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重阳lp
我觉得一个人写作状态最好的时候可能就是放平心态的时候:
没有负担,没有压力。不用担心写得是否随心所欲,也不用担心题材和措辞是否“敏感”。
那年在天涯社区上看《古玩笔记》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文笔精彩之外,还有作者与读者实时的互动,以及作者随时放出来的与小说有关的文物图片和北平民俗老照片。当时大家直呼“三爷大才”。
我知道作者是有读者群的,只是一直没加入过,一来不愿意凑那个热闹,二来仅限于对小说本身写作水平的欣赏无法与别人分享,所以觉得聊天则大可不必。
我用了三天时间拜读了齐州三爷寄来的《古玩笔记》全套实体书,重温了那年天涯社区上的旧文,读到了此前没有看过的新篇。发现作者十分善于统筹时空中的故事,并让它们你中有我、互相交织。
之前说过,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着迷的历史时期之一,因为新旧交替之间,很多新思想与新潮流蜂拥而至。对于文化和传统的冲击可谓“千年未遇之变革”:
“德先生”与“赛先生”终于让古老的中国有了一丝活力,新生活运动,五四青年,新小说写作,中国人的生活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变化。而变化中引发的冲突和悲喜剧,让这片几千年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经历了许多不为历史记载,但一定为小说记录的精彩故事。
普通人如你我在任何时代中都只是随波逐流的小人物,但在《古玩笔记》,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被放大,在浸透了历史的沧桑后成为文化和传统留给历史的惊叹号。
1
江山重要还是玩物重要?
《玉鱼记》中福王对主人公郑介诚说:
“如今洋人们陈兵北京城赖着不走,老佛爷在西安府等信儿,谁能帮咱们呢?肯定还是洋人啊!那欧罗巴洲就属老英国最强,把人家哄舒服了让他们跟其他几国沟通快快签了协议好离开北京这是正办,人家要你一块玉怎么了?是江山重要还是玩物重要?你要有大局观。”
那天,一人,心中憔悴:
“让这些宝物跟着洋人们去了欧罗巴洲,愧对祖宗啊!”
谁知巧工玉匠给了他一颗定心丸:
“你只管让他们拿,高价卖给他们。我早已雕刻了一模一样的玉鱼,为的就是等这一天,让他们见识一下咱们老中国的手艺。”
“您为何如此犯险?”郑介诚问。
“为的是咱们祖宗的脸面。”匠人说。
国之将亡,一块玉鱼与江山相比谁重要?这个问题在《玉鱼记》中确实把所有人难住了。为了这块盛唐时传下的神物,“下三门”不惜下古墓勇斗妖尸,古玩行郑介诚不惧与洋人硬刚。故事开始时便是北京的萧瑟和百姓的隐忍——
八国联军驻防北京,莫说平民百姓,连王公贵胄的府邸也被洋人洗劫一空,强权即公理,哪朝那代都是如此。
在《古玩笔记》的《龙鞭蟠桃记》中,彼时老佛爷和光绪帝一路“西游”,那个故事中的车夫杨爷斗妖魔斩诡蛇,却目睹了自己拼死保护的清廷统治者为了能够尽快回到北京不惜丧权辱国的种种作为,以及返京途中沿路官员一边阿谀拍马一边借此搜刮百姓民财的恶行。
在《玉鱼记》的时空里,依然有郑介诚和玉石匠人们为了祖宗和中国人的气节和兵强马壮的洋人斗智斗勇。这段故事让我想起前阵子热度挺高的《逃出大英博物馆》,有人赞中华文化之璀璨,也有人骂西洋人当年种种恶行,更有人说至少比毁在国内好。至此不愿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辩证,只是忽然想起“郑介诚”这样的人大概在当年也是极少的,以身试险的老匠人更少,在国家孱弱民不聊生的时代,骨气又有多少分量呢?
齐州三爷借潦倒到摆地摊的“老张”之口说:
“买卖再差,我也不跟洋人勾搭,我两个闺女就是被这帮畜生活活糟蹋死的,和他们做买卖我怎么对得起她们?!”短短一句话,勾勒出当年八国联军在北京城里的种种恶行。
民不聊生,民不聊生。
我想起《龙鞭蟠桃记》里慈禧太后与杨爷在逃难路上的对话,那妇人摇头叹息道:
“如今,竟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地步,愧对祖宗啊!”
同一个时空里,统治者和老百姓,都在发出悲鸣,这就是清末时代留给历史最强烈的感叹。
2
真相重要还是面子重要?
