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天要聊的是一部新上映的片子——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这部片子因为有很多开心麻花的元素,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是一部开心麻花的新片,尤其加上前不久开心麻花《超能一家人》上映引发的批评舆论,很多人在未上映就已经对它心生警惕。
但它其实与开心麻花无关,目前的豆瓣分数也标示了它的实际质量,虽然林林总总有着很多问题,但这都证明它并非一部烂片。
这片子的搭配很别致,是喜剧片加上体育片,印象中影院看过的上一部类似的片子还是开心麻花的《羞羞的铁拳》,但那一部只是套了个拳击运动的壳子,这一部把体育放在了与喜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够去讲大部分体育片都无法完成的内容,因为在我们的既有认知里,体育往往有太多的附加精神:能力、竞技、输赢、心情、前途、荣誉,甚至是命运。
但它没有,它试图抛开这些沉重的元素,让故事轻巧地落在一个全新的点上,由此让这种类型片的观感有了新的突破。
遗憾的是,它过于重视这种反高潮反热血沸腾的表达,于是疏忽了对应现实中最重要的东西。
正文
要理解这部电影,只需要从一个人入手——魏教练(魏翔饰)。
他是故事的核心交汇点,电影一共在他身上埋下了两条线,这同时也是电影的两条剧情线。
魏教练曾因事故截过肢,所以这一条线就是借他,来完成对待残障人士态度的探讨,要像看待健全人一样去看待残障人士。
但讨论指向的残障人士并非是他这样的身体残疾,而是他来到“爱心之家”担任篮球教练时遇到的一群存在智力障碍的队员。
第二条线则是针对篮球这项竞技运动本身。魏教练一生为了篮球奋斗,所以即便是截肢后他对待命运也绝不服输,自己没法打就把压力寄到所带的球员身上,“赢”成了他生命中的本能。
可“赢”并不是电影给出的答案,它要通过魏教练的改变告诉我们,篮球或者说竞技运动的目的远不止是为了输赢,而是享受和快乐。
所以电影本身算不得烂片,因为这两条线要讲的东西都没有什么问题,竞技运动的目的确实应该是快乐,对残障人士就是应该平等对待,这两个观点说出来就是无比正确、安全的。
以及它作为喜剧片,在一些笑点的设计方面,也是比较轻松自如的。
比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双方队伍都是一些心智方面的残障人士,面对着对方大个子球员凶猛的扣球攻击,魏教练让己方的一名球员向大个子出脑筋急转弯,在大个子懵懂思考的时候趁势绕过他进球。
这段的设计挺有趣,因为你能看出来导演是没有带着什么恶意和利用的驱动在他们身上设置笑点,甚至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品出一些可爱来。
这个态度是贯彻全片的,它没有利用残障的身份去完成娱乐、热血或者励志的常规表达,这也是它和大部分关于残障人士的电影都不一样的地方。
相反,它把他们完全当作健全人一样平等对待,就像片名所示的,篮球对他们只是一种获取快乐的方式而已,所以就算是一路打到总决赛,就算是做成了大部分“健全人”也无法做到的事,那又能怎样,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身份就附加太多“热血沸腾”的情绪标签。
这些都是它值得被肯定的地方,但它最大的遗憾,也恰恰出在这个地方。
它太正确太安全了,整部片子就是在把“平等”和“快乐”这两个观点前置,做一种口号式的呼吁,但却把“为什么无法实现”这一问题遮蔽其间,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确实很感动,只是这种感动过于理想化。
先来看第一条线。
这条线讲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一群智力或行动有所缺陷的人,他们之中有人曾受过心理创伤,有人天生孤独症,有人是唐氏综合症,他们都是与健康人不同的残障人士。而电影的观点自始至终也很明确,就是要把这些人当作健全人一样对待。
对吗?当然对。对的是结果,但表述的方式不对。
电影里把残障人士无法和健全人过一样的生活归因于两点——
一点是他们自身的不努力,因为魏教练自身就是一个被截肢的残疾人,他一路靠着不服输有了现在看似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所以他被用来站在道德的高点上对这一点进行评判。
比如他在路上看到乞讨的人,会毫不留情地揭穿他们的骗局;
当“仁爱之家”的负责人乐光(王智饰)问他“你知道我没管(患孤独症的)弟弟的这几年里,他都经历了一些什么吗?”,他不在意地回答“能有什么,不就是被人叫了几句外号,欺负了几下吗?那又能怎么样。”
这样一种根据自身成功得出普遍经验并且强加于人的做法,忽视了这些天生智力缺陷的人与后天身体残疾的人的不同,也忽视了每个人面临的困难程度以及自身际遇的天差地别。这样子的写法和“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有什么区别?
