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Tom Wesselman
我又捋了一遍手里的主动基金。
犯起一丝丝纠结,一丝丝犹豫。
我6月份说,我已经大幅减少了主动基金上的配置。
管住手,从此不再加仓它们了。
我又捋了一遍,我目前拿着的主动基金,里面有几个业绩一直不错。
基金经理用至少6-7年的稳稳回报,证明了自己。
哪怕是去年今年,都撑住了。
我又有冲动再买点。
后来想了想,自己把这个冲动给灭掉了。
不加不加。
我还是说服不了自己。
为什么不加呢?之前就吐槽了挺多
比如我买基金,收益一直赶不上买股票呀;

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让人有些失望呀;

基金规模大了之后,很影响业绩呀;
等等等等。
没法让我快乐地,傻傻地持有。

今天阅读三季报,看到了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在吐槽。

这个基金经理很“毒舌”,一针见血指出了秘密。
摘录一段:
感谢您的支持,我管理的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希望您能理解,我必须在几个交易日内,乐意也好不乐意也罢,把相当比例的现金换成股票
我与其说是“耐心等待,并在最佳位置击球”,不如说是在“没有合适来球,又必须每一次都去击打”;
这不合常理?恰恰相反,这才是球场上的现实。
说人话就是——
基金经理有了钱,必须得快速安排出去。
哪怕不是合适的时机,哪怕没有特合适的标的。
他很难轻仓,或者很难主动去降规模
为啥?
有时候呢,因为规则要求;有时候呢,是因为基金公司自己有冲动把规模往大了做。
所以哪怕是到了该停手、该卖的时候了;或者是当基金经理自己也很迷茫了。
还在硬着头皮买买买。
尤其是牛市高位发的基金,司机只能带着一车人掉落下来
哎。
控仓位,把握买点卖点,本来就是赚钱的关键;基金经理都这么受掣肘了...

我想来想去,还是不伸手了。

虽然不买了,我还是在坚持看最近的季报。
虽然主动基金现在名声不佳,但你得承认,还是有一些非常不错的管理人。
在认真的写东西,做交流。
值得长期跟踪学习,顺带了解新鲜看法。

比如次次都说丧气话但业绩很好的徐彦;痛快利落给出鲜明投资方向的丘栋荣、盛丰衍;几年如一日苦口婆心地做投资者教育、做心理按摩的张坤、姜诚;每次都写万字长文的杨锐文...
......

不一一列举了。
一些优秀基金经理的季报看下来,会有一个模糊的方向。
比如,很多人现在都在明确下结论:
1)市场到了性价比很高的时候。
“现在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到尽可能好的资产”
“在胜率高、赔率好、中长周期有望持续稳定表现同时出现时,时间确实会是你的朋友,不妨贪婪一点” 
...
虽然基金经理天性过于乐观。
但看了几年季报,像现在这样齐刷刷唱多的时候,倒也并不常见。

同时,经理们也难免要提上一句——
要保持耐心”
也有不少人提示,要关注美债利率,这很影响A股的走势。
“美债利率深刻影响着全球资本市场定价以及跨境资本流动,当前美债利率的变化,是全球风险资产定价的关键变量”
另外。
2)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好红利资产。很在意公司的「分红」和回购
因为这代表着“有质量的成长”、“关心股东回报”。
张坤这次在季报里就疯狂输出了。
他吐槽说——
某些上市公司然赚钱能力超强,利润很高。
但,赚了钱就任意挥霍,瞎投资;或者把现金囤在账上落灰。
白白浪费钱。
这钱应该拿出来分给大家。而且张坤明确说了——股票回购比现金分红更好。
他说:

不少公司自己主营业务很辉煌,但把很大部分的钱投在了一些回报平庸、甚至很差的项目上。
这是损害股东价值的最大杀手之一。
公司账上囤积现金也同样会造成股东价值的损毁...目前优质公司估值普遍很有吸引力的状态下,回购并注销股票,对股东的价值显著大于分的。(我略做了些删减,方便理解)
哈哈,我脑海里浮现一个名字。
阿茅,是你嘛阿茅。

挣着大笔的现金,但总忍不住有自己的小心思。
搞七搞八瞎投资。
还不如把这些钱分给我们;或者回购自家股票,把股票价值做高嘛
这才是正经事。
当然,一毛不拔铁公鸡,自己乱投资的公司那可太多太多了...
绝大多数还不如阿茅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