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读:
《悠悠岁月》,[法] 安妮·埃尔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再版,豆瓣评分8.1分
主编导读 
202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组委会给予的颁奖词是“以勇气和医术般的尖锐精准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陌生感和集体性束缚”。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悠悠岁月》2008年在法国出版,当年就获得了杜拉斯文学大奖,类似中国的茅盾文学奖,埃尔诺也凭借此书跻身法国一流作家之列。
该书2010年首次在中国出版,但并未产生过多的影响力,随着诺奖的热度,大家开始关注作者是谁,她有着怎样的经历?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书里写了什么故事?
国内读者对埃尔诺的了解甚少,但实际上她的图书在欧洲很受欢迎,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讲述在非法堕胎的60年代,女大学生安妮想尽各种办法堕胎的电影《正发生》(Happening)获得了2021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此前曾获得此项荣誉的我们熟悉的影片有《色∙戒》《三峡好人》《断背山》《一个都不能少》等等,可见她作品的受欢迎度和认可度,也有评论说她类似中国的余华,擅长书写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的生活。
《悠悠岁月》法国版书名为《年代》,讲述了“她”和“我们”从1940年到2006年这60多年“一起”经历的各种故事。
可以这么打比方,比如我们提到悠悠岁月,可能会想到90年代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主题曲: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这是属于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独有记忆,埃尔诺的这本书也充满着大量的回忆事件和象征事物,所以这本书也被认为写出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
虽然有一个非常文艺的书名,但对于不了解法国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确有些晦涩难懂,因为它的国别性、时代性和表述的零散性。
文中插图选自影片《正发生》。


(路路)
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
战后在伊沃托的废墟边上,大白天蹲在一间当做咖啡馆的木棚后面撒尿,然后站着撩起裙子、系上短裤,再回到咖啡馆里去的女人
在影片《长别离》中,与乔治∙威尔森跳舞的阿丽达∙瓦莉热泪盈眶的面孔
这是开篇的前三段。开篇第一句点明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因为她想书写随着时间流逝不再存在的历史烙印和事件。
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是:挽回我们将永远不再存在的时代里的某些东西。也巧妙对开头做了呼应,可见作者对这本书整体构思之完整和巧妙。
第二段“xxx的xx”的场景描述方式在书中比比皆是:
住在一所用踩结实的土筑成的房子里
黑白相间的猫在注射后睡着时的目光
……
这也奠定了整本书的写作风格:琐碎,平淡,波澜不惊,也是作者认为的平凡生活本质的呈现。
第三段提到的影片《长别离》,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迫分离的夫妻二人,战后受伤的男主人公变成了失忆的流浪汉,女主人公费尽心思也没能让他恢复记忆,情节类似张艺谋《归来》中失忆的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等待。
所以,看这本书就像回看40年代至今的一段段与法国相关的历史,二战,饥荒,越南战争,总统选举,911事件,时下的广告,新闻事件,街头音乐,影片,时尚明星,流行用语,就像译者所说的:无论什么年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和最清晰的记忆。但,只有比较熟悉法国社会的人们才会有更深的共鸣,对于普通的国外读者,可能无法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类推这种体验感,像我们看叶辛的小说《孽债》;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可辛影片《甜蜜蜜》里的邓丽君;《夺冠》里的中国女排……
它们选取的都是某一时间片段或者社会节点,而《悠悠岁月》却是将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发生的各种事件铺陈开来,用一个个片段,自然舒缓地讲述着“她”和“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对选举的看法,对思潮的冲击,对世界的变化,没有什么情绪渲染,也没有太多主观感受。
如文中的“她”所说:
“她想用一种叙事的连贯性,即从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生到今天的生活的连贯性,把她的这些各种各样分开的、不协调的画面集中起来。”
虽然时代不同,历史不同,但共通的人类情感还是能让我们在书中触碰到相同的感受。
比如15岁时的她:“未来远大得使她无法想象,它总会来的,就是这么回事。”
比如青少年时期和父母的代沟:“为此我们不再对他们(家人)谈起我们,我们的课程,以免说出任何反驳他们的话。”
刚结婚有了孩子时:“从前的生活,至多是三年之前,还令人难以置信,留下了没有更多地利用它的遗憾。”
谈及6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从夫妇的麻木中清醒过来,重新回想我们的生活,感到能够离开丈夫和孩子,摆脱一切。回到家里,决心逐渐冷却,犯罪感油然而生。”
谈及离婚后的生活:“她几乎从来不想她的丈夫,不过她身上有着他们共同生活和他给予她的趣味的烙印,巴赫和宗教音乐,早晨喝的橙汁,等等。”
写成年后的孩子带着男女朋友来家里:“我们怀着一种临时保姆的心情看着他们吃饭……晚上,我们回想起他们带着朋友在我们家里吃饭的快乐——为还能满足他们最古老和根本的需要、也就是食物而高兴。”
写衰老:“在养老院里老太太们湿湿的眼睛面前,接连不断地放映着为产品所做的广告,她们从未怀疑它们的必要性,但也没有任何机会在哪一天拥有它们。”
写21世纪初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会用电脑和数字音响的人将会消失,就像以前不会用电话或者洗衣机的人消失了一样。”
......

