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一个鸡娃的中产家长,没羡慕过“神童”。作为顶配版 · “别人家的孩子”,神童们智力超凡、拿奖到手软、轻松斩获Top10名校offer,人生仿佛开挂了一样。然而,超负荷的家庭期望、极致规划的抢跑教育,使得家长们往往忽视生命自有秩序,造成悲剧性的结果。本文给大家介绍的这位“神童”,就被人们惊呼“人生烂尾”,但事实,却又不止如此......
From INSIGHT视界
微信号:weinsight
谁也没想到,12年后的今天,张炘炀会以这样的姿态回归大众视线。
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士的他,曾是建国以来年龄最小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被众多媒体铺天盖地大肆报道,头顶“神童”“天才少年”光环。
但而立之年将至,命运,却似乎不再眷顾张炘炀。
前几天,@九派新闻发布了一则“16岁读博士神童张炘炀现状”的采访视频,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主页君看完后,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图源:B站@九派新闻)
今年28岁的张炘炀,坦然告诉记者:
现在没有固定工资;卡里只剩几千块 ;每隔两三个月父母就会打过来1万块钱。
在剪辑安排上,几句令人不适的表达,更是被置于醒目位置:
“靠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父母还欠我一套房,市值1000万。”
如果单看这个视频开头,一个高分低能、毫无共情能力、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巨婴形象,呼之欲出。
不少人批评他,“冷血啃老”“成了祸害”
有网友哀叹,这又是一个“伤仲永”式的悲剧;
也有人愤慨,张炘炀的现状,太对不起当年非凡的智商。
然而,以上,就是事实的全貌吗?
在看完更多关于张炘炀的采访、报道后,主页君得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01.
升学主义之下,
一个痛苦的神童
一直以来,关于“张炘炀是不是神童”
,是个不值得讨论的问题——

2岁半,他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
4岁,读小学一年级;
之后一直跳级,9岁直接上高三。
同龄人还在读小学4年纪时,张炘炀就已参加高考;
并以超二本线47分的成绩,考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现更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05年,10岁的张炘炀参加完高考后出场)
3年时间,学完大学4年的课程,考上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再次打破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记录。
2011年,16岁的他又众望所归,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又双叒刷新纪录。
然而不难发现,如此奇迹般的开挂人生背后,其实一直矗立着张炘炀父母的阴影。
其父亲张会祥是一名公务员,母亲吴慧娟则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这样的家庭配置,放在其老家辽宁盘锦市的县城算得上殷实,也为插手儿子学业制造了机会;
发觉张炘炀天资过人后,未能上大学的张父便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儿子的身上——
只要张炘炀在学习,家中电视就不开声音;
甚至,也从不在家中接待客人。
严苛的管教,导致张炘炀一度厌学,而父母非但没有关照儿子和反思自身,还索性为他办理了休学。
此后半年,张炘炀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只剩下学习,连吃饭都由父母喂到嘴边。
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在当时看来,倒也确有成效:
仅用1年时间,张炘炀就学完高中所有课程,不到10岁便参加高考。
但“仅”505分的成绩,不仅与父子俩想象中相差甚远,也只够上个普通二本。
许多人劝张父再让孩子复习一二年,冲刺清北、保底985
然而,沉迷“神童”光环的张父张母,只想尽早让孩子考研读博,拒绝了老师的提议。
应该说,根据后续的社会反映来看,张父母的判断是对的:
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而言,只要上大学,便足以封神。
包括CCTV、凤凰卫视等,数百家媒体闻讯赶来;名气与荣耀,迅速向这个家庭聚集。
(这一年,张炘炀11岁,刚大学一年级 | 截图自:豆瓣)
与此同时,一本名为《神奇的学习》的大作,也横空出世,作者张爸。
