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Bing  |  现象
胖友们,由于一些你懂的原因
咱们还是留个后路吧!
请加我公众小号:
(长按扫码)
对不住了大家,之前因为写了点韩娱女爱豆闯荡法国的瓜,放了两张爱豆跳舞图片,结果又双叒叕被关监狱了!
这次一下给关了两周,心情如下:
唉,咱以后一定认真注意,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再不敢随便造次了。
今天来聊一个教育话题哈。
话说前阵子王诗龄的爹王岳伦接受采访,说了自己对娃的教育方针,以及当初为啥送王诗龄去上国际学校,结果这事儿竟然上了热搜。
情况是这样的,王岳伦说,王诗龄小时候一开始上的是蒙氏园,好是好,但是离家远了点。
刚巧,那年他家门口开了一公立园,硬件和环境都是顶级,于是和李湘一商量,俩人就把娃转到了公立园。
但在那年的六一儿童节,园里发生了一件事儿,又让他改变了想法:
原来是六一表演时,娃子们都在大太阳下卖力唱歌跳舞,还没轮到表演的娃子也在烈日下一起晒着。
但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却心安理得地躲在阴凉下面说说笑笑,优哉游哉看表演。。。
这一幕让王岳伦意识到,公立幼儿园的硬件是升级了,但教育的理念是老一套,还是他们小时候接触的那些玩意......
于是,他再次做出了给娃换园的决定。
也是这件事,让王岳伦和李湘坚定了走国际育儿路线,之后王诗龄一路都是国际学校念过来的。
现在王诗龄已经考上了英国博奈顿女校,未来的计划是上牛津,学艺术。
不出所料,这瓜下面是各种刷屏。
一堆成年人跟吃了五毒散似的要死要活,羡慕妒忌恨+自卑,还空降一个热搜:下辈子我要当王诗龄。
更有趣的是,立刻就有一堆营销号别有用心的抛出《你看人家XX的娃都已经XXX,千万不要让你家娃XXXX》,造成更大面积的养育焦虑。
还有一大群人,说锅内北上广的鸡妈们有补习班的预算,不如好好存钱送娃去国际学校。
我想,出现这么多纷杂的声音,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对国际学校并不真正了解。
觉得国际学校就是贼贵,教学贼牛逼,所以娃一进去就成了天才。
潜台词是:那我们的娃只有吃土的份儿了。
其实这纯属误会。
今天就来浅聊一下这个话题。
国际学校作为各类学校中价格最昂贵的一种,和以公立为代表的大众教育区别在哪儿?
首先肯定设施豪华,场馆大气:
活动丰富,多姿多彩:
重视体育,娃子活泼:
重视风度谈吐,如某著名国际学校校长曾说:我们的孩子走出去都是看得出来的!
但是核心区别在哪里?
核心区别其实并不在这些花里胡哨的表象,而是在培养目标上。
其实,中式的传统教育,基本上可以称为是脑力的挑战,体力的挑战,以及意志的挑战。
而这十几年的苦读和考试,核心并不是为了灌输知识。
而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能吃苦,能服从”。
比如我们这批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和我们当初经历的磨练都是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从小经受的煎熬磨练,才让我们为了特别能吃苦的人。
从刚毕业一无所有蜗居在地下室,或者在海外边上学边打几份零工,PK到十年后一步步成为社会中坚。
但是,国内高净值群体,例如:马云,虞峰,王中军,李宁,王菲,毛阿敏,田亮,丁健,潘石屹……等社会精英,虽然也都是国内严酷传统教育的受益者——创一代,却为啥全部为孩子选择了国际学校呢?
