檩子:昨天,推出了咱们新专栏“你问我答”的第1期:没做这一步,难怪孩子单词老拼错(编辑小冰用一手原版资料回答了花友的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娃英文单词就算会听、会念也还会不断写错,为什么?怎么办?
感谢花友们支持、鼓励,但愿小花生每天推出的内容,都能帮你解决带孩子学习和成长中的一个实际问题。
今天,“你问我答”又来了。不过这次的问题,非常普遍和深刻,事实上,是一连串的相关问题:
  • 为什么学习好的学生通常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 为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了,却还是不会做题?
  • 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练习题,成绩就是提不上去?
  • 为什么总是背了忘、忘了背,是不是我不适合学习?
  • 为什么我觉得学会了,但考试还是什么都不会?
概括地说,就是:
“明明感觉孩子很努力了,为啥TA还是学得很吃力、很低效?”
这么大的问题,用几千字的“小作文”自然很难回答。我们给大家查了各种资料,发现用一本人大附中老师写的书来回答这些问题,特别合适。今天我们会从这本书里选取一些有趣的章节,看看对你理解这些问题会不会有启发。
书的名字叫《成为学习高手》,作者是人大附中老师和渊。
作者和渊,清华博士、人大附中老师、两个孩子的妈妈
一开始,我觉得书名的营销感还挺重的。但翻开来,看到科普大神李永乐老师写的序,看到和渊的学术背景(清华大学理学博士;感叹一下,一流中学老师学历真高啊)、职业背景(在人大附中做了多年一线老师)和妈妈身份(两娃妈),以及书中处处讲究理论依据、实证研究的学术态度,感觉讲高效学习方法,这本书的“靠谱系数”还是蛮高的。
和渊老师这本书讲了三部分内容:
1、学习方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比如,为什么每个学生都要善于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 ...
2、哪些学习方法很牛逼?比如,为什么费曼式输出是最高效的学习法 ...
3、平时怎么做?比如,怎么做时间管理 ...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和渊老师这本书中一些我感觉还蛮有新意的内容,小学生、中学生都能借鉴。
让孩子学习事半功倍,咱们一起来学学吧!
1
为什么“学习金字塔理论”很重要
当了老师后,我观察到,很多同学上课时都有好好听课,但听得最认真的、听课记笔记最全的同学,却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
要弄明白“上课认真听讲”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咱们得先来看看,美国著名视听学习专家 - 埃德加·戴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Cone of Learring)
单纯听讲的被动学习方式下,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只有5%
这个理论图中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学习内容留存率差别有多大:
  • 从塔尖开始,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就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不过这种学习效率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存5%
  •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平均留存率为10%;
  • 第三种,“视听”方式,即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20%;
  • 第四种方式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平均留存率可达30%;
  • 第五种方式是“讨论”,平均留存率可达50%;
  • 第六种方式是“实践”,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75%;
  •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授他人”,平均留存率可达90%。
我们把大脑能记住的内容在所学的知识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为知识留存率。戴尔先生认为,知识留存率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学习方式,都属于被动学习;而知识留存率在50%以上的,才是主动学习。
当我知道了“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为什么仅仅好好听课的同学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为听讲属于一种被动学习的方式。
传统的听讲型学习方式的“知识留存率”如此之低让我感到意外和震惊。想想大多数的课堂,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单向灌输,缺乏互动。所以,如果上课时只听老师讲课,那么就算你听得再认真,也只属于被动学习。
想要提升知识留存率,你就必须主动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知识点,因为刺激了你不同的感官,会让你的学习更立体,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
2
为什么好的成绩,始于“刻意练习”?
