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回归,牵人心弦。10月13日,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回归故土,并首次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与公众见面。历经160余年辗转,7根汉白玉石柱漂洋过海,跨越万里,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继圆明园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备受瞩目的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家”故事的背后,是北大人家国情怀的深刻写意。2013年8月,北京大学校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应邀参观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发现展出的圆明园石柱,当即表达了希望帮助圆明园石柱回家的愿望。怀揣爱国之情以及对母校北京大学的深情厚谊,黄怒波校友决定推动石柱回到中国,存放于北京大学校园里进行展览。此后十年,这位北大人和母校一起与多方力量通力合作、久久为功,终于迎来了这场“最美的重逢”!
“我们的征途,是它们的归途”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
通力合作,铺就回归之路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流失海外文物总是牵动国人心弦。圆明园石柱回归祖国,经历了曲折又漫长的过程。
2013年8月

黄怒波校友在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发现展出的圆明园石柱,决定推动石柱回到中国,存放于北京大学校园里进行展览。经反复商议,科德博物馆内部就石柱回归一事达成一致同意意见。
2013年10月
科德博物馆前馆长爱兰德带领科德博物馆基金会成员应邀访问北京大学、中坤集团和圆明园。
2013年11月
北京大学相关专家及中坤集团代表访问科德博物馆,初步判断科德博物馆馆藏石柱疑似源自圆明园的石构件。
2013年12月

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签署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并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2018年4月

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
2019年10月

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北京大学和中坤集团,推动将该批石柱存放在圆明园或其他具有文物进境免税资格的博物馆。
2020年9月

为促成石柱尽快回到中国,北京大学委托中坤集团全权负责7根石柱的运输等相关工作。
2023年3月至6月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推动,海关总署密切配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北京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顺利入境。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7根石柱运抵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来源:国家文物局
 久久为功,共护中华根脉 
国之所倡,民之所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在此次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支援、建言献策,抓住海外收藏单位相向而行、释放善意的有利契机,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保护机构尽心履职、勇于担当。
10年来,北京大学持续不断地促成石柱回归圆明园,如今功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表示,这是海外文物回归祖国的又一盛事,北京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圆明园文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为圆明园的保护利用与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回归文物作为博物馆展品,向人们展示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不仅是中外交流的印记,是民族强大的体现,更是伟大新时代的生动印证。日后愿与各方共同努力,促成更多国宝回家。”黄怒波在发言中说。
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馆长培特·斯奈尔表示,石柱的回归于科德博物馆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作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中西文化的早期接触,印证了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交流。他希望石柱百年流亡的故事可以用于宣传教育,增进公众理解。科德博物馆愿继续与中方合作,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
流失之殇,感同身受。世界舞台上,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扩大文物追索返还“朋友圈”,加入相关国际公约。中国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文物、旅游合作协议,与25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间协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37批次、1800多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涉及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等13个国家和地区,为文物追索提供了“中国实践”。我们相信,未来,这个数字还会持续上升。
正如黄怒波校友在开幕致辞中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民族复兴、国强民富的时候,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是守护者,守护国家、守护民族、守护尊严、守护未来。”
黄怒波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源:辛庄课堂
向上滑动阅读黄怒波校友致辞全文
今天,站在这里,心中无比的兴奋、骄傲,感慨万千。
1860年的10月,我们脚下的这座至美花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烧毁。无数珍宝惨遭劫掠,流落他乡。
10年前的2013年12月12日,我在挪威卑尔根的科德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面对这7根石柱时,内心为之一颤。带它们回家!就成了我生命意义的所在,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使命。
今天,它们回来了。美丽高雅,沉重无语。从此,作为展品,它们将向人们展示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今后,作为圆明园遗址的一部分,它们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个民族高贵的方式,一定是自立、强大,傲立世界东方。
今天,站在这里,必须感谢我们伟大的新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创新、创业,彰显企业家精神。在民族复兴、国强民富的时候,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是守护者,守护国家、守护民族、守护尊严、守护未来。
今天,站在这里,只想抱紧这些回家的石柱。我想说,真好,你们终于回家了。从此,这个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人伤害你们。春夏秋冬,没有风雨能再扑打你们,你们再也不会漂泊异乡。日日夜夜,整个民族都在守护你们。今天,面对你们,我突然明白了我们创新创业的意义:也只能是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才能带你们回家。
抚平民族创伤,不一定都是高举刀剑,舍身搏命。但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更加努力,不断强壮。所以,今天,站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起誓:往前走,一直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今天,站在这里。必须要感谢许许多多帮助国宝回家的人。要感谢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感谢中国原驻挪威大使赵军先生。要感谢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北京市文物局、北京鲁迅博物馆、圆明园管理处等相关单位的努力和配合。特别要感谢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从跟我签约的爱兰德馆长,到尽心尽力帮助这7件国宝回到中国,并于近日将其捐赠给中坤集团,在今日来到现场的培特馆长。你们善解人意,代表了挪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我希望,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合作,尽快让还在你们馆藏中的其他圆明园国宝石柱回家,回到中国,回到这里。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中坤团队,他们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国宝回家打通了道路。
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就是我们今天站在这里的历史意义。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微、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新闻、辛庄课堂微信公众号

编辑:何欣
责编:陈韩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