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大假发布了,初一到初八连休,总共有8天休假时间。而且包含一项隐性福利,如果用人单位比较配合,除夕当天也可自行给员工放假,或者允许迟到早退摸摸鱼,这就意味着中国打工人可以享受史上最长的一次春节假期——连休9天!
胡锡进感叹,不得不说这是巨大的进步和人性化安排。
他说,要感恩,要消费,要提振内需,今年春节大假体现了巨大的善意和致力于延长假期的明确姿态,这是一件大好事。
此次安排还体现出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给老百姓创造获得感、小确幸,点滴微妙处,润物细无声。例如高速公路方面同时宣布,除夕当天免费通行,也就是说,这次的春节安排并不是简单的决定,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联动安排,鼓励单位除夕放假,而且高速还免费,无形之中就给员工连休9天创造了机会,满足了大家长期以来延长假期的呼吁。
一次调休,就能解读出这么多亮点,还有隐藏的彩蛋,微言大义,脑洞大开,你不得不佩服胡主编,人家几十年媒体从业的功力不是吹的。

这届网民不行,觉悟太低,站位不高。因为除夕那天放不放假,国家没统一规定,是由企业老板发善心说了算,这无疑带来了不确定性和社会不公,有的人可能休假,有的人可能提前回家,有的人可能到点下班,有的人可能还得996……除夕是年终岁尾,除旧布新,作为春节最具有意义的一天,是无数家庭吃团圆饭的欢聚时刻,这样安排真的合理吗?
老胡帖子下的很多评论,虽然有少数大V与胡锡进遥相呼应,耐心解释利好细节,但大多数网民对此并不太满意,甚至骂声一片。
除夕放不放假?大约在十年前,2013年改过一次,因为传统的春节法定假日是不包括除夕的,从初一算起。那年改革,调整为从除夕算起,当时同样出现大量批评意见,除夕名义不放假而实际放假,后面假期就缩短了,这种调整并不会事实增加假日。
现在又倒过来了,这种朝三暮四的调休,假日总量不变,无论决策者初心多么善意,微操多么周到,在公共假日偏少的前提下,老百姓的获得感肯定不强,挨骂也是情理之中。
事实上,对于调休,反感的人也越来越多,增加假日数量的呼声则越来越高。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需要休闲,需要长假,由于假日太短,所以只能靠调休东拼西凑,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这个矛盾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的节假日池子里总量太少,重生产,轻消费。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以来的价值观是,劳动最光荣,休闲就是游手好闲。
现行的假日制度,除了周六日两天之外,只有: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1天,五一1天,端午1天,中秋1天,国庆3天。中国大陆总共只有11天假期,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及地区中排80多名,中等偏上,客观上与大国崛起的势头已经不相匹配。
当然,这已经是内外各方面争取后的成果啦!
我小时候一周只休一天星期日,星期六照常工作。后来改为周六休半天,为整合方便通常调成大周末、小周末。折腾到最后,领导才下决心,索性周末两天都放假。
双休日的重大改革,据说还是源于外国人的压力,中美贸易谈判,美方要求中国保护劳工待遇,这是最早的公平贸易条款。当时中国为加入WTO做准备,与国际接轨,在双休日问题上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后来,个别企业又通过“996”的自愿加班文化,变相把这一块劳动时间损失又补上了。
曾经一度有过“双黄金周”的假期安排,五一节本来是七天假,一年两大长假,上半年是五一劳动节,下半年是十一国庆节,国家推双“黄金周”拉动内需。五一、十一黄金周是1999年开始启动的,当时经历了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口崩盘,为了提振经济,那届政府推出了两个七天长假,敦促老百姓花钱消费。
双“黄金周”设置非常好,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两长假都是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的节日,其中之一还是外来节日,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开始逐渐转向民族主义,从“破四旧”转为华夏优越论,民族复兴势不可挡,弘扬传统文化遂成最强的主旋律。这一转向必然体现在国家节日制度上。
以前新中国的传统节日只过一个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都不是法定假期,只是民间习俗。经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提议,三大传统民俗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中西并蓄,扬我国威。从此,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中华传统四大佳节法定成型。
但考虑到一下增加了三天假期,政府觉得亏了,得补上,就把五一黄金周给取消了。全年节假日总池子没啥大变化,只能靠调休腾转挪移。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连美帝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属于发达国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无比向往,享受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增加假期,就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也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
俞敏洪提出24节气统统设为法定假日,是一个典型代表。
我不赞同俞敏洪的主张,他不懂农历和传统文化,24节气不都是节日,只是农时,其中具有祭祀庆典意义的节气只有极少数,例如清明、冬至。
中国增加法定节假日,应当回归正统,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我研究过中国农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传统节日,非常精妙,远超西历,民族优秀文化有待恢复: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这个节日最重要,为一年之首日,中国与岁末除夕合并为法定假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元宵节灯会,此日不宵禁,允许女子出游,是男女约会的好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清明节:
农历24节气之清明,踏青,扫墓,是中国人春季的祭祖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不是纪念屈原,其实是祭神日,上古祭祀龙神,乃夏季最重要的节日,中国的狂欢节。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乞巧节、女儿节,这是中国的妇女节。现代人胡诌八扯,把七夕当成传统的情人节,误会,元宵节才是情人节。
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叫鬼节,万鬼出动,超度亡灵,此日是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日的文化大融合,日本的夏日祭其实抄的就是中华的盂兰盆日,实乃吾国文化输出。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也叫团圆节,其实出现很晚,唐朝才有,宋朝兴盛,历史上地位不及重阳节,现代比较重视,列为秋季大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这是古代的丰收节,通常在秋季收获之后的休闲期,登高,敬老,是中国人秋季的祭祖日。古人最重祭祖,春秋两祭,指的是清明和重阳。现代人过中秋不过重阳,是对传统的无知。
冬至节:
农历24节气之冬至,现代人已经遗忘,在古代,冬至是大节,甚至比春节还尊贵。皇帝会在冬至这一日祭天,天坛就是为冬至的祭天大典而建。因为冬至这一天,在全年中,黑夜最长,离天最近,过了冬至拐点,一阳来复,万象更新,白天就越来越长了。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佛教节日,释迦摩尼成道日。

除夕节:农历腊月三十,全年的最后一天,不是传说中除掉一头叫“夕”的怪兽,那是民间传说的臆想。过完一岁,叫“岁除”,除夕就是“岁除之夕”,最后一天的晚上,要守岁。守到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形成闭环。
综上所述,年有四季,均有大节,大节大休,小节小休。春季是清明,夏季是端午,秋季是重阳,冬季是冬至,其中清明重阳春秋祭祖,端午祭神,冬至祭天。
再加上中国的情人节、妇女节、家庭团圆节,各种本土宗教的节日,融合儒道释三家法脉,意义之立体丰富,蔚为大观,远超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节假日体系。

最重要的当然是年初岁尾,春节和除夕,形成闭环,周而复始,永无止境。除夕无假,岂有此理?
农历之美,令人惊叹!中国传统节日,三千年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时间表,可以说,天时地气人情,融合为一,敬天法祖,源远流长。
因此,全面恢复传统佳节,刻不容缓,如此,中国几乎每月都有节日,都有庆典,都有意义,都有仪式感。
大国竞争,不仅在科技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在休闲上,在国民获得感上。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人民幸福,天天过节,莺歌燕舞,东升西降,中华传统文化功莫大焉!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