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国家,传说死神每年秋天会召集死者魂灵为害人间,闹得人们在这个晚上纷纷“扮鬼”来吓唬鬼魂,也就是“万圣节”。不过在动物世界,无惧鬼魂的狠角色多了去了——因为它们自己就是经常啃食其他动物尸体的“食尸鬼”。
飞行食尸鬼:鹫和美洲鹫
翱翔于高空的猛禽霸气十足,但你可得瞅准了,它不一定是仪表堂堂的大雕,也可能是秃头的“大鹫”,在亚欧大陆和非洲的鹰形目鸟类中,有16种主要以食腐为生,统称鹫类,包括秃鹫、胡兀鹫和8种兀鹫
在南北美洲,也有一类被称为“美洲鹫”的食腐鸟,以巨大的安第斯神鹰和加州神鹰为首。美洲鹫的相貌、习性酷似旧大陆的鹫类,但其实两者的祖先差得老远,只是因为生态位相近,才“趋同演化”成了类似的样子。
安第斯神鹰外表很像鹫类,但它们其实与鹫类非亲非故,属于美洲鹫类,头上的肉冠也是鹫类没有的。
鹫类也好,美洲鹫类也好,都擅长借助空中的热气流,连续翱翔好几个小时。它们用敏锐的双眼,或者鸟类中少有的发达鼻子,到处搜寻尸体。为了进食方便,它们付出了“破相”的代价:头部、颈部的正羽稀疏,或者干脆成了秃头,便于把脑袋伸进尸体内部。所幸它们的脖颈根部往往还有一圈“围脖”状的羽毛,挽回了几分颜值,同时也算是它们的餐巾。
兀鹫的变高雅神器:“围脖”
相比独自猎食的鹰类,鹫类每次出场总是鸟多势众,众鹫吵吵嚷嚷地围成一团大吃。其实,这些鹫们只是一起抢食的泛泛之交,它们平时都是各自成对居住的。如果找不到尸体,鹫类偶尔也会捕猎地面上的小型动物,甚至吃野果充饥。
兀鹫虽然聚集进餐,但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经常打斗。
在非洲草原,水牛、斑马等大型食草动物的一具尸体旁,往往会聚集起不止一种鹫类,渡鸦、秃鹳等其他食尸鸟类也参与其中。而在青藏高原和中亚地区,胡兀鹫、高山兀鹫、秃鹫渡鸦经常合伙瓜分尸体——渡鸦充当侦查员和探路者,体型硕大的高山兀鹫、秃鹫随后赶来,用强有力的嘴喙撕开尸体的厚皮,吞食血肉、内脏,并给渡鸦留出残羹剩饭。
而绅士般羽毛齐整的胡兀鹫总是姗姗来迟,并且矜持一阵才加入瓜分行列。这不是胡兀鹫谦让守礼,而是它们更喜欢“敲骨吸髓”:等其他鹫类把尸体分解之后,再抓起骨头飞到高空抛下摔碎,独享其中的骨髓
因为无需把脑袋伸进尸体,胡兀鹫不仅没“谢顶”,还在嘴边长了两撇刚毛形成的“胡子”。
鹫类和美洲鹫类的胃液酸性很强,加上免疫力出色,就算吃下满是细菌的腐肉也极少生病。而它们吃掉尸体,又起到了清道夫的作用,有效遏制了鼠疫、炭疽等传染病的传播。它们被高山草原地区的牧民奉为神鸟,当之无愧。
强力食尸鬼:食肉猛兽
哺乳动物中也有著名的食腐者,那就是自然纪录片里经常出场的鬣狗、胡狼。尤其是非洲草原上的斑鬣狗,口中有硕大结实的裂齿,足以咬裂斑马、羚羊的大腿骨,堪称力量派的食骨专家。
食骨专家斑鬣狗
但事实上,不光斑鬣狗早已被证明是团队捕猎的高手,而且在食肉类哺乳动物当中,并没有哪种是把尸体当主食吃的!斑鬣狗的近亲棕鬣狗、缟鬣狗,以及非洲亚洲的各种胡狼都只是兼职“拣尸”,它们平时都会自己捕猎小型动物,或者去吃植物果实、根茎及真菌。毕竟除了灾荒、瘟疫的年头,油水足够的动物尸体可是稀缺资源,一来难以发现,二来有的是对手来抢。光指着吃尸体的话,恐怕早就饿死了……
然而捕猎归捕猎,不管是斑鬣狗,还是貌似更加“道貌岸然”的狮虎豹等大猫以及狼群,真要有一具尸体摆在它们面前,只要还没变质到足以引起食物中毒,它们都会丢掉“猎手的荣誉”,照吃不误——送到嘴边的现成食物,岂有放弃之理。而且略微腐烂一点的肉还好消化呢!尤其在食物匮乏的时节,为这打上一架都值。
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海豹,但如果碰到搁浅的鲸类尸体,它们也会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暂时放弃孤僻高冷的习性而与同类分享大餐。
白得的大餐谁不爱呢
图源:theguardian
狼群会通过车轮战术赶走黑熊,狮群会和鬣狗群比试比试……到了这些猛兽出场的时候,一旁的鹫类也只好退下去扮演“吃瓜群众”,等待猛兽吃完离开,或是大胆凑上前去,能抢一点是一点。
而对棕熊、黑熊这些不擅长捕猎的猛兽来说,要想吃顿肉只能靠“捡尸”了。中国可可西里地区的藏棕熊,由于当地气候恶劣、植被贫瘠,它们的冬眠期很长,却很难靠吃素来储备冬眠所需的足够营养
藏棕熊:“谁还没块围脖讷”
图源:zoochat