孙德胜,《古玩笔记》中可以串联几个故事的人物。前清北京南城监察御史,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小说虚构),与袁大总统、徐大帅等在小站练兵时便以兄弟相称。
《古砚记》中他历经前清、北洋和日占时代,《虬角记》中他联合“下三门”智斗军阀。我觉得“孙德胜”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古玩笔记》中的灵魂,似乎他已经成了中国人或者说老北京人的代表。印象最深的便是北平被日军占领后,这位老人每天都出来遛弯,南城百姓乃至北平城里的人们见到孙老爷子心中多少都有些底气:
似乎只要这位人物还在,北京就还是北京,中国就还是中国。
《珠鞋记》中依然以孙德胜作为主要人物,从调查津门分尸案开始牵扯出清末宫廷中的一桩珠鞋失窃案。这篇《珠鞋记》也是《古玩笔记》中最有侦探悬疑色彩的故事:
英国买卖、警察厅长、江湖大佬、八旗子弟和落魄文人等纷纷牵扯进了苦命的青楼女子的惨死之谜,孙德胜受邀来到天津从蛛丝马迹入手,让读者感知到民国初年京津政圈的腐败黑暗。
齐州三爷最精妙之处就是他在每个故事的主线之外让人了解当时民间的生活景象,包括清朝覆灭后纷纷流落民间的太监群体,有《虬角记》中落魄狡诈与古玩商人勾结做局诈骗的王公公等下层太监,也有《珠鞋记》里在天津租界里复刻宫廷生活的洪公公等上层太监。
其人当年作为隆裕皇太后的伴随亲信,独掌内廷大权,甚至袁世凯为了一己私欲还行贿于他,一口气给了三百万两银子。这让洪“老爷”(旧时人们对太监的尊称)在民国时代依然能过着锦衣玉食甚至娶了四房姨太太的奢华生活,也正是因为他不能人道导致其用极变态的方式在女人身上发泄欲望,惨案之后又用巨资贿赂北洋军政高层,以至于即便案情真相大白也对他无计可施。
北洋总统府急电“请”孙德胜速速返京有“要事”相商。
孙德胜离开津门之时,当天报纸号外道“案件告破”,他说“这新闻纸,哪有什么可信的?”
反倒是青楼妓女感佩孙老爷子为弱女子不惜得罪权贵的勇气主动相送,众人在故事结尾处也匆匆交代了各自归宿。
齐州三爷很喜欢用对比来反映每个故事中的人物立场和善恶形象,此前《古砚记》里清末“兔子”相公小莲先生是个“下九流”,人人可贱之,却在日占时期只有这位“下九流”敢在戏台上面对汉奸唱一曲《击鼓骂曹》,被汉奸当场打死后引得北京城半城相送。
《珠鞋记》里青楼女子低贱如小金翠,北平“四霸天”之一的刘二奶奶,包括一代名妓“赛金花”虽都是不入流的人物,却纷纷为了底层百姓或陈情上诉,或仗义出手,或委身洋人司令周全一方黎民,相对于一门心思捞钱卖国的“大人买办”们,更显品行高义。
孙德胜也一样,作为小说中虚构的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创始人和警察学校副总教习,黑白两道人物对他无不钦佩,敬的不是他的地位而是他的为人。生活简朴,毫无架子,顾全百姓,智勇双全。
看他的故事,心情总是激荡。
我想,孙德胜可能是一个中国人的“模板”。
3
原版重要还是实体重要?
实不相瞒,如今看《古玩笔记》实体书,有惊讶,有惊喜,也有失望。
当年在天涯上看小说时,我记得几个故事中有些铺垫和后续如今在实体书中被删减。这是一种遗憾,比如《龙鞭蟠桃记》里杨爷勇救内务府大人杨豫甫与义和团周旋、一路上与慈禧和众大人的对话、杨爷之子拜师邵老爷子的过程等,这些对于故事发展和角色刻画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删减之下再度便少了些解读历史人物的韵味和小说自有的魅力。
此外,目前《古玩笔记》中篇幅最长的是《狮吼观音记》,我未曾细看,但我知道网上文章中最后一篇是若干年后,主人公府邸遭遇红卫兵小将袭扰,这一章在实体书里也被删除。
前文说过,义和团、红小将,都是作者曾在网上被攻击的一些因由。“龙鞭”这一贯穿故事始终的物件在文末也有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主人公将龙鞭献给国家,奈何在那动荡岁月中,这神物竟被扔进了炼钢炉中……
其实读来,颇有些《霸王别姬》的意味:
躲过了列强掠夺,逃过了歹人觊觎,经历了万水千山,忍受了曲终人散,最后却还是毁在了“自己人”手里。
我想有些改动应该不是作者本人的想法。
可惜天涯社区关闭了,于是少有能够再度拜读原文的机会。那时看《古玩笔记》便佩服齐州三爷分明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于没有读过原文的读者而言,我认为是一种遗憾。
因为看书的人看的是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传承”中需要警示的意味没有了,则“传承”就少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教育,不只是“爱国”,还有“爱文化”和“爱传统”。
虽然瑕不掩瑜,但于一位老读者而言,真的遗憾。
我想起《古玩笔记》中的很多人物,如忠勇可嘉的杨爷、满腹经纶的郑学士、一心报国的孙公子、正义凛然的孙德胜。这些人物交织在故事中,正是他们勾勒出中国人应有的样貌。
期待齐州三爷能继续出新书,讲新故事。
再次感谢作者厚爱。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