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们要开始写国庆档的片子了,今晚是第一部,也是这个档期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
《坚如磐石》
《坚如磐石》是很难评论的电影,因为与这四个字相关的各种传闻里,有着太多与电影无关的部分。
譬如,要评价它,就无法无视它2019年杀青到今天公映,中间它消失的那4年,以及4年前的《坚如磐石》和4年后的《坚如磐石》之间,不断增增减减变换着的时长。
(电的杀青通告单2019年7月7日)
这些构成了关于电影的一种传说,它往往伴随着太多讳莫如深的东西,以及一重又一重的哀叹。所以与其说今天是一部电影上映,不如说是一个传说终于要落地走向现实了。
我是下意识用了“终于”这个词,这个词可以不只是指向一种“好作品面世”的高兴,还有一种“本身能更好”的无奈。
这种无奈本身是不应该纳入我们做评论的人的评价标准里的,观众买票看到的就评价什么,拿着“我看过原版,所以我宽容现在的删减版,也希望大家宽容”的论调,当然是一种不专业的傲慢。
但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在我开始评价这部电影之前,让大家得到一些形容和意会,这不是乞求大家宽容的说辞,而只是一种有必要的知情。
也就是回答这个提问——删减到底给这部片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
我举例其中一个删减的例子(不剧透)。
你们看的时候,会发现片子有一处极为明显的剪辑点:一个角色用扳手锤死另一个角色,原版一共五下,现在只有三下,第三下血喷溅而出,直接剪接到了第五下之后的角色状态,观感像是电影卡了一下。
即使删减后,这三下依旧是近几年,绝无可能在影院的华语片里看到的尺度奇观,足以值回票价,但消失的那两下,才是真正能脱离奇观,从电影里冲出来砸向观众的暴力。
因为第三下已经伴随出现人头骨碎掉的声音,以及动脉断掉后的血液喷溅,人必死无疑,但这个角色还是没有停下,并且后面的两下,一下比一下用力,于是前三下只是人的恶和愤怒,后两下才是让人恐怖的动物性。
后面三下是让观众进一步理解人物的,但是没有了。
这片子受到的影响大多是这样的,这些东西没了不影响你的眼睛在这部片里一次次瞪大,但影响了主创在你耳朵边想表达的各种密语和悄悄话,这是你和角色对话的通道,这个通道是没了的。
当然,还是有一些好消息的——这部片最核心的、有如电影灵魂一般的一段戏,或者说一段对话保住了,它让这部片区别于了以往所有扫黑题材,能让你捕捉到一些,它一开始作为“黑帮片”的残影,也让它比这个档期任何一部片子都值得解读。
这也是我们今天想要重点讨论的部分。
以下严重剧透
建议先观影,再阅读
上面已经提到“黑帮片”了,我就也从这个词开始了,现在的这一版《坚如磐石》当然不能直接被定义成黑帮电影了,但它最大的优点,依旧可以被说成是在扫黑题材的基础上,加入的黑帮电影的拍法。
我们先搞清一下黑帮电影的拍法,是什么拍法。
从香港生发出来的东方黑帮电影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既有着东方黑帮讲求的义薄云天,又有着西方黑帮强调的利益至上。
因为在这类电影里角色谋的利本身就是非法的,于是需要去解决和保护的手段自然也不会依托于制度和法律,只能靠两种,义气和共同利益。
也因此它构成了东方黑帮电影的两种要素,第一,故事是在不断和社会制度产生冲突的,第二,义气和利益让组织内部充满冲突和利用。
所以,你只需要遮住《坚如磐石》里警察、官员和富商的各种身份,把这两点代入电影,就能明白这部片和其他扫黑电影差别在哪里了。
张国立的角色郑刚和于和伟的角色黎志田,以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所有角色,都可以被视为同一个组织下的不同派系。
他们两个人是非常相像的,都有一个为自己办事情,知情所有非法秘密的小跟班,有合法身份,在这个合法身份下,在电影里的所有目的不是谋财,就是自保。崇拜暴力,习惯不信任任何人。
他们对于对方,也有江湖义气的一面,他们互相在面子上是客气的,总是老黎,老郑这么叫着,黎志田的发达早期借助了郑刚的岳父,后者也借助前者谋财,岳父退休后,扶植了女婿郑刚,郑刚和黎志田关系的自然也就不只是官商,大家要给面子,要讲道义。
同时,他们的关系也是一种利益纠葛——互相知道对方各种财富以及往事的“非法性”,对于双方是威胁,是天然的冲突对象,但也是一条船上的亡命徒,是兔死狗烹的共同体。
他们还有着共同的敌人,就是法律,或者说能制裁他们的社会制度,这一点让他们既是敌人,又是盟友。
这些都是典型的黑帮片写法。
那么,新的问题,为什么要对一部扫黑题材,写入如此大量黑帮视角的刻画
因为张艺谋在类型创作中,从来是不热衷于讨论分明的善恶的创作者,他很显然对“恶”的那一边更有创作兴趣,也因此这部片里最好看、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永远是张国立和于和伟的角色,就连作配的李乃文都充满魅力。
它甚至非常细致的给我们看了一种权力结构的平衡,贪官握权,商人谋利,后者握着前者把柄,前者给后者扶持,再想办法找到对方的弱点,互相钳制。法律在其中扮演这群人头顶永远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存在,但因为他们互相的平衡,让这把剑难以落下,达成了长期的平衡。
主创需要通过在这种平衡即将被打破时,这群人的各种反应与变化,去承载所有的批判性。
首先是对于人性的恶的批判,这是借由他们关系变化来完成的——郑刚和黎志田的关系变化,就是利益逐渐替代道义的过程。
他们本身是互相给对方赚钱的利益共同体,在那个打破平衡的人出现之后,他们立刻转变成了互相利用和报复的关系。
这同时也是对这种所谓的权力结构的批判。
因为在电影里,打破几乎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个看似平衡的结构的崩塌,脆弱到根本不需要任何多余催化,二者都迅速缩进了放弃对方,以求自保的动机里。
当然,以上都算不得新鲜,很多同类型题材里都有呈现,但《坚如磐石》的独特在于,在这个基础上,去对“打破平衡的人”的身份做文章。
这个“人”表面上是雷佳音周冬雨和巡视组,是正义,但因为有一场戏的存在,它又没那么简单。
就是黎志田和郑刚在车上的戏,这是解释郑刚所有行为逻辑的戏,它给了观众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个真正打破了二者关系的人,不是正义,是拥有更大权力的非正义,是“官上还有官”这句台词里的另一个官,是那个从头到尾都未曾露面的拥有更大权力的人。
ta的筹码是ta拥有让郑刚黎志田维持平衡的权力,也有彻底粉碎他们的权力,于是这两个一直自以为是执棋者的人,都在此刻变成了棋子。
这是《坚如磐石》在表达上的灵魂——他摒弃了正邪的对立,做的是在利益面前,恶和更大的恶之间的冲突。
那正义呢?