在本书中,他试图全面、详尽、生动地回忆培养“神童”的经历,还总结出“框架学习法”“量化为先词汇巩固法”等学习经验。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对于疯狂抢跑的教育策略,张父十分自得。
(截图自:2012年,某豆瓣网友评论)
如此简单粗暴的逻辑,到了本科阶段,张父又想故技重施。
当时,老师建议13岁的张忻炀多等一年,满14周岁就可以去德国深造。
张父张母认为,绝不能浪费时间,所以再次拒绝了学校的建议,要求儿子留在北京读研。
彼时,这对父母并未察觉,人虽能在学业上跳级,但在知识、眼界方面,纵使天才也无法抢跑,甚至也会“留级”。
这就好比吃饭。
还没嚼碎,就拼命吞咽。既不能品尝味道,还伤害消化系统。
其实,早在大学阶段,从东北县城走出的张炘炀,就敏锐感受到了自己与本地同学的差距;

之后,社会更是通过硕士同学,向张炘炀告知:“在北京,买不起房子,就只能滚回老家”。
如此冷峻的现实难题,本是一个成年人都难以承受之重;更何况,当年的张炘炀,年仅14岁。
那一刻,从小被父母灌输“王者理念”、“学习至上”的张炘炀,世界观被彻底颠覆。
此后,他开始放飞自我,三观越来越偏激,对名利和金钱特别执着;甚至因没钱没房而极度自卑,一直不敢向喜欢的女生表白。
终于,在张炘炀考博的这一年,事态彻底失控。
2011年,研究生毕业前夕,张炘炀逼迫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更以自己的学业为要挟,说出了“不给买房,就不答辩”的惊人之语,引发了极大争议。
昔日众星捧月的神童,被很多媒体迅速打为反面教材,也被不少愤怒的家长追着骂。
“智商高、情商低”,“只会学习、不会做人”的责备声,铺天盖地。
似乎无人在意,此时的张炘炀,只有16岁。
后续张父张母的处理方式,更是让张炘炀心灰意冷——
他们既没有明确答应,也没有直接拒绝。只是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哄骗儿子已经买下。
谎言之下,张炘炀考上了博士,但对父母最后的信任也粉碎了。
(当年的一些采访资料)
学业上的危机,也接踵而至。
读博期间,张炘炀竟再也找不到当初天才的优越感。
多年跳级的经验,使得张炘炀一直靠自己的方式学习,以至于缺少系统的教育思维,在科研方向上走了不少弯路。
整个博士期间,张炘炀的学业都处于停摆状态,无法沉下心钻研学术,经常更换研究课题。
从考取博士,到拿到学位,张炘炀用了整整8年时间。巨大的学习压力,一度让他想要自杀。
如今张炘炀回望这段经历,自我剖析道:“从科研上看,我是完全失败的,按照西方高校的标准,就不应该毕业。”
也正因无论学业、事业,张炘炀都未再作出什么“异于常人的成绩”,所以近年来媒体也少有问津。
直到前几天,以“16岁读博士神童张炘炀现状”为名的一场采访,张炘炀才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02.
神童现状:
从未起飞,何来堕落?
梳理完张炘炀的学生生涯,很多网友也都回过味儿来了——

在舆论场上,张爸张妈逐渐沦为“坑儿子专业户”,把一手好牌,硬生生打了个稀巴烂。
(截图自:小红书评论区)
还有人展开大胆想象,如果按张炘炀本人的规划,现在他已经是德国海归,并且坐拥北京户口 + 一套价值上千万的京房。
甚至有人惊呼,张炘炀像是穿越回来的,无奈扯不动猪队友。
的确,不难得出神童被急功近利的家长暴力催熟,被推上高台、又推进深渊的结论。
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和追问的是,如今的张炘炀,真的“坠落”了吗?
应该说,天才如张炘炀,并没有清醒地看着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毁掉。
2011年,央视人物访谈栏目《看见》曾对张炘炀进行专访。
在镜头下,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个16岁的少年冷冷地给出了解释:
“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就是你们(父母),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换言之,父母把梦想加在了他的身上,但在自己真正需要支持的时候,他们又临场退缩。
(图源:《看见》2011年 第214期 《16岁的博士张炘炀》)
采访直到这一刻,主持人才惊觉:
这场买房风波,不过是以极端的方式,将神童家庭内部长久藏匿的暗伤,撕开个口子,给世人看。
她感叹道:
“当火箭升空提速时,载人航天器里的宇航员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
16年里,张炘炀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所以今天,他会得到成绩,也会得到困惑、挣扎、欲望和脆弱。
速度是很多中国普通家庭当中父母的选择,他们也负荷着这个选择带来的得失和经验。”
张炘炀嘴上说父母欠他一套北京的房,但他真正的意思是,父母欠他一个自主选择的人生。
而当时间来到现在,这位昔日的神童,又难道真的已经泯然众人、一事无成了吗?
