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 
各位付完双十一的尾款之后双手还健在吗?
前段时间乌蝇哥本来想让我做个好物分享,奈何本人这个双十一一毛钱没花。
真·不买立省100%!
31号晚上我还特地在睡前逛了逛朋友圈,发现守着零点付尾款的朋友
比往年少了许多。


大概有人跟我一样,懒得再啃这块送到嘴边的消费主义大饼了。

“不消费主义”正在成为一门互联网显学。
谈话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不久前出了一期《“抠神”正传》,采访对象是豆瓣抠组的知名组员王神爱。
据说这个组里聚集了全国最抠门的男男女女,而王神爱,又是其中的抠王之王。
引起讨论的主要原因是节目组说她九年抠出两套房。
王神爱是个普通白领,已婚已育,但每月工资的储蓄率能达到90%。
在她的讲述里,自己过的是一种“低功耗”的生活:
吃平均10元的午餐,穿朋友闲置的衣服,去各大APP签到抽奖薅羊毛,交通费用全靠领券……
有人并不赞同她的消费观念,觉得这样的日子“只是生存,没有生活”。
但也有很多人对于她的“抠”给予了理解,甚至试图从她的生活方式里找到一些对当下生活的参考。
上个月某机构发布了一份《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一代(18-34岁)每月的储蓄金额达到平均1624元。
储蓄比例跳升到25%,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

报告中提到,这一代年轻人平均到31岁才开始启动养老储备,但相对35岁以上人群养老储备目标更高。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
一方面是“躺平”“摸鱼”成为流行的生活态度,年轻人巴不得早点退休;
对比2018年的数据会发现,他们的目标退休年龄从此前的57.6岁降至55.8岁。
但另一方面,“财务自由”的门槛又在大卷之中水涨船高,逼得很多人不得不奋斗。
日剧《我,到点下班》成为年轻人理想的职场圣经
报告中有87%的年轻人表示,财务状况是影响他们整体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具体到行动上,无非是开源+节流。
“我已经达到最低档次的财富自由”,王神爱在节目里说,“不是我挣得多,是我花得少。”
所以攒钱成了当下的一种新潮流。
呼兰在这一季《脱口秀大会》上吐槽过消费主义。
“商家其实就是把一块钱的东西赋予两块钱的意义,然后再三块钱卖给你。”
“为了让我们掏钱,商家无所不用其极,连书店都开始盲盒出书了,学啥知识看命运啊。”
“现在的直播就是经济学奇迹,客户和商家都觉得自己赚到了,那谁亏了呢?那些不看直播的人。”
这些发言在当时引发了很多共鸣。
有人把消费比作“陷阱”,像王神爱这样,少消费甚至不消费的人才是“人间清醒”。
豆瓣上的“抠组”“亏钱组”“攒钱组”“不要买组”……
本质其实都是希望打破商家营造的消费幻梦。
面对物质主义的浪潮,有这么一批人选择了逆行。
对“抠门”的认知变化显而易见。
我们不如回看一下10几年前的老剧对于消费的态度。
2007年,海清在电视剧《双面胶》里演过一个热衷消费的“月光族”。
这个词最早起于90年代末20年代初。那时80后初入职场成为工薪的白领阶级,开始反感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
于是他们放开手脚消费,追逐新潮,把花钱当作赚钱的动力。
《双面胶》里的胡丽鹃是典型上海土著,富养长大,又没吃过什么苦。
大学毕业之后进了报社,收入比起丈夫来也完全不落下风。
所以她当时的消费观是开放的,是个时髦的月光族。
剧里胡丽娟的婆婆一直看不惯她花钱大手大脚。
看不惯她出门要打车,去大商场买昂贵的衣服,顿顿都大口大口吃肉。
但胡丽娟对于这种指责嗤之以鼻,照样用大牌化妆品、穿高档衣服,扬言要好好享受生活。
虽然每个月都存不下来钱,但她觉得花自己挣的钱心安理得。
中途还有过一个滑稽的插曲。
胡丽娟在婆婆勤俭持家风格的持续洗脑之下,写了篇倡导节俭生活的文章。