雷佳音和周冬雨呢?
这两个角色的写法也很有意思。
主创很清楚,一个正面角色,尤其是主角,如果刻意保持崇高,并不会带来道德水平的提升,反而会让观众反感。
所以他们并不想做一个恶势力最终被正义击破的故事,不想把两个正义角色,雷佳音周冬雨写成尖锐的刺,转而写成软弱的皮。
他们在整个案子里只有结尾拿到手机是做对了的,其他每一步不是被内鬼爪牙提前通知,就是落入圈套,雷佳音前半部片子的聪明,都被后半部分证实为一种自作聪明。
当然这不是一种丑化弱化,而是一种反写,不谈正义的神性,谈正义的脆弱。
所以,与其说雷佳音和周冬雨是恶的对立面,是揭露者,不如说他们是受难的好人。
周冬雨被砍死,雷佳音拿到犯罪证据的同时,也撕碎了自己的生活,他是郑刚的儿子,也是权力之恶下的畸形儿,他本身就是讽刺的一部分。
最后,我还想和聊一下这次被删减的重灾区,暴力因素。
回答一下大家,为什么呈现暴力在《坚如磐石》里非常重要。
《坚如磐石》的暴力,和那些用来刺激观众视觉,让观众一惊一乍的暴力有本质区别,前者不可预测,而《坚如磐石》里的大多是一种可预测的暴力,
说白了就是明确的让观众知道接下去会发生某种暴力,为了方便理解,我举两个例子。
电影后半段,于和伟的房间进入了两个杀手试图刺杀,被于和伟发现,早早拿着竹棒埋伏在厕所的门框的高处,镜头给了于和伟的视角,让观众和他一起看着杀手慢慢走进厕所,然后一击毙命。
另一场是于和伟杀孙艺洲那个角色的戏,完整呈现了他从进门,穿上隔绝血迹的防护服,带上不会留下指纹的防护手套,拿起扳手,一步一步走向被捆绑的孙艺洲,这个很长的“摆架势”的过程,就是在让观众意识到接下去要出现浓重的暴力场面。
其实在开场的第一个桥段里,从公交车上的炸弹最终爆炸开始,张艺谋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了观众,请做好准备,这部片里的暴力都不会有任何犹豫,它接近现实逻辑,没有最后一刻的刀下留人,指向的是必然发生。
于是暴力带给观众的就不再是一种惊吓,而是逐渐迫近的压迫感。(这也是删减对这部片影响很大的原因,迫近本该是都有完整过程的)
所以,张艺谋在这一部里对暴力的使用,我不太认可是一种暴力美学,它更像是一种压抑美学,每一场暴力都不曾有混混斗殴这样双方对等的源头,而是都来自于有明显高低差的权力——
从开头官员被威胁,被迫伸手下油锅,到谋杀证人,威胁者,再到于和伟的角色反过来被拥有更大权力的张国立施加“威胁”和“暴力”,最后他也“死”于了后者的权力埋伏,每一段都是权力作祟下的施害和受害。
就这样,权力征用了暴力,而权力又反过来证明了暴力的有效性,最终形成社会性的暴力。
当权力达到顶峰,压抑也是最终的结果,暴力的目的也是让你通感于权力斗争的疼痛感。
同时,在暴力和权力的关系里,张艺谋这次还借着于和伟的角色,呈现了一个更有趣的中间地带,就是恐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在这部片里,与于和伟角色相关的暴力有一段非常明显的变化,是从主动到被动的,开头威胁官员伸手下油锅是主动的暴力,撞死证人刘明利是主动的暴力。但后面杀掉来刺杀自己的杀手,没有调查幕后黑手就武断的杀掉了自己的女婿,这些都是被动的暴力。
这是从恐吓到恐惧的脱胎,是权力脱下伪装的过程,这是非常赤裸的讽刺——权力意识不是威风八面的,那都是伪装,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来自人内心深处对他人的恐惧,是一种虚弱。
以上,是我对目前这个删减后公映的版本的评价,我个人依旧坚持这是一部值得观看和咀嚼的电影。
配图/《坚如磐石》
音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