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狂揽大学潮正在兴起。
1
到底都有谁?
河南算一个。
喏,正说着呢,又一个官宣的学校落地了。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官微的消息:
10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校长龙腾带队赴河南省调研,并签署共建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
然而这并不是第一个,再往之前:
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正式揭牌。
早在2021年7月份,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获批设立。8月,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宣布成立。
为了能够引进更多高水平的大学来河南办学,领导亲自抓,又跟武汉大学,香港大学等知名大学的校长进行会谈。
也许你会说,就建一些研究院,对河南学子影响比较小。
是的,说的很对,但也不全对,毕竟从长远来说,是好处的。
就拿现在的哈工大研究院来说,给这个城市也带来不少的成绩:
再来看招生方面,依托哈工大本部,对河南开展本科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也是培养人才的机会。
培养人才,取得科研成果等等,随着科创水平的提高,慢慢会带动经济质量的发展。
其实除了建研究院之外,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截止到6月:
2023年新增设郑州美术学院、商丘幼儿师专等12所新高校,河南高校数量达到168所,超越山东、广东,和江苏并列第一。
未来更是要通过新建、独立、更名、升格等方式,来积累高校的数量,为更多的孩子争取机会。
虽然深究起来,在这168所学校中,高职高专院校占比比较多,但是不管怎样,做总比不做要强。
不过要提醒大家一点,学校虽然多,但是有些学校千万不能碰,否则影响一生,哪些不能碰,可以文末扫码添加微信,在资料包里领取,不再赘述。

全国学校数量有多少,详细可以看这张图:
缺大学,缺好大学是河南一直要面对的,为了提升质量,河南也是在努力行动:
比如在十四五期间河南财政厅将投资75亿,打造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
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
新建大学除了河南着急外,广东也是迫在眉睫。
我们看到了7月和8月份的广东:
7月:广州交通大学,有望在年底开工建设,深圳海洋大学一期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也获批……
8月香港城市大学一期正式竣工。另外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各地市差不多都有15所新大学在进行中。
这里最典型也是动静最大的是深圳,名校的研究生院,在深圳是一波接着一波。
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大学等都在筹建中,有数据显示,深圳几乎平均每年新增一所高校。
从1983年的1所,变成了2022年的15所,
预计到2025年,深圳高校数量将达到20所左右。

而2023年,这些学校将会有大的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疯狂的建大学?
就拿深圳来说,经济,科技,产业等实力都是非常强劲的,但是教育却是一个短板。
说是补短板也没有问题,但是你从更深层次来说,背后是人的竞争特别是人才。
毕竟2022年,深圳人口减少了1.98万人,并且从2019年以后,常住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那么到底这些大学生能够带来什么?
不说那么多,就说一点儿:素质水平高,劳动力结构年轻。
在未来,哪些城市更能抓住年轻人,哪些城市才会有未来。
根据七普数据显示,长三角41城市中,有12城大学生比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15.47%。
比较典型的就是南京,上海,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常州等。
就拿人口流入比较多的杭州来说,在长三角的城市中,劳动力比重达到了7成以上,人口红利还是存在的。
杭州的教育素质水平比较高,收入也是相对可观,人口红利的效应会更强。
就拿劳动力人口比重比较多的东莞来说,虽然占比8成以上,但是大学生占比仅有13%。

还没有杭州的一半多,另外这里,初中生占比最高,达到了42%。
而这类人群的收入普遍不高,对城市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房价比较弱。
相对比杭州来说,两者市场行情相差比较远。
除了杭州以外,苏州与武汉这一段时间的人才之争也是异常的热闹,频频刷屏朋友圈。
另外再来看2022年的独角兽企业城市分布:
北京(76家)、上海(63家)、深圳(36家)、杭州(24家)、广州(23家)、苏州(16家)、南京(14家)七座城市独角兽数量超10家。
这是一个系列的存在,也是城市相辅相成的发展必经之路。
人才来了,留下来也关键,财力雄厚的基础上,配套跟得上才可以,最典型的就是教育。
3
就像现在一样,各地都在建设大学的时候,有些城市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1. 停建大学。
广东湛江市,谋划推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省内知名医药类高等院校援建湛江中医药类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
对此,湛江市教育局的意见采纳情况是:不采纳。
除此之外,多省份都表示大学要合理布局,像山西,基本完成高等学校布局的设区市,原则上不支持申报设置新的高等学校。
2、学校开始了迁徙之路。
安徽财经大学从蚌埠迁回合肥。
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在郑州也有校区,揭开了两地办学的局面。
晋中市的山西农业大学注册地变更为太原市,山西师范大学也从临汾迁至太原新校区。
还有山东的一些学校整合组建后,将主校区迁往到济南。……
从此可见一些学校正在由地方升级到省会,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城市的大学成为了“消失的她”。
虽然迁到省会对学校好处比较大,但是对迁出的城市来说,有的可是非常大的打击。
并不是每个城市在新建大学这条路上都能一帆风顺。有些城市在时代红利上注定是要错过。
说白了,就是三个字最为重要:留下来。
不管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都是值得这些城市去思考的。
而这些城市中,受伤最大的就是三四线城市了。
其实不仅是三四线,我们来看有些二线城市也不例外,就拿毕业生的粘度来说:
这张图非常清楚了,高中低城市的分布,对这个城市的影响也比较大的。
就比如苏州直接承包高铁去武汉抢大学生,然而,这并不是第一次,武汉的大学生是屡屡被抢。
因为武汉的大学生真的太多了,去年排名全国第一,一共168.29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在去年达到了19.76万人,仅仅低于北京,上海。
人数多,质量还比较高,毕竟7所双一流大学不是说说而已。
在这些宝贵的财富下,武汉很难留下,不说其他的,就说武汉的产业不匹配这一点,你就很容易理解。
产业结构依赖重工业,经济支撑是制造业为主,相对比杭州的互联网,上海的金融等等来说,显然吸引力是不足的。
虽然说武汉在努力的改变,但是我们来看光谷,过去十年的企业从业数量从36万增加到60多万,成绩已经不错,但是对于庞大的存量来说,还是有限。
在面对全国城市的情况下,武汉也不例外,更别说开封了。
河南大学在开封,我在网上找到2022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地市分布的情况:
开封市占比是21.15%,占比大头的是37.52%,而省外,广东占比比较高,其次是浙江省。
最后只想说,在高能级城市神仙打架的时刻,难免会有误伤,但是这种伤害,可能早就注定了。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最新城市力作

大国大城,40座城市前景分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