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
气候危机的协同治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增加钱江源国家公园保护项目的收益流。在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方案设计中,收益流的设计始终是最大的问题,如何设计出有营利能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非常关键。我想起朋友李霞说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就地保护原则,很大程度上就是栖息地保护,也就是保护海洋、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而这些生态系统恰好就是地球最大的碳库,因此设计营利一定要把其固碳作用体现出来,毕竟,目前碳金融碳交易的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了。
李霞老师说得很对。2022年全球碳市场总交易规模达到8650亿欧元(约合6.3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很大的生态效益转化为市场收益的途径,可是,我们的很多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固碳效益却没有通过碳交易市场体现出来,而这本可以成为一笔很大的收益来源。
学生有疑惑:目前的各种碳汇标准,比如林业碳汇标准,都有额外性要求,必须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以上的无林地,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依托的生态资源基本都是原始森林、原始湿地等,不符合林业碳汇标准啊。我说,确实,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黄金标准等碳汇标准,都有无林地的规定,但VCS(国家核证碳减排标准)要求灵活一些,对于原始林,也给予了碳汇核算的方法学,基准线是政策对原始林的碳汇增进作用的核算。将某种保护原始林政策的碳汇,进行有该政策下原始林的碳汇量和无该政策下原始林的碳汇量比较,就可以核算出原始林在该保护政策下碳汇的增加效果,满足额外性要求。
我认为现在的碳汇核算方法,很多没有把原始林的保护纳入是个问题。新增林是人工林,往往是大规模的单一树种,生态系统比较单一,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还是有缺陷的,但原始林既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又在固碳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例如,钱江源国家公园大部分古树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还有很多上千年的古树,例如南方红豆杉。也就是说,这些树作为树的形态存在,已经固碳了上千年。而人工新增林为了较快获得碳汇收益,一般选取的树种成长比较快。成长比较快的树种,生存期限也比较短,作为树的形态固碳的时间年限也比较短。一旦树木死亡,或者人为砍伐,意味着固着的碳又回到了大气中。所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年限来看,原始林的固碳作用是有其优越性的。
看学生们还有些困惑,我继续解释,我并不是否认人工新增林的重要性,对森林的破坏已经造成,人工恢复是增加地球碳汇很重要的手段。我只是认为,在大力推进人工新增林碳汇核算和交易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原始林的保护,以及原始林保护的碳汇转化。目前原始林的保护资金缺口还很大,碳汇的转化是增进其收益的重要手段。另外,原始森林面积广阔,生态层次齐全,土壤腐殖层深厚,大部分树木都是存在年限几百年以上的古树,对于固碳和调节局域气候,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霭黎说,是呀,森林、湿地、海洋等都是地球最重要的碳库,也就是说,我们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也协同增加了碳的吸纳能力。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年均固碳35亿吨和26亿吨,可以分别抵消30%23%的人为碳排放。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为792亿吨,年均固碳2.01亿吨,可抵消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14.1%,其中森林的贡献约为80%。据估测,到2060年,全国碳排放可能在25亿吨左右,林草碳汇可以中和15亿~18亿吨的碳排放。
我说,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带来的蓝色碳汇,也在碳中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海草床为例,海草是唯一可以生活在水下的开花植物,能够吸收空气和海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经测算,修复养护1万亩的海草床可以中和20万辆汽车每年的碳排放量。最早的债券自然置换项目——塞舌尔海洋保护项目——建立了4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保护区,将受到保护的海洋面积从仅占其海域面积的0.04%提高到30%,蓝色碳汇收入为发展塞舌尔蓝色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增加海洋固碳能力开展气候变化适应结合起来,目前塞舌尔已经成为非洲唯一年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国家。
霭黎说,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危机治理协同的案例了。比如REDD+框架就是联合国发起的气候危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治理的资金机制。
学生们都看向霭黎,资金机制,这是绿色金融的内容了。我说,是呀,这是绿色金融在生物多样性运用中的创新。REDD是英文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的缩写,意为降低由于毁林和森林退化而导致的排放,“+”的含义是增加碳汇。其核心是发达国家如何为发展中国家开展REDD+提供资金激励,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贡献。这就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金融结合在一起了。例如,国际金融公司发放了一只创新性的债券支持肯尼亚北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该项目是REDD+框架下较大的项目之一,目的是帮助当地上千农民通过保护大象迁移的生态走廊而获益,这只债券五年期的票面利率是1.546%,募集的资金是1.52亿元。这只债券最重要的特点是投资者可以选择以现金、第三方合作的碳信用额度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兑付,投资者如果选择REDD碳信用额度,可用于消除其碳足迹,或者在碳市场出售。
