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iang拥有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求学经历。出国前曾任职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要负责社科类的出版方向,出版了几套有社会影响力的书籍,例如“改革开放 30 年丛书”,合作有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出版社工作的期间,Lixiang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世界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日常读英文原版书籍已无法满足他,他开始萌生出做一些新的尝试。“我工作之后就开始读英文书,越读越喜欢。我觉得能够从这种语言本身的美里头去获得愉悦。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我能够尝试用非母语去写作,好像也是挺有意思,比较有挑战性。”于是Lixiang就申了哥大的非虚构创意写作硕士。
“我在美国待了有三年,在哥大的读书的话是两年。”在哥伦比亚读书的时候,核心课程是Workshop,大家就会在美国的成名作家的带领下就是互相去评论对方的作品。其他主要就是阅读,自己可以选取喜欢的方向,老师会布置很多作品,然后上课大家一起讨论。美国的读书经历给予他更多的思考,例如对于自我的表达,对于生命力的感知,对于写作的意义的挖掘,留学经历给予Lixiang人生广阔的体验,跨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塑造了其精神世界。
回国后,Lixiang不满足于埋头于出版社的案头工作,萌发出帮助更多人的念头,机缘巧合下认识了ZOOMiN,理解并欣赏ZOOMiN的一些教育理念——“看见世界,发现自己。看见自己,发现世界。”他选择了来到ZOOMiN,他想帮助更多的学生取得自己想要的申请结果,协助他们在人生之旅上收获自己的果实。
Li Xiang|ZOOMiN资深辅导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法学学士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史硕士
哥伦比亚大学非虚构创意写作硕士

他是Zi「谦逊儒雅的文化人」,也是「臂力过人的身体素质担当」。擅长人文社科类学术辅导;在文书写作方面极具洞察力;善于通过交谈挖掘学生闪光点,为信息时代的独立思考者和人文学术派提供宝贵的成长助力。
Q:“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什么取这句slogan?
A: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们做教育方面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就是你首先得尊重他,然后你才能够说去引导他。
在教育上,我们还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相信每一个学生,虽然他很年轻,但是其实他会有自己的这种个性,我相信他有自己的那种理性思考的能力,然后有自己的这种判断力,有自己做选择的这个能力
就好像因为他可能跟我有这种年龄上的差距,或者说有这种暂时性的学识上的差距,然后就会觉得我说什么,他就去做什么。我觉得这个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的话是挺不适当的。其实不光是和学生交往,和每个人交往都是这个样子,别人感到从你这里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信任关系,你才能够在一起去做一些事情。这句话也不是我自己这个独创的,我其实也是受一位学者的影响,在我们的华人里头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
Q: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什么事情影响你比较大吗?
A:基本上都是各种各样的一些事情塑造了目前的这个我。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事情可能就是读书和锻炼身体。
我从 6 岁开始就可以读成年人的书,从 7 岁开始读长篇小说。我是从我父亲的书架上拿到的书,他在部队搞过一段时间那个文学创作,写散文。我父亲跟我对待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父亲的书就是拿来用的,然后用完就可以扔。我对书会有更多的一种感情在里头。比较好的书的话,我会想把它给收藏起来,然后放在这个书架里头。所以我觉得可能,从孩子的教育方面来讲的话,就家里有这个藏书还是挺重要的,我现在也会去培养我的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Q:到美国后你有发生什么变化吗?相比先前在北京和广东。
A:一个好的方面,就是觉得自己还是挺勇敢的去到美国,然后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之前的工作中其实是感到有一点疲惫,这种疲惫状态也持续了挺长时间的,但是去到美国读书之后,我觉得还是走出来了。
Q:你觉得就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两段留学经历来说,有什么差异吗?
A:加上中国的话,那可能涉及到西方社会自己的变化,还有中国和西方关系的一个变化。
我去英国留学的时候,还是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那会儿中西关系还算稳定。我就觉得好像英国社会总的来说没有什么特别让你糟心的东西。然后去到美国的时候,虽然他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他显示出衰退的这个迹象。会有一些比较糟心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矛盾近些年变得更加尖锐,然后会有一些政治正确的东西。再有就是美国的枪击案发生特别频繁,我在美国几乎每个星期看新闻都会有这种枪击案,然后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的枪击案没报道,这个可能你不知道。当时很多中国人去美国,无论是去留学或者说是移民到那个地方,都会觉得以美国代表西方世界,它是一个很让你向往的地方。但是实际上现在能感觉西方世界自己的问题也比以前多了。
Q:你觉得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有什么区别吗?
