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意外怀孕的第一天,决定独自承担,花销xx元。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社交平台似乎总能看到类似的“怀孕官宣帖”。
“00后向姐妹分享怀孕产检费用明细。”
“意外怀孕了,看看各种营养品多少钱。”
“意外怀孕一个月,感觉快要坚持不住了。”
有人感叹“看令人震惊,再看令人不解,三看令人担忧”:这可要怎么办才好呢?
直到火速杀进评论区,才猛然发现,假的,都是假的——她就是想攒钱。
意外怀孕式”攒钱,
这届年轻人的新宠

近年来,攒钱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热搜,“30岁攒10万意味着什么”“不攒钱的人后来怎么样了”等话题,不断敲击着年轻人的心门。
面对此情此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攒钱之心蠢蠢欲动,花式攒钱大法也应运而生。
所谓的“意外怀孕式攒钱法”便是其中顶流,网上随处可见大家精心准备的教程。
首先模拟意外怀孕过程,把需要的各项费用列出来,然后将每一笔费用都对应真实花销。
再借着假装“消费”的机会,将这些钱打入自己不绑定任何消费平台的独立账户,慢慢攒起来,积少成多。
攒钱的心可能是一时兴起,攒钱的方法却要讲求言出法随,心理建设更要逼真
从确认怀孕到胎儿落地,大概40周期间的所有开销,一笔不落——
“怀孕”模式开局,便要把程序执行到底。
刚开始,还有网友对此表示质疑:为了攒点钱,倒也不必这么拼吧?
但随着各种“怀孕攒钱法”效果火爆网络,越来越多人丝滑完成了“忍住”到“动心”“加入”的大动作。
接受就在一瞬间/《西游记》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怀孕”攒钱玩家,必须打从心底认同自己处于“怀孕”状态,多了解怀孕期间所需花销是必须的。
其中步骤,小到购买验孕棒、到医院挂号和检查的支出(-150元);
大到购入所需的各种营养品、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的预算……都不能放过。
图源:小红书@云养娃存钱,已获授权
无数年轻人选择加入、打卡,结伴将“怀孕”模式进行到底。
“怀孕第六周左右,要去医院做b超,确定胎儿着床情况(-150元)。
第12周左右,要去建档、排除婴儿畸形发育情况,要做血常规、尿常规等孕妇体检(-2000元)。
第30周之后,要定期听胎心、做B超等,监护婴儿发育情况(-500元)。”
虽然怀孕是没有怀的,但是怀孕需要的钱都是要花的,主打一个上头。
7000元+这就有了/图源:小红书@医硕妈妈育儿干货,已获授权
此外,想要顺利度过“孕期”,及时补充各种营养很重要,钙片(-120元)、维生素(-200元)、鱼肝油(-400元)等营养品,有助于孕妇健康和宝宝发育;
怀孕期间要注意化妆品安全问题,所以孕妇专用护肤品、化妆品也是必须的。(电商平台选好心仪的放进购物车,对应金额打到小金库)。
根据个人要求消费习惯和选择需求,还可以随意调整——
“普通款固然够用,但进口款和高端营养品更符合我给宝宝最好的一切的心。”
怀孕、生产与养娃,是一项开支极大的任务,想要花费的远远不止这些检查费用。
更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还会将这一过程推演得更为逼真,从上到下真实经历孕期。
图源:小红书@食堂阿姨,已获授权
比如按照无痛分娩和精致妈妈的要求,剖腹产的费用,请月嫂的费用,这些也要算到“省钱账单”中来。
再穷不能穷孩子,尿布奶粉小衣服,娃娃车小玩具磨牙棒,甚至长命锁银镯子……都可以放进来。
总之承受范围内,孩子嘛,就是得富养!
“周期长、花销多、花销大,这也正是我选择意外怀孕攒钱法的原因。
据已经实行过的网友分享,长此以往,这种攒钱方法,还真能省下不少钱——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从大几百到几千,凭靠虚拟的想象,已然得出了丰硕的成果。
图源:小红书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有如此坚强的毅力,也有部分网友,体验几天觉得实在省不下这么多钱。
“‘怀孕’一周,果然还是不适合养孩子。”省钱计划宣告结束。
图源:小红书@Blueberria,已获授权
不过没关系,攒钱计划就此戛然而止,不甘心的网友们自有应对方法。
情景模拟、现实NPC,当省钱变成了一场游戏式的沉浸体验,以此类推,还能衍生出更多省钱模板。
在小红书上,目前以“假装……存钱”为名称的账户,就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图源:小红书
假装旅游第一天、攒钱养老之阔太养成计划、模拟500块租房攒钱计划;
假装养男模攒钱计划、假装宫斗攒钱、假装有房贷、车贷攒钱、模拟装修攒钱……
各位省钱博主们大招频出
“你有多大脚,我就有多大鞋”,将攒钱业务拓展至不同领域。
在各种攒钱攻略中,年轻人个个化身戏精。
那么问题来了——“戏精式”攒钱,为何如此让人上头?
戏精式攒钱,
“爽”在哪里?