作者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提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人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才、基因的关系不大,却与练习时长密切相关,至少需要一万个小时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被称为一万小时定律。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十年磨一剑”,也是这个道理。
一万小时定律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正确方法。想要把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让大脑和肌肉形成机械记忆,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MBA的学生学习做商业决策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每周做20次决策;飞行员正是由于平时做了大量的模拟训练才能在危急时刻做出各种正确的处理;我们平时做大量的练习题,就是为了形成机械记忆,让你在考场上应付自如。最枯燥的重复是通往最高深境界的唯一途径。
有的同学说了,老师,你不是说要重复吗?你看,我把一本书倒背如流,这样重复足够多了吧?对于一个知识点做了几百道题了,这也算不断地重复吧?其实这只能叫作低水平重复!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很用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却并不会学习,会了的知识点一直学,不会的知识点却总也不会。所以,一万小时定律并不完全是指时间长度,更多地是要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
那怎么做才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呢?答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概念是1993年瑞典心理学家K 安德斯·埃里克森及其同事提出的,指以提高某领域的水平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刻意练习不是普通的练习,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刻意练习是有目的地练习
比如,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普通运动员更喜欢练习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进阶动作。
所以,刻意练习强调的是有效的练习
3
为什么“输出”
是最高效的学习法
之所以把“输出”放在最前面,是因为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前面介绍的“金字塔理论“中,里面也提到知识留存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就是输出。
我有一个学生,历史成绩怎么都提高不上去,我就建议她每天回去给家长当老师,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坚持了一个学期后,她的历史成绩从79分一下提高到92分,从此她的历史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她正确地运用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输出”方法,让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提升了很多。
说白了,其实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这样会让你的学习更高效。
“费曼学习法”,就是一种语言输出
费曼自己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你要掌握一个复杂的概念,那么你要试着把它讲给一个5岁的孩子听。”
“输出”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分成三类:语言输出、文字输出和体验式输出。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书中找到。
4
为什么“建立知识连接”
这么重要
有个问题特别常见,就是有的学生明明平时做了很多练习题,做题很熟练,可是当老师把A题型和B题型综合在一起,拓展出一个全新的C题型时,他就没法举一反三、发挥想象力做进一步思考了。
而这种举一反三、根据基本题型的解法来做综合题型的能力,恰恰就是考试中让人脱颖而出的重要能力。
初高中考试中,就特别需要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
那么,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掌握呢?用已知、现有的知识去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它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理解,并再次整合与问题相关的各项要素,从而综合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这种创造性思考的能力,那么那种比较新颖的、看起来比较难的题目就不会做。
有同学可能会说,天啊,那惨了,我真的天生没有什么创造力,怪不得考试最后的大题我都做不出来。那可怎么办呢?
初级认知:记忆、理解、应用
高级认知:分析、评价、创造
千万不要担心,因为创造力不是天生的,创造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尤其是解答综合题型的这种能力,是有一套训练方法可以帮助你提升的。而且这些方法,比你想象中还要好上手。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核心就是四个字:建立连接。
创造性思考的本质,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把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跟应用的场景相互连接,编织成网络的过程。只要你能不断强化这种连接,就能有效加强你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在这里介绍两种建立连接的方法,一种是画思维导图,另一种是向自己提问。
在小花生社区内,就有不少花生娃会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案例。
花友@月影婆娑家初中娃的思维导图
5
为什么睡眠也是
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白天学了一个东西,练了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掌握,可是,晚上睡了一觉,第二天突然就掌握了!