在六十多年看似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埃尔诺用一种波澜不惊的语气,熨贴地描述着历史之外的“她”“我们”的每一种感受,将身边的事物、观念和习俗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吻合了起来,看似琐碎,零散,但几乎没有起伏情感的每句话都有它的深意,让人回望。
《悠悠岁月》也被称为社会自传,虽然书中并无个人情感的表露,也无第一人称的出现,但书中的“她”还是有很多和埃尔诺重合的经历。
1940年,安妮埃尔诺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地区一个叫利勒博纳的小镇,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这也和书中“她”的出生时间相同。 
埃尔诺的父母出身贫苦,开了一家咖啡店营生,但他们还是省吃俭用把埃尔诺送到了私立学校读书,和周围家境优越的同学相比,埃尔诺格格不入的穿着和发音一度让她很是自卑和苦恼。
母亲教导埃尔诺:“要提高自己的身份,就要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知识才是最美的,只有书才是最珍贵的。”
在母亲的鼓励下,埃尔诺的表现非常优秀,她尤其喜欢阅读,每一篇作文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她的自卑。

十八岁那年,她遇到了改变人生的一本书——西蒙娜∙波伏瓦的《第二性》,她说:我由此感到迷茫和快乐,快乐是因为我得到了一种启发感,我过去的整个生活似乎在被重新审视,而此前我是一个能意识到所有问题的女人,除了自己本身,于是我所经历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审视。
审视,也成了她写作的基调。
《悠悠岁月》中也写到了月经、堕胎这些独属女性感受的隐私。她写自我堕胎的场景:
“在一个没有专长的陌生妇女的厨房里,她拿出一根用双耳盖锅煮沸过的探针。读过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书,除了验证有个子宫的不幸之处毫无用处。”
简单的文字一扫而过,没有任何细致描述,甚至让人忽略了事件的残忍。
这个场景也同样出现在了影片《正发生》中,这也是二十三岁的埃尔诺个人的亲身经历,与导演一起回忆那些细节时,埃尔诺仍会泪流满面,那是那个时代留给女性的无法释怀的痛苦。
她说:我想记录作为一个没有自主权的女性的感受。你们可能无法想象那个非法堕胎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你——医生、朋友和家人都没有,这是一种极度孤独的感觉。
埃尔诺也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但她一直没有放弃的是写作,《一个男人的位置》获得法国五大文学奖之一的勒诺多文学奖;《一个女人的故事》畅销40万册;《悠悠岁月》获得杜拉斯文学奖......据统计,埃尔诺的书在法国总计卖出了近400万册,随着诺奖的热度,这一数字还会持续上升。
2021年,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埃尔诺说:“我一直坚持不懈,女性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写作。”
2022年10月,在得知获得诺贝尔奖的埃尔诺在采访时表态:她始终会为写作而写作,而不是为了拿诺奖。
回到这本书本身。
这并不是一本特别“好看”的书,不“好看”是因为它没有激荡的情节,起伏的情愫,无法让读者在情感上更深入地跟随和深入作者内心,琐碎零散的语言甚至会让人想放弃。
但它是本值得回味的“好”书,一张张照片串起的时间线,平淡直白的文字映射的时代故事,虽未和“她”在同一个时代,但同样可以感受到记忆的厚重,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走过的时光,回不去的故事,共通的情愫。
而八十二岁笔耕不辍的埃尔诺,在写作女性故事中的坦诚、抗争与坚持,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更丰厚的生命力,审视自我的觉察力,以及自我成长的韧性
今日主编:路路,热爱阅读,关注女性成长、女性故事。
谢谢阅读。欢迎留言交流你喜欢的女性作家或女性故事,感谢转发分享~
获得上次公号赠出的上野千鹤子《始于极限》的读者是伊萨卡和Tingli Zhou 婷婷,请后台留言联系哦~
 Read Mor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