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月亮
文丨李月亮 静女夭夭
每晚八点四十 陪你看世事
·点击收听本文音频·
一位爸爸,发帖炫耀儿子省钱。
把网友气炸了。
01
李月亮 ☽
这位爸爸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儿子在学校食堂的消费记录。
他儿子在河北泊头一中,一顿饭才花5毛钱。
很多网友都不理解:
以现在的物价水平,5毛钱可能连一杯豆浆都买不到。
难道他们学校的物价格外低?
这位爸爸随后解释:
“一个烧饼5毛钱,我让他买半个,人家食堂不卖。现在就教给孩子学传统美德,省钱过日子。”
这意思是,孩子吃5毛钱一个的烧饼,他都嫌多,本来还打算让孩子买半个烧饼,奈何学校不卖。
而且,他儿子还不买食堂里的菜,“自己带咸菜。”
这个当爹的,一边说他不差钱,一边对儿子如此节省洋洋得意:
“儿子每顿饭花一块钱吧。
爹不差钱,每顿饭花一块五都行。”
要知道,他儿子已经上高中了。
高中男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应该不小。
让孩子一顿饭就吃一个烧饼,连菜都不买只吃咸菜。
孩子基本的营养健康都保证不了吧?
但是这位“不差钱”的爸爸振振有词:
“我二十年前读高三,也是五毛钱一顿饭的伙食费。         
我那时候一顿饭两毛钱一个馒头,让他花五毛可以了。”
我看到这句话,真是被气到了。
20多年前什么物价水平?
你拿那时候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孩子。
这脑子是不是有点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别人家孩子放学以后,都到食堂买自己爱吃的饭菜,开心地坐在一起吃。
而你家孩子每顿饭只吃一个烧饼,就着家里带的咸菜,他该有多难受多自卑多被同学看不起?
而且这种因为过分省钱而带来的“物质匮乏感”,会给他的心理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你要是真穷,那没办法,这个苦孩子不得不吃。

但如果明明“不差钱”,还为了省钱,或者觉得“一块钱就够了”,故意苛责孩子,让孩子饭都吃不饱。
那恕我说一句,真是个蠢爹。
02
李月亮 ☽
啥这么说呢,我解释一下。
在这个时代,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以“一顿饭只能花一块钱”的标准生活。
他一定会非常不满足。
这种不满足,会让他产生深深的匮乏感。
而匮乏感会死死控制住一个人。
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告知“我们家特别穷”“父母赚钱多么辛苦”“你必须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他的吃穿用度从来都是最低档的。
他买一个雪糕要被骂两天。
那么他一定对钱有深深的匮乏感,并且大概率一生都会被钱控制。
他可能为了一点钱,不惜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不惜抛弃自己的尊严。
比如下班晚了,舍不得花十块钱打车,咬牙走一个多小时回家。
他可能在美好的东西面前,永远自卑,永远觉得“我不配”。
比如明明已经月入两万,吃盒饭还是只选10块钱的,30块的看都不会看,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吃。
他可能明明不那么缺钱,但还是不惜代价去赚钱,赚多少都嫌不够。
比如很多贪官,家里藏一个亿根本不花,但还是忍不住把手伸得很长,不顾危险、突破底线去搞钱。
就是穷怕了。
总之,严重的匮乏感,是很大的心理问题。
可能会导致孩子一生的行为偏差,和幸福感缺乏。
而很多父母完全不懂,还一边故意给孩子制造匮乏感,一边还得意洋洋地觉得自己多厉害。
实在是又可怕又可气。
一个无知又顽固的人,拥有权力,真是一场灾难。
03
李月亮 ☽
我有个高中同学,她小时候,爸妈都是老师,家庭条件还是可以的。
但她爸妈超级节省。
经常让她穿亲戚剩下的旧衣服。
别人给的新衣服,经常是放起来不让穿。
第二年又小了穿不了。
她的鞋穿坏了,也要将就着穿到实在不能穿。
有一次她妈买了一只鸡腿,告诉她家里只买得起一只,然后看着她吃,她一边吃一边哭……
这种令人窒息的“节俭教育”,非常成功。
这位同学工作后进了外企,收入很高。
还是习惯性地扣扣搜搜,不舍得花钱。
同事们买件千八百的衣服,眼都不眨。
她的消费基本都在几十块钱。
有次买了件300块钱的裙子,都有强烈的负罪感,好像对不起所有人。

