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末的最后一个季度,中年人不免又有时光荏苒的感叹,而对于夏末秋初升入大学的新鲜人,他们对这个秋季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新生活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有时也不免有失落和困惑,如何适应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又有些什么感悟与教训?现在就来看看中美大学新生都在忙什么吧:
一,忙功课
叮当少年时跟随外交官父母出国常驻,在不同国家的国际学校完成了中学教育,因为成绩一直优异,在去年底成功申请到了斯坦福的深造机会。
虽然才刚开学,叮当已发觉在学习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人会督促你上课或者完成作业,有很多课甚至都不会查出勤,全凭自觉。大学以切实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业水平最后达到何种标准,在于你的自律和自学能力。
很多课程都会提前告诉你会教什么,如果有学生想按照上面的提示内容在家里自学也是可以的。教授和同学们只是可以帮助到你的资源,而不是整节课的主导者。
美国的大学很崇尚通识教育,每个学生都要在各个知识领域里学习。开学典礼的时候校长说,斯坦福是一个崇尚学术自由,不拘泥于任何规矩和期盼的地方。这里所有人都可以学自己想学的课,设计属于自己的学术规划,而不用跟随别人的脚步。叮当觉得“这种精神我还是挺喜欢的,校长当时的一番解释也做得很好。”
从北京初到美国留学的Julian也感觉,美国大学课程的深度和讲课的速度都比高中提高了很多,老师也不太会管你到底学不学。
在国内上大学的新生们,在课程难度和学习自觉性的感知上与留美学生一致。我的小孩儿开学第一个周末回来时,兴致勃勃地跟我讲了新学期的感受。
与美国大学相似的是,国内大学的第一年,也是一个以通识教育为主的过渡,小孩儿学的是较为冷门的地质专业,以他常年对天文地理的兴趣,拿到新教材翻开第一页,也觉得一头雾水,十分艰深。开学一个多月,学校仍未开始专业课,排的课都是英语,高数,物理,和化学这些通识科目。
课程都不容易。但令小孩儿最惊奇的是,在高数课上,大学老师会把定理的例题也细细讲一遍,而不像他在高中一直上的理科快班那样,老师默认学生们在预习阶段已将基本题型搞定,在课堂上会花很多时间共同攻坚怪题与难题。“第一次有了上课是为获得知识而不是为了迎接考试的感觉”,小孩儿若有所思地说,亲妈不由觉得他总结得精辟而在理。
虽然社会上一直有降低学校英语难度的讨论,但实际上国内大学对英语教学仍然十分重视,其重要性可以说是紧次于各院校的专业课。多数学校在寄出大红信封的录取通知书时,也附上了《关于入学英语分班考试的通知》,要求新生好好准备。
小孩儿在高考后的暑假如蒙大赦,彻底放飞,但也仍然为准备这个分班考试提前背了英语四级的词汇,熟悉了一下真题, 考试后如愿分到英语A班。授课讲师是外国人,但说很好的中文,课上经常教些大词,小孩儿都细细记下来了,老师要求A班的同学在11月就要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小孩儿说好些同学没有参加英语分班考试,就是不想分到A班受这样的督促,不过我们提醒他还是不要那样,大学是一个人逐步真正建立学术方向与工作习惯的阶段,还是要按老祖宗“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古训要求自己。
二,忙生活,学会“办事儿”
问到叮当:“虽然一直上的国际学校,但去到一个不同的国家感觉有什么强烈冲击吗?“ 
他回答说: 我个人因为一直上的是美国开在其他国家的高中,所以感觉还好,不过有些从国内去的同学们可能会不太适应美国人的社交方式。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这边的人过于的热情,恨不得路上随便见到个同学路人也都会打招呼聊很久。但认识时间不短了,却仍然维持在浅层的交往。还有就是文化和社交方面的压力也会让不少中国学生选择自己抱团,而不去尝试和外国人打交道。我觉得这个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挺大的冲击。“
叮当还觉得相比以前在父母羽翼下生活,现在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主决定。“小的时候”很多不确定的事都可以去问家长和老师,但是到了大学,朋友们都是互相帮助给建议,真正重要的决定还得自己来做。比如刚到美国开银行账户、办医保、买自行车,“种种突发的困难等等都要自己来应对,这个是和以前相比很重要的一个不同”。
Julian是位感情丰富的少年,对于他来说,最不适应的就是初到异国他乡,感觉在饮食,交通和社交上都显得没有那么方便,短期内没有办法交到特别好的朋友,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宿舍条件虽然相对不错,多为一人间或双人间,但隔壁的美国同学经常呼朋唤友,周末聚会更常常喧嚷通宵,每次去提醒能否轻声,都只得到客气的道歉而不见消停。
不管是对叮当还是Julian 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平衡学习、社交、和休息。校园比较大,从住的地方到教室往往要花费半个小时。课业重,阅读量极大,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是个挺大的挑战,有一种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事情的感觉。还有些同学会迫于压力,缩短自己的睡眠时间,旁观他们,不免觉得这不太健康,但是又会有无形的peers pressure, 生怕一旦自己放松下来,好像就要落后。 
相比之下,国内的大学生,即便是异地求学,毕竟同族同宗,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有,但带来的冲击没有留学那么大。让家长特别留意关切的,反倒是寝室内同学的关系。
小孩儿回来也说,辅导员给他们讲了一些继往发生在其它学校的让人遗憾的社会新闻,这其中就有因寝室长期不睦而发生的恶性事件。辅导员和家长都应反复提醒孩子,学会自然地关注到别人的性格特点和需要,有不快的情绪要及时沟通,与人为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毕竟今日的同窗,很大程度上也是未来几十年的同侪,就算不能结成闺蜜挚友,也千万不要成为仇人。
学会接受和悦纳别人的不同,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人心的复杂幽深,本来就是成年人的重要一课。现在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会在相关课程和班会上有意识地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但毕竟,心理学的发展在我国仍然是近几年的事情,青年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故事都是一部长篇连续剧,要融洽相处,有时并不容易。虽然大学已经不需要家长群,但家长也要放手不放心,多借助书信视频的方式与孩子闲话家常,分享他们在校园中的喜悦,也开解他们的心结。
总的来说,在新学期的前两个月中,大学新人们在忙着学习,忙着适应异国异地的独立生活,也有人在忙着减掉“大一肥”和消化与高中恋人的分手。
这是新青年们的第一次真正的人生重建。与父母脱钩,与被动肓从脱钩,与儿童被照顾的生活和青春期的叛逆脱钩。大学新人们意识到,从此真的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了。
这不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本科阶段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新奇刺激但漫长又反复的过程。毕竟,有的人大半生都没有摆脱巨婴的身份,还有的人,终生都没有找到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
加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