因为,他们的娃已经不需要“能吃苦、服从、能忍”这些特质了。
高净值人群大多已经给孩子一生的衣食无忧做好了铺(例如做了海外家族信托,购买了海外保单之类),他们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自力更生了。
所以当然,也不用服从和忍耐爸妈之外的谁。
那么中国土豪们对娃的教育目标是的是啥呢?其实也不尽相同。
有的是享受自己积累的财富,享受人生,发现世界精彩——这类家长对孩子没有“当学霸、考名校”那样的期望。
所以他们择校的考量主要是两点:尽量丰富的兴趣、体育、旅游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爱好(生活乐趣),发展社会化能力(人脉)。
之前我一朋友的娃在北京哈罗国际读了小学初中,我也问过他有啥收获。
他说的也大同小异:
“非常好!!课业很轻松,孩子有很多时间玩,搞体育,交朋友。女儿15岁,去世界各地都有人接待了。
我40多岁上了国内最贵的EMBA花了都200多万,也不过全国各地有了一些不错的朋友罢了。层次还比不上我通过女儿学校的家长们。”
还有的,是保(鸡)守(血)的家长。
他们依然认为青出于蓝,考取名校、事业有成是很重要的。
所以针对这类家长,国际学校中也有实力杠杠的牛校。
作为同僚我参观过的一所牛校,A-Level(英国高考)成绩历年保持在35-40%的全A率,实力媲美人大附中了!
这种学校其实也是很鸡很鸡的。
除了上面两种,也有家长采用不同策略的。
比如我一个远房亲戚,有一子一女,女儿不用接班,在国际学校读完小学后辗转瑞士,法国,米国各国贵族学校读了个遍。
毕业后嫁了个门当户对的同学后,就打开享受人生模式了。。。
(但儿子要接班,几个私教围着团团转,苦哈哈的,命运相差太远。)
貌似李湘对王诗龄的规划也是这样:
“希望王诗龄的朋友一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她会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最后选择一个她喜欢的地方生活。
总的来说,这些孩子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
因此他们需要的教育,知识的类型,技能的种类,应该形成的思味观和价值观,和普通家庭、甚至中产家庭的,需要自力更生的孩子,都很不一样。
说完了锅内在说锅外。
很多锅内家长以为外国娃子比中国娃子幸福得多,不用拼学区房拼关系,不用摇号入学面试,不用头破血流地抢好学校名额。
错了!
如果把拼娃放到世界范畴,我锅排第一的海淀拼娃鸡血程度恐怕只能屈居第四。
前面还有硅谷、纽约、伦敦呢!
优质资源的稀缺这个问题世界大同。
之前和一华人读者聊天,她想让娃读的纽约圣三一(出过杰克·索罗斯、洛克菲勒家族、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宋庆龄的顶级名校),录取率才不到百分之三。
其他的顶级美高也都大同小异。
包括各国各地顶尖私立的录取率也都是奇低,所谓“有钱都进不了”。。。
严格的入学考试,挑肥拣瘦的家长面试,实在稀松平常。
这些在“精英模式”下一路到大的娃,和优质公立的娃在学业不一定区别巨大,但是兴趣的广泛,外形举止,谈吐风度都高下立见。
Ralpf Lauren,Lacoste和 Tommy 都是极力想呈现这个帅富美群体风貌的品牌,买单的都是一些wanna-be
最大的区别在课外兴趣活动上。
之前参观过米国某贵族高中,学生人数才一千出头,就有3个室内体育馆,剧院,游泳馆,网球场,橄榄球场,棒球场。。。
这样的学校里,你常常能看见很多颜值又高身材又好的高中生,他们常年健身,线条优美,肌肉紧致;温和礼貌,教养良好。
到了这个段位,这些娃中的优质学霸,就迈入了世界级精英的准入与门栏了,下一步就是申请以藤校为首的名校。
而英美的名高校是标准精英教育。
像哈佛和耶鲁等在考核申请时会参考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过往经历。从小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优势,这时就凸显出来了。
本土帅富美无一例外都有两特征:一是教养良好、彬彬有礼。
二是不会像土豪一样追求奢侈品等外在的浮华,反而花费很多精力在学业,力争当学霸,都是很拼的。
凡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家族,对家族世世代代都出精英的执念很强(不然怎么守住这么多代?),都要求子女名校毕业。
肯尼迪家的高富帅总统是哈佛的无悬念。
另两个知名家族总统——著名逗比精小布什拥有耶鲁历史学士和哈佛MBA,段子手戏精川宝宝也毕业于宾大——人设冲突好大!
