼,来看一看阿德勒开出的烈性药。
 周五
思维 🌏
全文共3173字,阅读时间8分钟
🌿🎨🌏
一、人生是否有改变的可能?
世界上惟一的不变就是变。
但为什么一次次想要改变的我们,却总是徒劳无功回到原点?
书中的青年同样有这样的困惑,他实在无法理解,为何哲人如此坚信“人可以改变”。
青年认为:期待改变的原因在于,改变很难。而他无法看到改变的可能。
我们班里有个学生也是如此,他听完我讲作文,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可当天的小练笔他没有写,说是不会。他虽然在改变的边缘,却依然没有改变。
惯性的力量太巨大了。
我没有去问,但是我能猜到,学生因为不知道怎么写,甚至会有生理性的反应,如头痛等。
青年也举了这样的例子,说是自己的朋友害怕出门,一出门就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如心悸等。
哲人问青年认为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青年回答,大概是因为家庭或者学校等的缘故。
这是很弗洛伊德式的回答。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现在的不幸,归因于过去。
乍一想,这也没什么问题。所谓现在,不正是由无数个过去累计而来的吗?延伸去想,过去的力量太过强大,以至于现在的我们无法抗衡,最终难以改变未来。
青年就以如上的逻辑来反驳哲人。
哲人先是说这种想法是“决定论”,即过去决定现在,进而决定了未来。
随后,哲人提到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否认事出有因,而是没有考虑“原因”,只是去考量现在的“目的”。
如青年的朋友,并不是有了一系列反应,才不敢出门,而是为了满足自己不出门的目的,才自己产生了一系列反应。
类似于,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肚子疼。借由肚子疼,学生就能逃避自己厌恶的考试。
上面提到的那个没写练笔的学生也是如此,写练笔时只需要借助头疼,就可以借坡下驴,心安理得地不写了。
吊诡的是,当我告诉他不会写可以问,但是不能不写的时候,他甚至没有问我,自己没多久就写了出来,质量也在线。
这个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即改变可以发生。
二、过去并不决定现在,
而是现在决定过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洛齐曾经提出。
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也论述了所谓历史,是一代代历史学家论述和解释的。
上面的说法听来有些反常识,再一想却又有些道理。
乔纳森·卡勒曾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那么,对于个人来说,上面的说法是否成立?
如历史一般,个人也是如此。
重要的不是我们过去的经历如何,而是我们是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
书中提到:“我们给过去的经历 ‘ 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郝景芳在《祖母家的夏天》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主人公战战,在毕业季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更可怕的是他对一切都提不起精神。而在祖母家住了一段时间的他,因为祖母的帮助,人生顺利了起来。最后他发现,决定过去事情意义的是当下的你我。那些他曾经以为混乱的事情,竟然逐渐展现出了价值。
或者说,事情本身就有价值,只是战战在先前把这些事情看为了混乱。
曾经我常常困惑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也很是纠结倘若如此,那有什么是自己能决定的?
我一次次地排布之前的事情,找到自己人生的所谓规律,为自己的悲剧找着宿命感,使得听起来很是宏大。
一面我沉浸其中,一面我又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后面不得不意识到,这样的想法使我陷入了虚无主义中。
按照朋友的话,我属于一面悲伤,一面反复听着悲伤的歌作为养料。
以本书来看,并非我的人生底气是灰色,而是我反复找着那些灰色,并把他们串联起来,以至于延伸到了现在,乃至未来。
余华曾说:“过去是已知的,将来是未知的。未知是什么呢,哪怕我的过去和现在再不怎么顺利,我还有时间,我还有将来。假如将来也像过去一样已知的话,将来也就没有意义了。”
未知,代表着有希望。
我不能以过去的已知,来抹杀未来的未知。
三、勇气,才能带来改变的契机
人的适应能力如此之强,哪怕遇到再不利的场景,也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让自己好过一些。
“精神胜利法”随时随地,随处可用。并且用起来很是简单,而改变却很困难。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直面困难的勇气。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中岛敦在《山月记》中写道。
等于陷入想改变,又不能改变的矛盾中,因此人生拧巴了起来,用“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
趋利避害是人无法逃脱的动物性,未知代表着有希望,但想要走向未知却难免让人犹犹豫豫。因为未知,还代表着有自己难以预料到的风险。
吊诡的是,想着改变的我们最终却下定决心不去改变,就这样安稳待在自己的舒适圈。
在不少心灵鸡汤类的书本中,都有说过勇气的重要性。但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一味去歌颂勇气,阿德勒精准地把残酷的现实展露了出来。给予我们长期以来找的借口,以有力的反击。
所以在我看来,在具有改变生活状态的勇气前,我们首先应该具有直面真相的勇气。
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向前走的时候,先得有勇气和自己先前长期找的借口做个了断,断了自己的后路,逼迫自己向前。
非如此强烈,不能有效。
如同我在摔伤后,如果想要处理伤口,就得让医生帮我包扎。至于怎么受伤并不重要,我必须得关注当下的伤口,然后在碘伏带来的阵痛中,等待伤口愈合。
很多事就像羽毛球一样过来,只用当下的反应。如果要去接球,就不能去在意球是怎么过来,只需有勇气去击球。
一旦陷入因果论中,总是会想着等如何如何才能怎样怎样。其实自己心里很是明白,这都是找的措辞而已,用这样的措辞给别人和自己一个说法。继续心安理得维持现状,还空想着未来的希望。
书中提到:“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可能我们已经听了很多次,但要做的就是在当下鼓起勇气。
先是斩断过去的勇气,再是直面未来的勇气。
一些阅读体验:
虽说之前早早有看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但是在读到《被讨厌的勇气》时还是吓了一跳。
只是看书名会以为,这本书无非是想让人们不要在乎别人的目光,活出真正的自我。实际上这本书讨论的点有很多,人际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许久以来,喜欢讨论原生家庭的我,总是想为他人提供某种关怀,以为这样的话会让他人的生活好过一些。
连带我自己,也会过多去想原生家庭是怎么影响了我。
这种状况下,我没有意识到自己走入了某种误区。这样的做法好像并没有让我的生活好很多,只是能够更加“心安理得”维持现状。
我已成为温水煮青蛙中的那只青蛙。
书中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青年说的不少话也是我的困惑。而哲人说的话,有不少让我满以接受,大概是因为我害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需要温和的安慰剂,害怕强效的烈性药。
接受这本书的内容,就需要不少的勇气。但我隐约知道,至少我需要这本书,来修正先前弗洛伊德式的追溯。
“那些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强大。”让尼采的这句话再为我注上一支强心剂。
生活是我自己的,没有什么可以成为我的借口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挣扎的你们,还在迷茫么?如果找不到走出的路,那可以在这里试一试。

下方扫码,1元体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我们会带你更好的认知自我,更好的和自己和解。
作者 | 败涯
普通科幻爱好者,常在折叠宇宙写文;
平凡教育实践者,偶有奇思妙想在身。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