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吴晓辉(Grace Bai)
美国AMS蒙台梭利培训师
美国纽约大学(NYU)学前教育硕士
美国Grace蒙台梭利学院创始人
美国25年幼教经验
01
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场面:
我和文森的妈妈是好朋友。文森的妈妈没有上班,在家里照顾2岁的他和4岁的姐姐。

姐姐白天去我的蒙台梭利学校上学。文森每天和妈妈一起接送姐姐,所以他和我并不陌生。

一天,我去他家做客。吃完晚饭后,我和他妈妈聊天。文森嚷着要喝水。妈妈给了他一小瓶矿泉水。他左拧拧,右拧拧,没有拧开。
这时桌子上的皮球被他晃到地板上,文森从椅子上下去取皮球。我顺便过去帮他把矿泉水的盖子拧下来,把瓶盖放到水瓶旁边。
文森很高兴地把球放到桌子上,回头看到水瓶盖被打开了,立马放声大哭:“我要自己来,自己来。”

我知道自己犯错误了,就连忙把瓶盖拧上,但文森把水瓶推开:“这个开了。”妈妈冲着我苦笑一下,摇摇头:“别哭了,晓辉阿姨帮你忙,妈妈再给你拿一瓶。”
妈妈又拿来一瓶矿泉水,他这才停止了哭声。他又是左试右试打不开,最后没有办法,拿给妈妈,让妈妈帮忙。

妈妈帮他打开水瓶盖,他才咕咚咕咚地喝起水来。“该把你送到晓辉阿姨的学校规正规正。”妈妈无可奈何地说。
没过多久,妈妈真的给文森报名了。还记得连续几个月,文森都有分离焦虑。刚开始,妈妈在教室走廊里给他读两本书,说好了读完书妈妈要离开,文森进教室。

本来答应好好的,可是读完两本书,他又赖着妈妈要再读一遍,否则就大哭。开始妈妈依着他,后来我对妈妈说:“既然讲好了,读完两本书妈妈就离开,那你现在就和孩子道别吧,告诉他放学时妈妈会来接他,然后赶快离开。”

妈妈无奈,狠狠心头也不回地走了。文森跑到门口,气得一边用手拍门,一边喊着要妈妈。我陪在文森旁边,试着安抚他。我知道这时他需要的是把气发一发,同时让他知道我在旁边陪着。
过了几分钟,妈妈打电话来说她忘记把文森的被子留下来。我告诉她把车停到学校后面的停车场,我去取。妈妈若出现孩子又要重新痛苦一遍。

我强把文森带到教室的读书角,告诉他我去取他的杯子,马上就回来,同时让另一位老师陪他。等我回来时文森还在哭,直到看到我手中他的宝贝时,才停止了哭泣。

我把他的宝贝被子给他,陪他读了一本书,他才安静下来。

情绪是对所经历的人、事、物内在感觉的表达。有的情感是积极的,如爱、喜乐、满足、舒畅、甜美等;有些情感是消极的,如生气、害怕、沮丧、怨恨、悲伤等。
就如周围的物质世界对我们是真实的,我们对人和事的感觉也是真实的。并且人的情感从一出生就有,延续到我们生命的结束。
02
0-3岁孩子最常见的情绪及如何协助

对0-3岁的孩子来说,最常见的两种消极情绪就是害怕和生气。

1、害怕
孩子到了六七个月时,看到生人会哭泣,有时会抓住妈妈的手,抱住父母或照顾他人的腿或衣服。若生人同他说话,他会更紧张。
等孩子到了2岁左右,对奇怪的声音、生人、不熟悉的东西的恐惧感逐渐减少,但却害怕书里、电视里及想象的坏人、恶兽、黑暗等。有的孩子对游戏中的假面具恐惧不安。
孩子的“害怕”心理是他正常发展的一部分,成人要予以接受、理解,而不能因为2岁的孩子怕生人而指责孩子“没出息”,“有什么害怕的”等,要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对待和应对害怕的人或事。
家长要承认和接受孩子的情绪、感觉,如“那个假面具看起来很可怕。
帮助孩子自己应对和疏解害怕的情绪,如婴儿会用哭、吃手、裹大拇指、裹奶嘴等方式,大一点的孩子会用安全毯或某一固定的玩具来疏导紧张的情绪。
当孩子累了、困了,激动或遇到新情况时,他的这些小宝贝会成为他的安慰,帮助孩子安静、调适,迎接新的挑战。