事实上,更多时候,戏精式攒钱法的精髓往往类似沉浸式密室游戏,参与游戏的人便自动化身其中NPC。
“在执行系统任务、获得游戏乐趣的同时攒钱,岂不妙哉。”
图源:《鱿鱼游戏》
如末日废土风攒钱,假装世界末日临近:倒计时online已上线,请玩家做好准备。
各位玩家需要提前筹谋足够的钱财,抵抗末日的来临。
“抵御天灾人祸,向死而生;进行家园重建,种田生活。”
请随意代入/图源:《混凝土乌托邦》
想象一下,你睁开双眼,眼前一片混沌,远方则是尖锐的尖啸之声。
身份和回忆逐渐模糊,像是某个黑洞中被抛出的灵魂。
周围传来了机器的声音:“进入游戏,需要收取入园费50元。”
第一笔50元就这么存入账户。
图源:小红书@假装存钱(末日版),已获授权
又或者“假装自己是庄园主式攒钱”——
在20岁时收到一封来自外祖父的信件,继承一栋巨大的庄园,并对其改造。
而今天需要做的是,修建温泉。
哦,当然,首先需要一些前请提要,方便你快速进入故事的语境。
图源:小红书@假装庄园主存钱(后宫版),下同,已获授权
为了让你能顺利进行游戏,修温泉的契机自然也不在话下。
从情感,到身份,再到各式角色的加入,一切只为你的攒钱计划服务。
随着游戏节奏的升温,攒钱,不再是一件需要控制和“有钱不花实在痛苦”的事。
这哪是存钱,这妥妥的爽剧小说大女主。
相比起一般的省钱与攒钱,这种方法既有趣,也让人爽感倍生。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攒到一半就没有了动力,又或者被其他诱惑打乱了计划;
甚至不少人说,一旦自己计划攒钱,立刻就会有一笔大额意外消费产生,简直“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图源:抖音评论区
戏精式攒钱,其实是将注意力,从钱本身转移到不同的故事和情景中。
哲学家斯蒂格勒曾在《技术与时间3》的开篇点明,对各种不同形式、类型的故事的喜好,是人类的天性。
而戏精式攒钱,其实就是用另一套故事,激发新的故事欲,以取代现实消费中的故事欲,同时一举两得:一边体验,一边收益。
根据个人经历的不同还可以量身定制——
“假装小时候的自己存钱。”
“假装35岁退休,从现在开始存钱。”
“重生之我成为女团爱豆存钱。”
当然,虚拟的故事毕竟缺乏真实感,它有时也不能完全让人沉浸到一种“虚拟花钱”的情景中。
就像假装怀孕攒钱里,仍然有网友无法坚持攒钱,最后“我这仨瓜俩枣养育不了一点”。
不过,抛开戏精式攒钱的成功率与否,年轻人的确越来越注重攒钱了。
越来越多关于攒钱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 微博
攒钱到戏精上身,省钱到丧心病狂。
这届年轻人,为何越来越对攒钱这件事,情有独钟?
如此攒钱,图什么?
这届年轻人愈发关注攒钱话题,体现在方方面面——
旅游可以省,吃的可以省,玩的可以省,想把钱从兜里掏出来,年轻一代正在变谨慎。
在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全民出游热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热归热,但整体的旅游趋势,却呈现一种“降级”“平替”的趋势。
国内游火热,境外游遇冷,国内的“小马尔代夫”“小镰仓”“东方小巴黎”成了心头好;
三四线城市焕发生机,淄博、延边、承德等主打物美价廉的城市,成为旅游中的“黑马”。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这背后的原因,似乎并非很多人简单粗暴总结的“兜里没钱”这么简单。
在消费心理上,尽管哲学家鲍德里亚将当代社会称为“消费社会”,但近几年国内的消费心理,整体趋于理性。
高喊“吃土”的年代已然过去,各种“炒鞋”“炒盲盒”热度逐渐散去,对于一般的日用品,人们也逐渐青睐物美价廉的品牌和商品。
图源:微博
承接鲍德里亚的判断,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也指出,随着社会逐渐发展,人们消费观念会逐步恢复理性。
不再推崇奢侈,开始追求性价比;不再追求即时快乐的“效率性消费”,而是考虑到整体生活水平的“发展性消费”。
年轻人的消费,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改变。
小红书“攒钱”话题已有超过8亿次浏览
在豆瓣上,拥有超过62万名成员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年轻人群体正在讨论种种奇怪的省钱和攒钱方式:
如何准时在饭点想吃饭,如何饭后不想再吃东西,喝牛奶怎么最省,最近一年没买过卫生纸,挑战一周花100元……
分享奇奇怪怪,但异常有效的省钱妙招,年轻人正在追求更为“经济适用”的花钱方式,也对这一过程乐在其中。
年轻人的攒钱与省钱行为,其实也是对未来总带着些“不安全感”的年轻人的应对方案。
花钱的地方总比预料的多,有时候节省下来的一笔有一笔十块钱,可能就是可以让自己更有选择余地的堡垒。
图源:《浪漫的体质》
有人在社交网络上询问攒钱的意义:一个月就算攒2000,一年也才2万多块。
“甚至不如一些人一个月的收入,能有多大作用呢?”
事实上,存款区间和这一数值相近的年轻人占大多数/图源:红星资本局
评论区的一条高赞回复,则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它够你生一次不大不小的病,且不用拖着病体去伸手和人借钱;
它够你在职场上实在撑不下去了的时候,可以辞职,以及给自己四个月的喘息时间;
它也是你的底气和安全感,虽然不多,但是你知道,你靠着自己一时半会儿也死不了。
这不重要吗?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在对消费主义祛魅后,“手里有钱,心中不慌”无疑最为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心态。
“手里有个热乎乎的馍比什么都重要”,网上流传的那张表情包言简意赅。
无论什么时候,给自己留一点余地的安心感骗不了人,这或许就是这届年轻人迷上攒钱的根本原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