学生认真地记着笔记。我说,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的CCB标准,也将气候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了。CCB是国际自愿减排市场中的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是由气候、共同体和生物多样性联盟(CCBA)于20055月发布的。CCB标准可以在项目开发阶段评估基于土地利用的碳减缓项目,鼓励在项目设计和开发中同时结合最优操作方法和多重效益原则,识别能够同时减缓气候变化、支持当地社区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推动项目设计的优化和创新,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增加项目开发者获得融资的机会。
我觉得在碳汇项目中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考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仅有些碳汇项目同时具有生物多样性效益增进功能,应该在碳汇收益中综合进生物多样性收益,增加这类项目的收益;也有些碳汇项目有时是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的,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就可以在碳汇项目中纠正这种不符合无重大损害原则的项目,使碳汇项目更有效地发挥保护地球和生态的作用。
学生问,什么是无重大损害原则呢?我说,所谓无重大损害原则,即指被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的项目对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任何一个可持续目标都不能有损害。
学生马上说,我们在钱江源国家公园周边就看到了这种不符合无重大损害原则的项目。例如,在钱江源国家公园与安徽交界的地区有一个风电项目,虽然风电项目本身是减少碳排放的,但是风力涡轮机的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导致钱江源国家公园里的黑熊和黑麂不得不迁移。我说,如果采用气候危机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这样的问题就不会产生,因为这种生物多样性风险是可以管理的。如果当初项目设计考虑到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的影响,在选址时选择离钱江源国家公园较远的地方,就可以避免这种风险。
霭黎关心地问,现在这个项目怎样了,还在运行吗?我说,这个项目已经被生态环保部门叫停了。霭黎放下心来。可是,我心里想的还有银行。风电项目的投资一般是按照PPP模式,运用项目融资工具,项目融资是无追索权或是有限追索权的,那么这个项目被叫停后贷款银行的贷款回收就会有困难了。因此,推动气候危机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治理,对金融机构非常重要。
霭黎说,蓝教授,您看有些非常大规模的竹林碳汇项目,其实也有生物多样性风险呢。这样大规模像海洋一样的竹子碳汇林,肯定不是这个地区本来的生态系统模样。生态系统是复合型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超常规的单一物种竹林,几乎让其他物种失去生存空间,长期来看,是存在严重生态隐患的。我很赞成霭黎的说法。现在,很多地区为了碳汇林的统一管理,也是为了培育旅游景观,喜欢种植同一种树种,千亩万亩的规模,特别是在花季,真是美得壮观。可是,这不是大自然本来的模样。这样的植树造林,与生态维护有时是背道而驰的。
我对霭黎说,大家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模式,有市场的引导,想在碳汇收入之外还可以获得旅游收入。如果我们推动气候危机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治理,在碳汇之外,让运营者还可以获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收益,在市场利益的推进下,人们就会选择生物多样性效益增进的碳汇林培育方式。
我问霭黎,您听说过生物多样性信用吗?生物多样性信用与碳金融的结合,就可以通过经济金融的方式推进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治理。
霭黎和学生都看向我。我说,生物多样性信用(Biodiversity Credits)是以碳信用为蓝本产生的,是一种可测量、追踪和交易的,为生物多样性带来净效益的经济工具,现在已经在市场中交易。例如,在全球性的交易市场层面,The  Wallacea Trust开发了适用于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信用方法,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信用项目。英国企业rePLANET采用了The Wallacea Trust开发的方法,并在一些碳信用项目中将额外的生物多样性效益量化和货币化,其本质就是将生物多样性信用与碳信用叠加。20225月,哥伦比亚推出了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信用产品,该产品由西班牙气候金融公司ClimateTrade和企业Terrasos共同创建(ClimateTrade2022)。Terrasos在哥伦比亚创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栖息地银行(habitatbank),发行自愿生物多样性信用VBCs),每个VBC售价30美元,截至20227月,Terrasos已售出约180万美元的自愿生物多样性信用。
生物多样性信用的开发和交易,并与碳信用和碳汇的叠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危机协同治理尝试了定量的定价机制。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副主任)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10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