在电影的幕后花絮里,出现了几个残障演员的剧组片段,比如饰演乐亮的岳亮,就是一名孤独症患者。但在这些片花里,现场的工作人员也知道对待他们的方式应该跟对待别人不一样,亮亮成功地完成他的动作后导演也会感动到落泪,这一幕中蕴含的情感或许要比电影中更为真实。
另一点电影把它归因于乐光等人对他们的过度保护。
最典型的一场戏,就是魏教练让这群人与一群由健全人组成的专业篮球队在篮球场上进行特训。
这场戏中,电影先是制造了极端对立的双方,一方是意气风发的“正常人”,他们球打得非常好,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一方是被欺辱的“残障人士”,他们无法跟上“健全人”的节奏,而电影也抓住了他们呆楞地站着被撞倒、站在篮筐下被对方的灌篮狠狠砸中头等画面。
但当乐光冲进场内阻止,大喊“他们是残疾人,你们难道没有一点同情心吗?”的时候,场外围观的众人突然集体大喊“用球说话!”
在一个本就不平等的赛场上为残障人士高呼的人反倒成了一个逆行的疯子,乐光似乎成了跟不上时代的那个人,在满场的呼声中残障人士与健全人的生理心理差异突然消失了,保护反倒成了一种囚禁。
这种表达没有错,但它必须存在一个前提,它应该是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实现的理想化状态。
但很显然,我们的当下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关怀都还做得不够的阶段,去谈应该一视同仁,这是一种非常无效的表达。
这就是这条线最大的问题,它忽视了当下真实的环境,先去设想了一个过于理想,也完全正确的未来。
这就意味着它只能停留在一个心理医生的角度,成为单个人的救赎,却没办法深入到更广阔的群体,试图发现现有的不足,从而唤起一个平等与尊重的环境。
因为它已经预设了这样的一个环境,就像片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可亲的、平和的。比如快餐店里把冰淇淋送给他们的女性,还有篮球场上“用球说话”的众人。
越美好,却显得越不真实。
电影的第二条线存在的也是同样的问题,片中的人大多只是说着“打球是为了快乐”的口号,在剧情方面却并没有让他们把快乐当作最终的目的。
比如林栋,他对着魏教练说“自从你走了,我们才明白篮球的真正意义,就是快乐”。但他仍然是那个队友口中“最卷”的人,篮球对他的意义也在电影中不同人的口中反复强调。
真正把运动与快乐挂钩的或许还是“仁爱之家”这群特殊的球员。
在“仁爱之家”的最后一场比赛中,电影做了一个反高潮的设计,他们从被人忽视的弱队一路逆袭走到总决赛的赛场,甚至在比赛的最后二十秒只差一个三分就可以胜过对手,夺得总冠军。
这是竞技运动中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刻,电影没有这样做,最终魏教练满足了乐亮一直以来想要单打的愿望,在最后二十秒更换他上场,以一分之差输掉了比赛。
但输赢不再是重点,热血沸腾也不重要,我们可以借助魏教练的视线,看到球场上的几处细节——
对方队伍中的一个人扣篮时打中了大白,他马上停下来憨憨地询问大白“你没事吧”,比赛并没有被场上的二人放在眼中;
还有这两个队伍比赛完之后,周围的“健全人”们在为结局和成绩欢呼,但他们只是互相和对手拥抱,笑着彼此赞扬“你打的真好”。
他们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才是我被这个片子感动到的一点,大概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喜剧类型的体育片里,我们才能看到对于竞技体育新的表达。
我们既有的体育电影要么是为了家国情怀,要么是为了改变人生,最不济也要有竞技精神的感悟,体育运动总是与某一种被预先设定好的情感绑定在一起,从而赋予其沉重的意味,但这部片子的落点很轻巧:仅仅是纯粹的快乐。
这不只是对竞技体育的表达,也是对人生的表达。
虽然最后“仁爱之家”队没赢,但是每个人都很快乐,亮亮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单打机会。爱心家园的这群球员们自己为教练设计了奖杯和奖牌,制造了一个颁奖的仪式。
这里我才理解了教练在仪式上为何而哭,因为他突然感觉自己前面所有的执着都很没有必要,那一瞬间他的感动来源于放下,放下了所有的压力、放下了所有自己对自己的逼迫,他是为前所未有的轻松而哭。
只是快乐就足够了,好像也并不是那么需要热血沸腾。
配图/《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音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