例如,孩子刚开始单独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里会怕,让他抱着他喜爱的小毛狗、小熊,或他的安全毯会让孩子疏解害怕心理。

上例中,当文森拿到他的宝贝“被子”后,就平静多了。在学校,老师鼓励刚进校的孩子抱自己最爱的小猫、小狗玩具睡觉,从而减少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孩子怕生人就不要强迫孩子和生人打招呼,点头或摆摆手也是礼仪的一部分。而生人也不要太快和孩子互动,给孩子一点“热身”的时间。
家长可以找些有关孩子克服害怕心理的小故事读给孩子听,或讲父母小时候害怕的经历。害怕心理大人也有,有时不妨让孩子知道。
比如,你刚到一个城市,在高速公路上迷路了,天又黑了......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和你一起感受你的害怕心理,笑你当时的窘境,为你的戏剧结局而鼓掌。
有时事先和孩子讲或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也会对他减轻害怕心理有帮助。
如邻居家一个小朋友刚买了一个狮子假面具要给你的孩子看。你知道你的孩子会害怕,就事先告诉他,哥哥有个狮子的面具,他要带来给你看。
那个面具是假的,哥哥带上它,看起来像个可怕的狮子,但面具后面是哥哥的脸。

用戏剧(过家家)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经历”害怕的感觉,找到应对的办法。
2、生气
1.5~2岁的孩子随着身体的发育,不但可以站立、行走,还会爬楼梯、吃饭、上厕所。
他的本事越来越多,视觉空间越来越大,可以自己做很多事,再加上语言能力的发展,理解能力的加强,使得他的独立意识出现并加强。

什么事都想“自己来”,别人若“帮倒忙”,他会生气并发脾气,如上面文森的例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他很兴奋、很好奇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时,常常和父母发生矛盾。

比如,孩子每次看到爸爸妈妈用火柴棍儿一擦火柴盒就有火出来,然后点着炉灶,感到真有趣、真奇妙。
于是,他也想试一试。父母却坚决不让,说不安全。“为什么爸爸可以,我不可以?”他会这样想。
再如,过马路时,别人都自己走,爸爸也自己走,妈妈却偏要握住孩子的手。孩子的好奇心、自主的愿望和父母的限制常常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

他不理解、不满父母的要求,可是会说的语言又有限,不能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讲出来,或是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同父母“谈判”,说服父母,答应他的请求。
于是他开始发脾气,不但哭闹,有时还躺在地上打滚,真是让父母很难接受。
家长常常抱怨2岁孩子不合作,常常说“不”。你让他往西,他要往东;你让他上,他要下。
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他的要求、想法、感受,父母首先要做个好榜样。
在限制和要求孩子时要讲明原因,尽量用平和的语调,给孩子讲道理,如:“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可是吃饭前不能吃饼干,因为你吃了饼干,就吃不下饭。”

给孩子可以做出选择的问话通常是“双赢”的。
如过马路时,你要孩子牵你的手,你不妨问孩子:“你要牵妈妈的左手还是右手?”孩子通常会选择其中的一种。你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也行使了他的选择权。

但如果孩子松开手要跑,妈妈就要立刻把他抱起来,然后告诉他过马路不牵妈妈的手是非常危险的。涉及安全的问题,家长要立即采取行动。
2岁左右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很像十几岁的孩子,或刚上大学的大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也知道很多事了,但另一方面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定,没有安全感。

父母除了需要承认他的能力、鼓励他去探索外,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和别人的安全,孩子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从而予以限制,明确不变的要求像道路上的栏杆一样让孩子产生安全感。

和孩子玩过家家,妈妈扮演受挫发脾气的角色,让孩子来安慰你,帮你解决问题。

父母帮助孩子应对自己消极情绪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学会自我控制。
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但不是说大人就凡事依着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他的要求往往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

如果孩子的要求、做法是对的,那妈妈可以按照他的要求予以满足;但若是不合理、不安全的要求,妈妈绝不答应,孩子就要按妈妈对的要求去做。
但父母管教孩子时一定不能用打的方式,应该用反复的说教或立即的行为,说到做到。
关注我们,更多优质内容分享给大家!
END
* 美国Grace蒙特梭利学院是在美国有25年教学,研究,培训经验的蒙特梭利学院,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家长教育,幼师培训等项目。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学院优质蒙氏课程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Grace晓辉老师课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