很多家族有专门的家族教育基金,保证优良的教育传统能代代相传。
就算当不了学霸,也最起码要混个毕业——而这类学校混毕业并不容易。
这种精英学霸和那些背负着自己安身立命、出人投地,甚至改变全家全村命运的普通家庭学霸,学习动机和身上的负担,都很不一样。
因为这两人是技术派,因此外观和帅富美有一定差别
比尔蜀黍20岁从世界第一牛系——哈佛计算机系CS50——退学,多年后,同系晚辈小扎也效仿了他,辍学开公司,干票大的。
这些牛人在名校得到的一是独立的思想和决策能力;
二是圈子,掌握世界最顶层资源的那一小批人,来来回回都是校友。
进入名校,意味着进入了精英阶层的起点。
这些学校录取的是全球一群最有天赋或财富的群体,站在世界的顶峰,想的是改变世界的大事。
也就不难理解为啥那些颠覆世界的公司和新科技,都是从这些学校冒出来的了。
讲完传统老式贵族,再说说科技时代下的弄潮儿,科技新贵。
硅谷作为全世界财富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拼娃最厉害的地方之一。
硅谷新贵都以技术发家,所以对娃的教育,呈现出有趣的两面倒。
乔帮主生前有三个娃,记者曾经问他:“你家娃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乔帮主答:“咱家不能用电子智能产品哒。”
打个比方,就像新闻里看到很多娃偷偷拿爸妈的一生积蓄充值王者农药,马化腾却不让自家娃玩,太讽(奸)刺(诈)了。
其实乔帮主绝对不是唯一一个,很多硅谷精英都不让自己的娃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甚至很多人把娃送到崇尚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华德福类学校。
在华德福,别说电脑,连塑料都找不到。
当然有返璞归真派就有激进(乘胜追击)派。
还记得我们写过的《加州的硅谷精英们都把娃塞进怎样的幼儿园》里面8过,谷歌前高管辞职创办Altschook,就是为了让硅谷精英的娃可以省去传统教育中那些不实用的玩意,让娃不识字就开始搞工程、学编程、鼓捣机器人。
这种是直奔着“科技创业”为目标培养人才。
然而8到这里,有没有发现这是一个怪圈?
当锅内家长削尖了脑袋模仿土豪们的国际教育,土豪们则恨不得娃一从国际学校毕业就去欧美接受正宗的精英教育
而所谓“正宗”的精英学校,出的最大的大牛——硅谷精英,又把娃送到了最原始的学校,田园牧歌。。。
锅内家长一直以为欧美就没有抢破头的择校,但其实人家拼起娃来,海淀只能算小学鸡。
锅内家长以为贵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但其实里面五花八门,水比菜场学校还水,鸡的比黄冈还鸡,返璞派的连ipad都不让摸,科技派的娃不会写字就会编程。。。
因为有钱人有钱,所以选择多啊!
Bing总结:
所以说啥呢,建议家长们还是不要随便听信网媒上那些垃圾爆文。
一会儿“看人家XX家小孩¥%…*%&*”,一会儿“看人家X国¥%…*%&*”。
一来很多教育模仿不来,二来谁模仿谁栽。
你让一需要自力更生的娃,靠家里砸锅卖铁进了一主打“享受生活”的国际学校?
那后果简直不能想象。。。

所以真应该去认真思考一下,哪种教育,什么目标,才是最适合自家条件,自家娃特质的那一种?
只有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教育规划上才能更清晰咯。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宁财女,ID:wealthmentality。桃红梨白,ID:geyiran666,杨猛大家 ID:ipress

今日团品
1onmygame运动装

高端运动品牌,颜值+设计感在线;专研科技面料,清爽速干、防晒透气;大牌设计感,酷飒高级、亮眼吸睛!详情请看这里

|这是DrBing公众号|
【知性逗比,欢迎关注】
【合作微信】广告:yhl_berry ,开团bernibo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