一个不如忽略的事实是,“北航博士”的起点,已比许多普通人高很多。
即使换个不那么功利的角度,我们也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2022年,张炘炀与父母爆发了激烈冲突。
他直言,父母的控制欲已经超出合理范围;再也不满于被他们指点江山。
此后,这个一直被父母逼迫着抢跑、提速、赶超他人的大男孩,终于彻底摆脱了家长的期待和依赖。
如火箭般一路加速的人生,也陡然慢了下来。
其实,只要完整观看完这段视频,就会发现张炘炀并非如传言中那般“无所事事”“混日子”,而是在和朋友一起接活、做项目;
“混吃等死反而幸福一生”的躺平发言,是这位昔日卷王觉醒了新的人生追求;
不愿上班领死工资,是因为他明白“给别人打工无法实现财富自由”
的确,十几年过去,时代与经济环境,社会阶层的流通性、成功模式的可复刻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成功的路径,也已发生巨大变化。
现如今的张炘炀,少了许多偏执,取而代之的,是在更多事上的清醒认知。
以前,他渴望京户、京房;
现在,他像得道高僧参悟了玄机:“无房无车无贷一身轻”
从对话中,不难发现张炘炀逻辑性很强,不乏真知灼见。
某种意义上,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采访视频的中后半段,“通透“、”洒脱“、“活明白了”等弹幕一度刷屏。
(截图自:B站@九派新闻)
一直以来,张炘炀习惯于听命父母的规划与安排,习惯被外界——甚至是陌生人的期待和理想,裹挟前行。
现如今,他终于作出反抗、做回自己。
了却了功利念头后,张炘炀表示未来会继续做喜欢的数学研究、希望写一本数学科普书。
这是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亮色,智力和志趣上的闪光。
他仍有所想,仍有所爱,并愿为之付出。
很多人评价张炘炀是“天才的陨落”
但视频末尾,他的大学老师却一语中的:
“他还没起飞,谈何陨落?“
“人生才刚开始,有人50岁才拿到博士学位。”
是的,95年出生、今年也才不过28岁的张炘炀,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
主页君看到的,是张炘炀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成人礼”,行走在寻找人生定位和价值的道路上。
03.
迟到的祛魅:
神童“杀”了神童
整个采访视频看下来,下面这段对话,让主页君印象最为深刻——
当记者问道“你觉得你是神童吗?”
张炘炀一向侃侃而谈,此时却沉默了一下,而后给出否定回答:
“当时,身边的小朋友都有很多智力不逊于我的。“
“我现在已经不是最小的本科生了,我没记错的话,也不是最小的硕士生了,马上也会有比我更小的博士生。”
换言之,中国,何曾缺过“神童”?
自上世纪80-90年代,“神童热”兴起,当时的顶级配置,是超前学好数理化、低龄考进中科大
这40年间,又多少神童被制造出来、大肆报道;
时至今日,一条“神童产业链”
业已形成——

1天作诗2000首(平均43秒钟写一首)、小学写出结直肠癌博士论文、11岁南京大学毕业......
此类宣传,堪称都市传说,毫无常识、智商掉线,却依然反反复复、轰炸我们的眼球。
似乎越华丽、越浮夸、越唬人,家长就越有成就感,其他家长就越有危机感。
(14岁的岑某某,不仅“一天作诗2000首、词牌300首、小说15000字”,还是“宇宙超能量”品牌创始人)
在此次张炘炀事件中,很多人在指责张父张母拔苗助长、强塑神童,但别忘了,人们同样在审判神童。
说白了,神童,肩负了太多中国家长、乃至全社会对于树立“别人家孩子”的榜样期待。
天才被放到聚光灯下是必然的,但长期以来,“神童”仿佛是一个模具,被填装进了臃肿的含义与期待——
人们不在意“神童”本人的想法,他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他是否快乐。
人们在乎的,只是“神童”的名声、地位,成就。
神童长大成人后,如果成就符合预期,人们就会说“天才果然是天才”
如果不符合,便说“坠落”、“塌房”,甚至“神童已死”。
纪伯伦有一首小诗是这样写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这句话,送给张炘炀的父母,也送给天下所有的家长。
啥时候全社会能放过“神童”,他们才能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自然生长、发挥特长。
我们应该祝福张炘炀——
今年,张炘炀28岁,距离他被打造成神童的10岁,已经过去了18年
他迎来了迟到的逆反,不只是对父母,也是对媒体、对社会,对一切只将他当做“神童”的人。
张炘炀已经完成了对“神童”的祛魅,救出了活生生的自己。
那我们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