于是藏棕熊只能从食腐上找辙,并且还真有绝佳机会:每年6~8月,数万头雌性藏羚羊会集体前往卓乃湖南岸产仔,死去的羔羊、母羊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抓紧这段时间“贴夏膘”之后,藏棕熊的冬眠大计就有着落了。
微型食尸鬼:食腐昆虫
不过比起不辞劳苦的食腐昆虫,食腐的猛禽、猛兽就显得怠惰了——在自然界,最先发现并到达动物尸体的,一般都是蝇类、甲虫、蟑螂、蚂蚁这些微型尸体食客。尤其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蝇类,往往在动物垂死之时就已捷足先登,乃至在其身上产卵了。
东南亚两种花朵巨大的植物——大王花和巨魔芋(左图),就是利用食腐昆虫向往尸臭的习性,在开花时放出浓烈的恶臭味,把食腐昆虫“忽悠”过来帮它们传粉。
只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如果食腐昆虫太早过来产卵,也有风险:等尸体引来较大的食腐动物之后,它们产下的卵、孵出的幼虫往往也会被一起吃掉。
更专业的食腐昆虫不会犯这种错误,比如甲虫中的葬甲类。葬甲的成虫外表光鲜,却像蜣螂(屎壳郎)喜欢粪便一样喜欢尸体。它们的拿手绝技就是“挖坟”,赶在其他食腐动物到来之前把尸体埋起来,给它们胃口极好的幼虫享用。
葬甲绝技:给尸体“挖坟”
图源:wikipedia
为了养娃,葬甲演化出了昆虫中少有的“一夫一妻”习性,雌雄在繁殖期共同建造育幼室。它们选择的目标,主要是老鼠、雀鸟这种体型的小动物尸体,或者大型动物尸体上的碎肉。雌雄甲虫选定合适的尸体后,就在其身下拼命挖坑,一直将其埋进地下超过30厘米的深度,再盖上土。
这还不算完,它们接着还要钻入地下,在尸体表面涂上一些防腐的分泌物,并产下卵。之后雌雄甲虫仍然继续留守,并像黄蜂、蚂蚁一样喂养孵出后的幼虫,堪称负责任的双亲典范。
这么"负责任"的昆虫不多了

图源:the guardian
即便一具尸体被啃得只剩骨架,仍然有食腐昆虫可以大吃一顿。皮蠹幼虫能舔刮掉骨骼表面残存的肉和油脂,而一些种类的白蚁连骨头都能吃。它们用排泄物、唾液和土混合而成的“混凝土”将骨覆盖,然后用有力的上颚挖掘骨质。如果给予充分的时间,它们能把整根骨头给分解掉。有化石显示,一些史前昆虫甚至能够在骨头上刻蚀出蛹室,不过这门功夫在现存昆虫当中可能已经失传了。
深海食尸鬼:鲸落食客们
在照不到阳光的深海海底,动物尸体更是珍贵无比的食物来源。尤其是重达好几吨到上百吨的鲸类尸体,沉入海底后构成了神奇的生态系统——“鲸落”。
鲸尸沉入海底,对周边好几平方公里的海底生物来说,都是N年一遇的特大事件。由于平时食物匮乏,海底食腐动物的密度远不能和陆地相比,因此鲸尸被啃噬、分解的整个过程可能会长达数十年,甚至更久。首先到来的是运动能力很强的“机动食腐动物”,如黑粘盲鳗、睡鲨和一些擅长爬行的甲壳类动物,前来取食鲸鱼的软组织
大型聚餐现场
视频来源:nautiluslive.org
在东北太平洋,科学家对一具重约30吨的灰鲸尸体做了追踪观测,发现这个过程长达一年半!之后,则会有一些运动能力很差的“机会主义者”如贝类、管虫等发现这里并定居下来,繁衍数代。
大约4~5年后,鲸尸只剩残存的骨骸,上面覆满了一层白色的“菌席”,里面含有丰富的硫氧化细菌。这类细菌能吸收尸骸中散逸出来的硫化氢,为自己的身体提供能量,以把周围的含碳物质转化为体内的有机物。
“鲸落”6年后
图源:wikipedia
在深海海底最典型的生态系统——热液喷口当中,硫氧化细菌就这般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在鲸尸上,它们还有共生的合作伙伴——食骨管虫,这些蠕虫可以帮助细菌收集硫化氢和氧气,同时也分享它们产生的营养
与细菌共生的食骨管虫
图源:ocean. si.edu
有科学家认为,深海海底一处处的鲸落,可能相当于海底荒漠中星星点点的“生态岛”,甚至在鲸类迁徙路线上形成了鲸尸更加密集的“鲸落走廊。而以鲸尸为食的海底食腐动物,就在这一座座“生态岛”之间迁徙,构成了绵延于大洋深处的大型生态系统!
并且这些食腐动物的历史很可能比鲸类更加久远,中生代的鱼龙、蛇颈龙和沧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或许也会在死后成为它们的养料……它们大吃尸体的同时,也为大自然的碳循环做了一份贡献
撰文 | 冉浩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未末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6年11月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