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则词条登上了新闻热搜:
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
很快,这个话题就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起因是,山西一名教师在媒体平台发布视频“吐槽”:
一个学校有7成孩子课间十分钟不出教室。
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操场上的学生也寥寥无几,校园里空空荡荡。
这样的现象并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山西。
前几天,一位杭州的妈妈陈女士就反映,自己儿子所在的学校对课间十分钟的要求极其严苛。
“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 。”
陈女士表示:
“学校里还有老师会巡查,看谁下课了在走廊上奔跑。有一次儿子回来说班里有同学被‘抓’了,班级因此还被扣了分,班主任就批评了全班同学。”
说真的,听到这样的新闻,我深感震惊。
孩子们上了50分钟课,好不容易有10分钟松松筋骨,活动活动,结果却连这点儿时间都被剥夺了?
热搜一出,引发了大多数网友的共鸣。
很多人在评论区里吐槽: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现在才被发现。
早在2021年,媒体人白岩松就在平台上痛批“课间十分钟”现象:
很多学校,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除了喝水上厕所,不许孩子们下楼,因为要从安全等很多方面考虑。
这个话题阅读量在24小时内就高达3千多万,击中了无数人的心。
成年人都要在工作的8小时之余,去找点时间给自己摸鱼,放松,何况孩子呢?
连课间十分钟都难以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谁?
是老师的原因吗?
的确有人表示,总共只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这个老师占用几分钟,那个老师说点知识,下一节课又到了。
老师表示也很无奈,他们何尝不想休息?
但,现在的教育,好像越来越畸形。
为了学业,为了成绩,什么都可以不顾。
曾经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湖南的一个孩子因为作业没完成被批评了,回家之后爸爸听说了这件事,上来就踢了孩子的胸部,扬言不要这个孩子了。
奶奶见状赶忙上来护着,爸爸气得去厨房拿了菜刀,失控之下砍伤了孩子的腿。
据医生所说,小孩腿部的伤口大概有10多厘米,已经伤到了骨头,外部的血管和神经全部都断掉了。
这完全就是下死手了。
一个父亲,因为孩子没做作业就要伤及孩子的生命,真的令人震惊又愤怒。
还见过一则新闻:
河南一个男孩因为考试成绩没有超过95分,被妈妈抛弃在高速路口,宣称坐牢也不要他了。
此类种种,无一不让人感到心寒,心痛。
连孩子生命都不在乎的家长,他们会在乎孩子失去了课间的十分钟吗?
他们会害怕孩子失去朝气吗?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
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只要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付出再多的代价也在所不辞。
哪怕这份代价,是孩子的身体和健康。
那么,是学校的原因吗?
有的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出教学楼,或者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但背后的原因颇有无奈。
“凡是学生受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
之前就听说有学生磕掉牙,家长跟学校打官司的。”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
军训时摔成骨折,家长向学校索赔151万。
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摔倒,家长气势汹汹地找学校,希望学校能够“给个态度”。
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于是,很多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干脆“一刀切”,采用“课间圈养”这种一劳永逸的方式,让孩子少出去甚至是不出去活动。
家长拼命卷学习,学校怕担责一心求稳,于是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剥夺了。
但“圈养教育”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这几天,刷到一个让人很惊诧的新闻:
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
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
家长们拖着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来求诊,儿童精神科的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有时一床难求。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占30%。
不管你承不承认,抑郁症,已经开始向小龄化的儿童靠拢了。
美国明尼苏达州有过一项调查。
研究人员对4500名学生进行了两年的跟踪记录。
研究发现,运动量较大的青少年不易患抑郁症。
在运动中分泌出的多巴胺,会让人产生更多幸福和愉悦感。
可是,现在的孩子,连课间十分钟的运动量都不能保证,哪里还能在别的地方抽出时间来运动呢?
前段时间,“脆皮大学生”这个新鲜的词条登上了热搜。
是指新一代的大学生,虽然年纪轻轻,但身体毛病却极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程度。
有报道称:仅2023年9月,郑州一家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1700多名18到25岁的年轻人。
有没有发现,现在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太差了,尤其是学生。
有人伸个懒腰,就把脖子给伸断了。
有人憋笑过度,把鼻动脉笑裂了,喷得一身血送医院。
有人上厕所蹲麻了,强行起来,脚趾头给掰断了。
有人说,当代大学生主打就是一个“有命但不多”的状态。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营养越来越好,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弱;
身高越来越高,力量却越来越小;
世界越来越明亮,孩子们的视力却越来越下降……
我家有个上小学的娃,他告诉我,班上已经有大部分同学都戴上了眼镜。
久坐,用眼过度,让很多孩子都成了驼背,近视眼。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
到了高中,班上的同学都是明晃晃的“四眼相对”了,能拥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那短暂的十分钟休息时间还对着教室,黑板,这不是在保护他们,反而害了孩子。
还记得吗?我们80,90后的小学课间,是15分钟。
而我们的课间,是如此丰富和美妙。
虽然那时的物质条件有限,我们的操场上甚至连体育器材都没有,但我们从不觉得枯燥和单调。
下课的钟声敲响后,老师一句“下课”,孩子们便如同出闸的神兽一般奔出教室。
我们在简陋的水泥板上打乒乓球;
每到下课,女孩子就拿出她们的皮筋去操场上跳,那上下翻飞的身影,是孩子们跃动的童年;
男孩子们玩的花样更多,几乎每一项游戏都有他们参与的身影。
“斗拐”游戏,还记得吗?
孩子们都用双手掰住左腿,就这么蹦着往前走,把对面的对手直接撞倒就是赢了。
那时候的快乐很单纯,即使被撞到,摔疼,也没有一个人担心家长会来学校找麻烦,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尽情游戏;
那时候,我们没有玩具,路边的几粒石子都可以玩得津津有味;
用废纸做成的“纸面包”,也能变成游戏的道具;
更不用说跳绳,老鹰捉小鸡,打陀螺……
每到下课,校园里欢声笑语,即使我们人到中年,一想起那些美好的记忆,内心就会变得柔软和温暖。
那时候的生活很苦,但回忆却很甜。
那些欢乐的游戏,美好的课间,充实了我们懵懂的童年。
孩子的世界,应该是鲜艳明亮的。
不应该被灰暗笼罩,更不应该因为一些客观的掣肘,而硬生生地剥夺属于他们的快乐。
很多年前,伟人曾在《新青年》报上发表过《体育之研究》:
“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不“野蛮其体魄”,如何“文明其精神?”
想到了网上一段扎心的话:
如果孩子除了用功读书就别无选择,那他们以后的路会有多狭窄?
如果成绩是他们唯一的成就感来源,那他们的人生会有多枯燥?
如果从小就被剥夺其他的生活体验,那孩子长大了面对负面的人生经历,除了情绪崩溃号啕大哭之外还能干什么?
我们的孩子,不应该成为只会读书的小呆瓜。
我们的家长,需要的也肯定不是一个只会做题的脆皮孩子。
温室里长出的,往往不是参天大树;
一味的“圈养”,也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人生,应是一望无垠的旷野,而不是狭窄逼仄的轨道。
共勉!
PS. 碎片化时代,更文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