没想到稿子一提交上去就被主编臭骂一通,说文章里所写的观念早就过时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报社收入的大头就是广告费,号召节俭,人们不消费了,哪还有客户来投广告?
那时盛行的是“年轻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及时行乐”的生活理念。
胡丽娟这样的月光族是当时商家最喜欢的消费对象。
他们有强烈的花钱欲望,同时又有足够强大的赚钱能力,有钱可花。
那个时期人们的物欲在高度膨胀。

两年之后,海清改头换面在《蜗居》里演一个苦哈哈的沪漂。
她为了能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整天精打细算、省吃俭用。
跟丈夫一起租老破小的阁楼,不舍得买衣服、买化妆品,不舍得花钱坐公交,改骑自行车上班。
吃食上也抠得厉害,可以一个星期只吃挂面配榨菜,只有到了周末妹妹来家里住,才舍得吃一顿好的。
表面上看,她的生活方式跟王神爱别无二致,都是为了房子低消费、高储蓄。
但跟王神爱的低欲望不同,郭海萍的“抠”指向的是更高的欲望。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不光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好。”
妹妹海藻给她介绍了一个教外国人汉语的兼职,即便大学时学的东西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她还是硬着头立马接下来了。
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为了赚到这份钱,她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疯狂补英语。
一个兼职机会,就可以让她拼命至此。
抠门也好、玩命赚钱也好,归根结底是一种有规划的“贪婪”。
郭海萍对消费欲望的遏制,是反潮流的,只是为了过上更高一阶生活的暂时忍耐。
毕竟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咬咬牙,也许就可以够到。
《美丽新世界》的女主角金芳说过,“南京路上有一堆金子没人捡”。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年轻人热衷于折腾的时代。
可是如今,奋斗改变命运的童话变得不切实际。
韩剧《月刊家》里有句台词分外贴切:“就算你再怎么认真工作,也未必能赚到一套房子的钱。”
所以王神爱攒钱买房的故事,格外容易挑动人们的神经,当然也遭到了质疑。
实际上从后续补充的一些信息来看,“九年抠出两套房”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大其词。
房子在她的攒钱动力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与其说她攒钱是为了买房,不如说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
主持人陈晓楠问她:“攒下来的钱,对你意味着什么?”
王神爱回答说:“救生艇。”
“存钱就是给它打气,原来能坐一个人,现在能坐三个人了。”
她劝说女孩子要有房子作为退路,但房子只是一道被具象化的保险。
其实真正表达的还是要独立,要有抗风险的能力。
内卷和996的压榨把人变成了一颗颗螺丝钉,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越来越少。

35岁失业的焦虑,越来越远的退休年龄。
给家里的老人养老、给自己养老,都成了要被慎重考虑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有新闻报道说某39岁程序员因伤提前住进养老院。
“吃得好睡得好心头没压力,我比起住院那阵胖了一圈。
网友在羡慕之之余,最关心的是这样的晚年生活要花多少钱。
去年某机构发布的《2020年中90后人群洞察报告》显示,超30%的90后存款不足6万
今年的《当代青年消费报告》则给出了另一组更加具体的数字:全国有1.75亿名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
数据不只是数据,也是年轻人生活中危机感的来源。
所以当互联网的商家忙着营销、种草、造节,催人消费的时候,有危机感的人会选择自动屏蔽。
年轻一代经历了“月光族”的时代,从慢慢习惯了超前消费再到如今开始产生存款焦虑。
背后反映的,其实是越来越多人对生活丧失了掌控感。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里描述了一种低欲望社会:
年轻人不再热衷于买房买车,不愿意结婚生子,不喜好奢侈消费,甚至不想出人头地。
这是一种年轻人缺乏欲望、厌倦消费的社会现象。
尽管不是每一个选择省钱、抠门的年轻人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但低欲望的生活观念给了消费主义大环境下的现代人一个生活指南。
危机感不一定简单地来自于穷,只不过人们永远需要一种能量来治愈焦虑,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如今它暂时被这届年轻人具象化成了财富的积累。
毕竟攥在手里的真金白银,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转载互推:
FakeLittleSheep
商务合作:
 Lsxhrg
愿我们都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