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双11都感觉自己智商方面有些隐疾。”
相信最近大家和小妹一样,姐妹日常对话都是:双11买啥?各种满减搞不懂一点。
别着急,今天我们聚在这里,是庆祝我的姐妹网易音乐频道,1岁不到,200万粉丝了!
为此她还做了个违背公司的决定:不聊音乐,只送福利!
花式福袋每15分钟一次,任性送你!包括但不限于:纯金豆豆、网易严选耳机、网易云音乐年卡、空气炸锅、按摩仪、零食大礼包……
今晚17:00,卡片、预约、速来 ↓↓↓
————以下是正文————
“秋招的大学生,没工夫患上悲秋综合征。”
对于这届毕业生来说,秋天的脚步是和群面邮件一起到来的。
作为本季度竞争最激烈的一场“硬仗”,经历了海笔的层层选拔,闯过笔试的择优录取,又挤过一面、二面、终面的独木桥后……
1158万刚踏出学校大门的准社会人们,早就被淬炼的身经百战,没有世俗欲望。
但即便如此,在碰到“群面”这个地狱关卡时,还是忍住不住要骂上两句:
这种折磨i人,消耗e人的面试极刑,到底是谁发明的?
图源:小红书
群面让我成功返祖成猴
群面,顾名思义就是把用人单位组织多个候选人一起面试。
如果从岗位需求角度考虑,设置如此“鱿鱼游戏”一样的淘汰关卡,想必大家也能理解。
想象中的群面/图源:《平凡之路》
但“群面”之所以在网上被群嘲,主要还是因为戏太多:
“只是想想就已经觉得头皮发麻,面似土色,抖如筛糠的程度。”
参加过群面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惨痛回忆。
每年,疲于奔波的求职者们,努力包装简历,拼命海投,想要的不外乎在秋招中拿到一份满意的offer。
一路五关斩六将后,最怕的事情莫过于:终于到最后一关,结果盼来了个群面........
当时心情be like/图源:《黑暗荣耀》
在秋招人中间,一度流传着一句话:等待群面倒计时的心情,就像是广东人等台风——
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每逢群面,如何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是每个求职者愿意用尽一生一世供养以求一个答案的终极心愿。
网友:何尝不是一种“重新定义专业团队”的经历
只可惜,想象中的群面高端大气有内涵;现实中的群面,场面却总让人苦不堪言。
面对一群跃跃欲试的竞争者、对面静等吃瓜的HR,弱小可怜的自己只能努力在夹缝中寻找发言机会——
要随时观察每一个人反应的同时,又要恨不得把毕生技艺和词汇量悉数展示。
有人给出形容:总感觉自己像极了《甄嬛传》里待选的秀女。
皇上爱答不理,就算一番吹拉弹唱后最终留牌子赐香囊,也不过是安陵容的下场。
图源:《甄嬛传》
也有人客观评价“其实,群面也不总是让人觉得毫无意义”:
比如线上群面的最大意义,就是把i人和e人分类收纳,集中处理。
区分完了,再一块暴击
一场面试就能让人情绪内耗,大抵是因为嘴慢的人,毫无生还余地。
作为社恐和i人的至暗时刻,群面时难免会和几个社牛分到一组。
无论是点名发言,还是主动抢答,性格内向的人很容易被一把子抢走发言权。
明明心里有万字长卷,嘴上却总慢一拍,还“没来得及表达自己观点,就成为别人上位的垫脚石。
以至于偶尔看到一两个被抢烦了的候选人,敢于主动退出会议室,内心都不禁“泛起崇敬之情
图源:《未生》
遗憾的是,线上群面被抢话还能直接消失不见,线下当面被抢就只能任人鱼肉。
整个群面过程就是妥妥被全面碾压,一边欣赏别人表演,一边反思自己的迷惑表现是很多人的真实经历。
当然,比起被动抢夺话语权,在一堆社恐里被挑出来任命leader,更是让人无处可逃。
那种突然被要求上台freestyle,还必须solo全场的感觉,足以杀死一个青涩的大学生。
妍珍呐,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你也懂吧/图源:《黑暗荣耀》
由于人多话密,并且需要持续输出个人观点,一不小心还要口头扯头花……
饶是号称“社交就是我的兴奋剂”的e人也遭不住,“群面过后,我真的需要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调理。”
短短两小时的面试时间,又卷又致郁的赛制,足够密室逃脱剧本写够180集。
社交平台上的各种群面攻略/图源:小红书
如果说群面的修罗场就足够让应聘者感到筋疲力尽,起码想躺着三天不下床。
那么比这更可怕的结局,大概是面试后的反馈连击:
没消息,等通知,不回复,恭喜您的简历已经被纳入人才库。
很多人事后才反应过来:很迷茫,精心准备答案,小心谨慎发言,也有可能被随口吹水的人淘汰。
面试后:这个游戏,到底是谁在赢啊?