然后也舍不得穿,“珍藏”在衣柜里。

结果过几年想穿的时候,又发现已经有点过时,不怎么好看了。
最难受的是,她自己不敢花钱,也会看不惯老公和孩子花钱。
经常因为老公打车、点外卖跟他吵架。
人家明明是合理花费,她也接受不了。
让老公和女儿都觉得她有病。
她现在自己也意识到,这种金钱观让自己活得很不好。
但就是改不了。
那么我们回想一下。
如果父母当年培养她的“节俭美德”和“吃苦精神”,目的是为了她以后少吃苦。
那么他们显然没有达成目的。
当过分的节俭,导致一个人产生严重的匮乏感。
她这辈子,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那你说,做父母的又何必创造条件让孩子吃这份苦?
04
李月亮 ☽
我知道现在有特别多家长,都喜欢让孩子“吃点苦”。
他们觉得,现在的孩子过得太舒服了,没吃过苦,不知道人生艰难。
所以故意找各种事儿来让孩子受苦。
有带孩子捡垃圾的。
有不给孩子花钱的。
有专门把孩子送到深山老林,忍饥挨饿的。
这种做法对吗?
我觉得其实分两种情况。
比如你带孩子捡垃圾。
第一种情况——
如果你提前告诉孩子,这世上有很多人都在捡垃圾。
我们去体验一下他们的人生。
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也可能过这样的生活。
这没啥问题。
因为这件事应该会拓展孩子的认知,促使他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正向的影响。
第二种情况——
如果你说我们家穷,必须捡垃圾才能过日子。
今天你必须给我捡二十块钱的,否则就别回家吃饭。
这就非常不对。
因为这只会让孩子觉得“我很惨”“生活很糟糕”“我是为了钱而活”。
长久下去,他就可能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和匮乏感,一生都为之所困。
所以,父母在故意让孩子吃苦之前,一定要确保“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不是消极负面的”。
有一件事,为人父母的必须搞清楚:
孩子的确是需要吃一点苦的。

但他应该去吃有意义的苦。
而不是过分地受没必要的苦。
什么是有意义的苦呢?
就是他吃了这个苦,会获得内在的成长,会变得强大,会更知道如何过好这一生。
比如去爬很高的山,或者参加十公里徒步。
他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最后达成目标。
过程中可能就懂得了,人只要认准一个目标,不管多难都不放弃,最后就很可能成功。
这样他以后遇到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也会有一种坚韧的精神。
这个苦,就值得吃。
或者,你可以让孩子去捡垃圾,去看山村孩子的生活,一顿饭只吃一块钱。
但是一定要告诉他,这是体验一种人生。
而不是为了省钱。
你要让他思考“那些过着这样生活的人,是怎样的生命状态,如果我也过这样的日子,会怎样”。
而不是让他觉得他的人生就是苦的,他因为自己或者家境太差,必须受这样的苦。
05
李月亮 ☽
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想清楚这个道理。
他们只是盲目地崇尚老祖宗的说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其实这些话,只是在一个人不得不吃苦的时候,寻求的心理安慰。
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逻辑。
如果真的“最能吃苦的人,是最成功的人”。
那么世界首富应该是一头驴。
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更没道理。
梅花之所以香,是因为它本来就香。
跟苦寒完全没关系。
玫瑰没经历苦寒,该香也香。
人也一样。
曹雪芹不一定非得贫病交加,才写得出《红楼梦》。
霍金不一定非得重病在身,才能研究宇宙起源。

有些人确实吃了很多苦,取得了成功。
但还有太多的人经历了苦难以后,生活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还可能在苦难里导致心理扭曲。
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直接带来成功。
只有在我们明白它的作用,并用正确方式去体验,它才有正向的意义。
06
李月亮 ☽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
我们的父辈,吃不饱穿不暖,吃的多是物质上的苦。
而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早已经衣食无忧。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不苦了。
我们虽然坐在办公室上班,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但工作的压力,激烈的内卷,不苦吗。
我们的孩子虽然也是衣食不愁,应有尽有。
但巨大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少的休息时间,不苦吗。
现代人不是不苦,只是从“物质匮乏的苦”,变成了“精神疲累的苦”。
在这种情况下,再刻意创造物质的苦,让孩子长期一顿饭只吃一块钱,或者自己三年不买一件衣服,其实几乎已经没有正向的意义。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用正确的方式,锻炼自己和孩子的自控力、意志力、自我突破能力、抗压抗挫能力。
在这个时代,这些品质才会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好的人生。
最后还是说:
这个世界已经够苦了
没必要的苦,咱就别瞎折腾了。
点亮【赞】+【在看】,愿我们和孩子,都能吃最少的苦,拥有最美的幸福。

————全文完————
欢迎点开月亮最新视频~
👇👇👇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新书《活得清醒》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你的「赞」+「在看」,月亮都看得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