A:可能就美国人来说的话,他更喜欢比较直接,比较平实,比较有力。
他们可能不是特别喜欢那种语言特别华丽的。他们目前的这个文字方面的欣赏趣味主要是这个样子,当然也不是完全是。如果你看一下,这个 18 世纪或者 19 世纪的英文作品,那个时候的那个语言是比较发力的,句子结构也会比较复杂。但是到了 20 世纪之后的话,他们就会更欣赏平易、直接的文字。我学的非虚构里,同学最爱写的一种东西就是 personal essay就是写自己的东西,就跟我们写那个文书,其实有点像就比较喜欢用第一人称 I 去写,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各种感受,剖析自己。就是他们的自我意识会特别的强,可能会比我们一般的中国人更强一些,而且他们特别勇于表达自我,剖析自我,不怕把自己的一些甚至可能会有点隐私的东西给暴露出来。
Q:你提到现在很多中国大学也在开写作课,有很多作家也去里头教书,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A:很多人会有比较强的表达欲,他可能会希望通过写东西来表达自己。
写作系,包括有很多这个讲写作的书,他在宣扬一种观念,就是人人都可以写。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广告性质的东西,他为了能招到学生,那肯定是说你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潜力,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潜能,确实也是,很多人有这种表达的欲望。他可能会成为作家的这个梦想,然后可能会想去读一个写作的学位,也可以算是一种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这个在美国可能会更普遍一些。
Q:你是如何看待“表达自我”的?
A:我觉得这还是挺好的一个东西,这是一种生命能量的体现。
我们想表达的时候其实都是想改变一些东西。那如果你不愿意去表达,那可能表明你缺乏去改变一些东西的勇气,无论是改变这个社会,或者说是改变自己个人的生活状态,那这样子的话,实际你就是处于一种安于现状的,或者说是任由自己去随波逐流,等于是让你自己的这种生命能量沉寂下去,你可能就这么一直沉默到死。
Q:你在辅导学生的时候,你会跟他们去做一些经历分享和交流吗?
A:我和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涉及到一些方面,我会和他们说自己的这个感受,因为我觉得这也算是他们世界认知的一部分。
通常来说,在他们这个年纪,包括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整个世界是在向你展开,很多美好的东西开始向你展现,你的未来会是比较光明的。
尤其像我们很多学生,因为他们从小也都是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长大。所以他可能会有一些比较乐观的想法。那我可能希望他们会有更强烈的一些现实感。以后你们面临这个世界可能不一定像你们现在想象的这种美好。你去到美国,你也会看到很多东西,也许会令你比较失望。然后因为中西关系不好,也许你作为中国人,你在那里也可能会遇到一些会让你感到很不舒服的事情。
Q:当你真的进入这个行业后,你有碰到一些什么困扰、冲突或者之类?有理想中的自己吗?
A:我觉得还是这个工作可能最难的一个地方,就是你怎么样的去深刻去了解到一个学生,了解他说他特点是什么。
更理想的状态就是可能对学生会更敏感一些,对他的一些性格或者说是他自己心里的一些卡点。就对人的话能够有更高的敏锐度,更好的这种洞察力。就基本上我可能我跟他聊一次,我大概能够判断出他的一些比较本质的东西,更有的放矢的去给学生提供这个关注。
Q:你现在有找到自己在社会中那种价值感吗?
A:会有的。如果你帮助学生取得一些比较好的录取结果,我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或者说你的这个辅导过程里,学生他的确有成长,比如他会有一些提升,明白一些之前没有明白的东西。一些比较微小的积极的影响,放到他一生比较长远来看,甚至都有可能会对他有一个比较大的帮助,就你现在可能看不到,但实际上可能以后会有很大的一个帮助,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就作为就老师这个职业来说的话,那肯定是最高兴的一件事情。
Q:一个优秀的留学辅导老师是什么样的状态?
A:一个优秀的留学辅导老师,首先当然业务上他要比较熟。
比如这个学生需要什么资源,他能够马上匹配上,或者说是他对学校比较了解。学生或者家长去咨询他一些问题,他能够比较顺畅的去应答。然后就是他能够始终处于一种对学生或者对人充满好奇心的一种状态。
为什么会有探索欲?你对人会有无穷无尽的这个探索欲。每当你发现了学生的一个新的闪光点,或者说是对他的这个性格或他所面临的问题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高兴,特别的兴奋,我觉得这对于ZOOMiN老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这个状态。
Q:如果现在推荐几本比较认可的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你会推荐哪几本?
A:这个范围太大了。我可能会根据学生的这个他自己的需求和特点。
因为可推荐的书实在是这个太多了。就文史哲这方面的东西,我觉得,至少在学生阶段大家还是尽可能广泛的去接触一下。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他可以去读文学。文学的话它都是故事性的东西,都是人物形象,小孩子也比较读得进去。我觉得真正好的书的话,它是不分年龄段的,就有些人可能觉得有些书就是成年人读的,小孩子读不懂。那我觉得真正好的书它是不分年龄段。
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只要他有这个理解能力,那他小学的时候他就可以去读。在他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广泛的阅读文学。然后等到了中学的时候,他可以去读一些历史方面。中国的经典史籍,如果只读一本,我推荐《史记》。然后有些世界史方面的我觉得也该去读,慢慢地读通历史后,你就可以去读一些哲学方面的。哲学史的话你可以去读一些,例如《苏菲的世界》就写的比较通俗一些,可以去读,然后慢慢的可以去读一些写的更学术一点的书籍。
扫码添加小助手:交流群|做咨询|开放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