声势浩大的群面,若是为选拔公司高层,或挑选技术大牛,似乎也有情可原。
可一套面试下来,分别完成了性格测试、模拟法庭、话题辩论、做小游戏等等项目的应聘者总难免精神恍惚——
技术行业总感觉自己是要去造火箭,快消品谈的都是上亿的生意,若是和时尚沾点边,还能原地演一出《小时代》。
图源:《小时代》
“每当HR在群面环节,抛出一个问题时,就像是在下午三点的猴山里扔了一根香蕉。
然后看大家为了一个基础岗位打成一片,花样百出。”
无数“苦群面久矣”的人无奈自嘲。
“在HR和用人公司层面来看,这个时代什么东西看起来很贵,但实际便宜?答案可能是:秋招大学生。
更对群面感到疑惑:这种面试模式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群面,到底在面个啥?
群面成为网络上群嘲的万恶之源,除了组织方不称职和环节拉胯外,还有近来被歪曲的概念。
群面,学名“无领导小组面试”,一般是把8-10人的候选人,拉成小组。
不安排责任人、不指定角色、不cue流程,全靠小组成员自行分工。
对于面试官一方而言,这更有益于控制各环节时间成本,全面了解面试人。
通常为了考察候选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群面按照不同维度,群面还会衍生出辩论、自由发言、分工协作等多种方式。/图源:《中国管培生》
在旁暗中观察的面试官们,则要一言不发但全程默默记录候选人们的表现,用打分和末尾淘汰的选出晋级者。
想象中的群面,流程简单清晰,也能节省单独面试的时间
原则上来说,这种面试模式应该能够看出,谁适合担任管理者,谁是团队的创意核心,谁是团队的调停人……
可惜,问题就出在:面试官想要的或许不是这些人。
“话要说到点”,点是什么还是得自己悟/图源:《中国管培生》
积极发言、清晰阐述观点,可能在面试官眼中是强势、表现欲太强。
默默摆烂、放弃表达,或许反而因为“服从性强”“好管理”,成功入选。
好心劝大家不要吵架、努力弥合分歧,在有人眼中是友善的好工作伙伴,在另一波人眼中,就成了“爱和稀泥”“没主见”……
总而言之,面试就像一场大戏,面试官遵从着莫须有的标准,挑选着所谓的“自然浮现出水面”的人才。
于招聘者看来,群面以一敌百的方式,公平度高,能够节省时间。
在互联网、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快行业里,群面常被用来批量刷人。
但对于面试者而言,因为没有标准性答案、考察点难以捉摸、通过率低等特点,和普通1V1面试相比,群面被誉为“面试刺客”,似乎并不奇怪。
且近年来,群面模式愈发普及,形式却逐渐走偏。
遵循“奶油会自己浮到顶部”之类的理论,许多人将其视为多快好省筛出“卷中之王”的最佳方案。
而想要在千军万马取一offer的应聘者,为了适应规则,总要在“打不过就加入”和“不打了我退出”中做取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关于群面的吐槽屡次登上热搜。
在互联网上搜索群面,力挺的一方要么是吃这碗饭的HR,要么是收钱办事的面试培训类营销号。
“听说宋仲基海外试镜全淘汰上热搜,笑死,那也没有秋招群面的我悲惨。
群面,是不是在浪费生命?
作为全程被动的一方,从应聘者角度看待群面,无论招聘方给出哪些设置合理性,都无法抵消过程带来的反感。
如应该一对一全程投入的问答环节,有了其他人的参与,就会大大提高不可控性。
辩论赛当成了粉圈对骂的,字眼冷嘲热讽的,自由讨论把别人观点换个包装就大言不惭拿去交卷的……
要是再加上些暗流涌动的表现之争,到头来很可能“一场群面结束,每人有效发言还不到10句。
效率什么的,不谈也罢。
图源:小红书
观察网友们分享出的群面心得,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尽管有人解释,想要抵达终点,绕点路总是难免的,但这造成的精神干扰可是实打实让人PTSD。
加上“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甚至不懂自己为何落选”的情况十分普遍。
许多人只能无奈将群面的不确定性总结为:玄学。
换句话说,一场群面结束,“只是感觉又浪费了生命中宝贵的几个小时或几十分钟。”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哪步做对了脱颖而出,哪里做错了功亏一篑。
因为从结果倒推,似乎所有多米诺骨牌都是一同倒下,理不清个源头,只能徒增烦恼。
只能苦笑着鼓励自己再接再厉“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当然,从被“推崇”到被“嫌弃”,群面的口碑反转,也和面试者们的状态不无相关。
生长于“信息大爆炸”和“知识焦虑”时代的00后,如今在人们的印象中总被赋以“整顿职场”“整顿面试”的标签。
所谓整顿或整顿不了的背后,未尝不是他们对一些“瞎折腾”的失望和身不由己的无力感。
但作为职场新人,秋招也好,春招或者其他招聘也罢。
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群面都将是他们无法绕开,也无法解开的难题。
“因为就算是毫无根据的一句话,也还有很多人巴不得能够听到”
眼下,更多人的真实状态可能还是——
一边嘴上说着“有群面一定拒”,但身体还是要诚实的去准备;
一边在“不参加就没有面试”和一边崩溃一边自我疗愈的怪圈里原地打转。
但是没关系,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告诉自己:
只要付出过努力并且熬过了一场群面,你就已经很厉害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