这绝对不是你的错觉。科学家也做过实验,证明睡眠是可以巩固学习成果的,睡眠对学习来说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两组学生接受同样的训练,同样是间隔8小时之后测试。
  • 第一组是早上学习,下午测试;
  • 第二组是晚上学习,第二天早上测试。
结果因为第二组中间有个睡觉的过程,这组的成绩就明显更好。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睡眠不仅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而且真的能提高学习成绩!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是否看过一部电影,叫作《盗梦空间》(Inception),电影中有个情节,服用普通镇静剂能让梦的速度是真实生活速度的12倍,强效镇静剂能达到20倍。
《盗梦空间》海报
不过,我要说的是,其实不用镇静剂,正常睡觉时梦中发生事情的速度就是真实生活的20倍。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白天经历过一次的事情,睡眠中可以回放很多次。你白天练习了10遍,睡眠中可以练习200遍。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有时候记得做梦了,但梦里发生的事情通常和白天的经历不一样,有很多离奇的情节。那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睡眠的另一个作用 -- 建立新的思维模型。梦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是可以给你埋下答案的种子。
有时候一个问题你白天绞尽脑汁不知道怎么办,一觉醒来再想一想突然就明白了,那是因为你在梦中已经尝试过各种连接方案。梦,是大脑在模拟现实,在做思想实验。所以,大家看,睡眠是非常有助于学习的。
关于如何睡好的问题,小花生分享过不少专家文章,戳👇复习:
Mattew Walker:Why We Sleep
6
为什么运动
也能帮助到学习?
我们来看一个实验。2016年,美国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学实施零时体育计划,让学生早七点到校,在还没开始上课之前,先在操场跑步和做运动,然后再开始上课。
一开始家长都非常反对,孩子本来起床就很早,再去操场跑几圈,会不会一上课就犯困啊?
结果发现正好相反,实验数据表明,运动过后学生上课的时候反而更清醒,学生的专注度增强了。
这些数据开始让美国的父母看到了运动对孩子学习的帮助,就不再反对学校的零时体育计划。现在美国已有很多州的学校在推广零时体育计划了。
再给大家看一组数据。美国的学校都要进行斯坦福成就测验。这项测验在美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是一项用来测试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标准化考试。
在斯坦福成就测验中,研究者发现那些体能好的学生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都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且,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记忆力和注意力。是不是很神奇?
那么,为什么运动能够让人提升学习效率呢?
首先,运动能够让血液的氧气和葡萄糖含量上升,而氧气和葡萄糖正是大脑工作最需要的两种原料。尤其是在进行跑步、游泳、篮球、足球等有氧运动时,血流循环速度大幅提升,能更快给大脑输送养料,提高新陈代谢速度,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其次,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比如打篮球,它需要眼疾手快以及快速地做出决策。球员拿到球的瞬间,只有千分之几秒的思考时间去判断球是传给别人还是自己投篮;如果决定自己投,就必须马上评估出进球的概率,以及万一没有投进去,球落在对方手中的后果。所以,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整合,对培养应变能力非常有帮助。
最后,运动还可以让人身体分泌多巴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这3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我们的学习有关系。
  • 多巴胺,它能让人快乐,运动后上课,课堂氛围会特别活跃;
  • 去甲肾上腺素,它会增强注意力;
  • 血清素,它能增强记忆力;
关于孩子运动项目的选择,推荐几篇文章给大家:
以上,就是我的这期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还有更多内容,都在和渊老师
《成为学习高手》这本书中
相信读了这本书,能大大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 ...
这是一本将关于学习的科学理论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实操锦囊”,把理论转化为了对具体问题的操作建议。
这本书是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指南,旨在帮孩子更有效地学习,也让家长明白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习。干货满满实际操作性高
小学以上的孩子都可以读,和渊老师建议的阅读法:
  • 一到二年级的孩子,我建议是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
  • 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就有识字能力了,可以自己读,读完以后用到书中的输出法,和父母交流。
- 广告 - 感兴趣的花友,👇👇是购买链接🔗
Enjoy!
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介绍关于“如何学习”的、以严谨研究为依据的科学理论;第二部分是实操招式篇,介绍如何运用理论“内功”,进行一招一式具体实操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学习品质篇,讲的是怎样将这些实操方法用起来,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包括学习动力、习惯养成、自主学习、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等内容。
-THE END-
喜欢这篇,一定点赞、在看、转发哦。更多学习干货/资源,我们也在小花生学习群里放好了,扫码👇进群,在群公告里领!

相关阅读:
鼓励我们持续创作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