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务院部署系列重大举措,其中扩投资是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加速开工建设,为扩大国内需求发挥了积极支撑作用。从区域的角度看,要结合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实现区域战略目标和提升重点区域的引领带动能力,围绕水利、能源、交通、生态、科技、信息、市政等重点领域,推进一批既有利于当前又有利于长远的投资项目,扎实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使投资政策与区域政策协同一致,从区域层面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强有力支撑。
投资助力实施区域
重大战略实施
充分发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助力区域重大战略按照战略目标要求稳步实施,形成重点投资支撑重要任务,重要任务支撑重大战略目标的发展格局,通过有效投资助力区域重大战略实施。
一是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紧紧围绕支撑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开展相关领域投资,围绕提升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承接能力,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完善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综合功能。按照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目标,重点支持城市间的轨道交通项目,为京津冀之间人员的便捷高效流动提供重要支撑。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及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围绕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及固体废弃物治理,推进一批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项目,同时,对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一体化发展、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项目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投资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投资项目,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探索人口密集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切实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大财税等支持力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汇集各方力量,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沿江省市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夯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投资力度,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筑牢长江生态屏障。加大对水污染防治的投资力度,重点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不断巩固环境污染治理成果。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重点投向长江经济带,认真落实五新三主战略部署要求,更好发挥长江航运能耗和成本低优势,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增强长江干线航运能力,提升支流航道等级,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同时,加快促进落后产能化解、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协同发展提高投资的精准性,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心目标和重大任务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聚焦增强大湾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典范,更好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聚焦优化功能布局,重点加大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聚焦支持香港、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内地与香港、澳门交通联系,加大对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区域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便捷区域内交通圈,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扩大网络容量,构筑大湾区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四是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开展长三角地区相关领域的投资,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支持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及省际毗邻区域、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夯实稳定我国经济大盘的压舱石。按照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大对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资金支持力度,为畅通要素流动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加大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资金支持力度,打破行政壁垒,聚焦一体化制度创新,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对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五是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投资,要聚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围绕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四大战略定位加大投资支持力度。要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到压倒性位置,认真落实《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通过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投资支持力度,支持黄河干支流沿线地区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尽快实现黄河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现状,加大对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投资支持力度,适度扩大生态用水规模,助力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瞄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不断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大对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投资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提高有效投资精准性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差异比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投资空间十分广阔。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扩大投资同区域扬优势、补短板有效结合,不断提高投资在区域上的精准性、有效性,为持续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围绕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地区投资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精准有效投资助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聚焦建设美丽西部,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战略目标,精准挖掘生态保护修复投资空间,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加大对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支持力度,对青藏高原、北方防沙带等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等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给予投资倾斜。聚焦提升内陆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拓展开放发展投资。加大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庆、四川等重要开发开放枢纽,甘肃、陕西等重要节点的投资,支持相关地区完善对外开放通道平台,加快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投资支持西部地区打造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点加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建设的资金支持,不断提升其引领带动功能,对西部地区承接鼓励类产业转移,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枢纽经济,对新能源和资源深加工等产业给予投资支持,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此外,要充分考虑西部欠发达地区多、资金保障能力弱的实际,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相关项目的投资,集中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短板,激发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二是围绕五大安全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地区要紧紧围绕提升维护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功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维护国防安全和边疆稳定,加强沿边城镇体系建设投资,改善边境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人口和经济支撑力。聚焦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加大农业现代化投资。支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农产品主产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智慧化生产投资,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聚焦筑牢祖国北方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投资,继续支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松花江、嫩江、辽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等的生态保护建设投资,加大对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湿地保护恢复、草原生态保护恢复、防沙治沙、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投资支持力度。聚焦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加强能源供给绿色低碳转型投资,支持加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基地,完善电网和石油、天然气管网、储能设施建设,发展能源装备制造,能源加工利用等产业。聚焦高水平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投资,支持提升重大装备产品技术工艺水平,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打造大国重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农机装备、精密仪器与装备等重大装备产品投资项目。
三是围绕三基地一枢纽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中部地区要瞄准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扩大投资规模和提升投资精准性。瞄准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持续加大农业现代化投资,支持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高效旱作农业,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瞄准建设现代能源原材料基地,积极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投资。支持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投资倾斜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集约化产业链利用,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支持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项目建设。瞄准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强科技研发和先进制造业投资。稳定加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投资,增加对武汉的科技研发支持,鼓励其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投资,支持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南昌、吉安电子信息,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对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赣南、湘南、湘西等承接产业转移的投资支持。瞄准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重大交通通道建设投资。支持加快呼南、沿江、厦渝等高铁大动脉中部段建设,实施汉江、湘江、赣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支持加强河港、陆港、空港、公路港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提升交通物流枢纽功能。
四是围绕率先高质量发展提高投资的精准性,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率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实现高水平开放,提高投资精准性。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资,支持东部地区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各类创新基地,完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建设,支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对战略性、前沿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金保障,围绕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遴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加强高端、先进产业投资,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产业投资重点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撬动巨量资金进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深空深地等前沿领域和重大技术装备、高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率先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支持东部地区企业深度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收益水平。鼓励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力度,促进部分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要加大东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高水平公共服务设施、防洪减灾、送电输气、应急保障等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
五是围绕主要短板和关键弱项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特殊类型地区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区域。特殊类型投资要聚焦重点,分类施策,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有效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投资,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综合交通、能源管网、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及5G、特高压、高速铁路、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围绕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扩大有效投资,支持革命老区维护运营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提升边境地区人口和经济支撑力扩大有效投资,支持边境地区完善守边固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边境特色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边境口岸及平台园区建设,促进沿边外向型产业发展。围绕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扩大有效投资,支持生态退化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生态保育,引导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与生态产业发展,缓解人地矛盾,维护生态平衡。围绕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转型扩大有效投资,支持资源枯竭型地区解决社会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独立工矿区特色化改造,资源富集地区建设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基地。围绕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竞争力优势重构扩大有效投资,支持老工业城市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做精做强支柱产业,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推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城市更新。
(贾若祥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窦红涛就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现代化的城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2ZDA055)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10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