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热的国际新闻,当属哈马斯向以色列开战的事了。巴以冲突由来以久,哈马斯也不是第一次主动向以色列发起攻击。不过今时不同往日,这次哈马斯的动作前所未有的大。
1
无解的巴以冲突
对于不熟悉巴以冲突背景的人,心里肯定会先有个疑问,哈马斯是谁?先来简单复习一下巴以冲突的大背景。
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称希伯莱人的犹太人在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后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两个政权 )。不过犹太人定居在这片土地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犹太人看来,这片土地是上帝给他们的应许之地,所罗门王建筑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则是所有犹太人的精神家园。
由于地处亚非交通要冲,犹太人在他们认定的应许之地遭遇过多次灭国的风险,所罗门圣殿更是屡次被毁。比如新巴比伦王国就曾经两次征服犹太王国,将数万犹太人虏至巴比伦城。直到60年后,巴比伦为新生的波斯帝国所灭,犹太人才被波斯人解放回到耶路撒冷,并再次重建圣殿。
公元135年,在犹太人反复起义的情况下,罗马皇帝哈德良决定彻底解决犹太问题。犹太人被驱逐出他们世居的土地,被迫向罗马治下的整个地中海地区扩散。为了更彻底的解决问题,以色列、犹太这两个名字被哈德良有意识放弃,在此建立的罗马行省被命名为“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的原意为“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在犹太人建国之前,这支族源至今不明的民族,跨海而来在此建立统治。犹太人正是通过长期战争,驱逐了腓力斯丁人才得以建立王国。很明显,罗马人这样命名是为了告诉犹太人,你们并不是这片土地最初的主人。
当然,在犹太人看来他们比腓力斯丁人要更早定居于此。只不过此前他们一度决定移居埃及,并在埃及呆了400多年。是圣人摩西率领他们逃离埃及,回到了上帝给他们的应许之地,并战争了侵夺他们故乡的腓力斯丁人。
不管犹太人自己是怎么认定的,后来的现实是在罗马帝国覆灭和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穆斯林属性的阿拉伯人定居之地。再提起巴勒斯坦,没人想得起腓力丁人。除了犹太人自己,也没人认为他们还有机会再回到巴勒斯坦建国。
20世纪4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启以及结束,犹太人终于等来了他们期待了1800年的复国良机。鉴于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惨遭遇,以及犹太资本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1947年新成立的联合国出台了一项《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允许犹太人重建以色列国,并为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划定了边界。
然而这一方案注定存在无法调整的结构性矛盾。首先穆斯林属性的阿拉伯人在此已经世居了1000多年,自然会视犹太人为入侵者。因此分治计划一经提出,就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
更重要的是,当时正值二战结束后的民族独立浪潮。阿拉伯精英心目中存有强烈的统一梦想。整个阿拉伯地区分为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两块,以色列往中间一卡,阿拉伯统一的地理基础就会遭到极大破坏。
其次联合国的这个方案只能算是权宜之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被分割为三块独立的部分,需要通过两条共用走廊连接各自的领土。这种犬牙交错的格局注定没办法长久,只能让彼此的矛盾更加激化。
第三耶路撒冷问题没办法解决。耶路撒冷除了有犹太圣殿遗址以外,后来阿拉伯人还在遗址上方建筑了伊斯兰第三大圣寺——阿克萨清真寺(犹太圣殿还残存有一段墙体,被称之为“哭墙”)。此外耶路撒冷还是耶稣受难地,建有基督教的“圣墓教堂”。
于是身为三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虽然在最初的分治方案中划入巴勒斯坦境内,但在分治决议中却被定位为即不属于犹太人也不属于阿拉伯人的国际城市,由联合国代管。这种权属不明的状态,显然又让耶路撒冷成为了火药桶。
正因为有这么深的结构性矛盾,从1948年开始至1982年的30余年间,以色列共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五场中东战争。
在美国的直接支持下,以色列成为了中东战争的赢家。一方面是迫使阿拉伯国家接受了以色列的存在。作为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一方领袖的埃及,不得不在1979年与以色列建交,换取以军从埃及领土西奈半岛撤军(其也放弃了成为阿拉伯世界带头大哥的想法);另一方面以色列也将自己的领土连成片、完整取得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并且将巴勒斯坦人挤压分割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两个自治区。
问题是以色列的诉求得到了满足,巴勒斯坦的问题却变得更大。即便全体阿拉伯人及巴勒斯坦人,接受在那两片飞地般的保留地建国,耶路撒冷所有权的问题也是无解的。更何况你不可能指望所有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都与以色列和解。
2
为什么是“哈马斯”
可以这样说,谁要是有心在阿拉伯世界扩张影响力,谁就会有意无意的标榜自己不会跟以色列妥协。基于这个目的,想靠什叶派信仰在阿拉伯世界寻找盟友的伊朗,以及视自己为逊尼派领袖的沙特阿拉伯,都没有和以色列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区别在于沙特与美国因为“石油美元”的存在,有着深度利益捆绑,因而只是在外交层面以不建交的姿态表示立场(并没有直接冲突),而伊朗反正与美国处于对抗状态,所以一直公开军事支持巴勒斯坦反抗组织。
反过来以色列也时不时针对伊朗搞点军事袭击、暗杀重要人物。2020年在德黑兰附近被袭身亡的“伊朗核弹之父”法克里扎德、2022年11在叙利亚被突袭身亡的伊朗革命卫队上校达沃德,都是以色列方面的杰作。
总而言之,以色列与其它阿拉伯国家之间再次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巴勒斯坦反抗组织却不担心完全没有外援。只不过什么时候闹出动静、闹出多大动静,就得看国际局势的变化了。
现在来说说为什么这次闹出动静的是哈马斯。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二元性”世界是最有利于凝结个体力量的形态。基本运转模式为:用一种意识形态将自己所在的社会组织起来,同时为之竖立一个对立面作为竞争对象,让竞争对手的压力来反向压实自己的凝聚力(引自《地图里的人类史》十四章哪里是东方,哪里又是西方)。
简单点说,人类总是在不自觉的划分为两个互相对抗的群体。就巴勒斯坦的情况来说,公认的政治代表是全称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塔赫。这个成立于1959年,长期由阿拉法特执掌权力的组织,在90年代初逐渐开始接受现实,倾向于和以色列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用中国人的话说,法塔赫算是“主和派”。
有主和派就会有主战派,这个主战派就是这次事件的的主角哈马斯(全称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你从二者的全名就能看出,前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正常存于世间的巴勒斯坦国;后者则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为了信仰而战的组织。
巴勒斯坦控制区被以色列一分为二的现状,进一步加深了巴勒斯坦内部的裂痕。最终的结果是法塔赫控制“约旦河西岸”,哈马斯则以加沙地区为基地,时不时的袭击以色列。双方虽然几次在各方调解下组成联合政府,但只要巴、以矛盾还在,只要巴勒斯坦的实控区还被一分为二,都必定会有一个组织成为所有反犹势力的代表,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搅动地区局势。
3
谁是这轮巴以冲突最大的受益者
在这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前,国际舆论的焦点都是在俄乌战场。对于很多关注国际时局变化的人来说,难免会心生疑问,巴以这轮冲突到底跟俄乌战争有没有关联?又会对全球政局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先说结论:第一有关联;第二有大影响。
毫无疑问,俄罗斯将是这轮巴以冲突的直接受益者。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启战争模式以后,遇到的最大问题还不是没有完成既定军事目标,而是在国际舆论中的孤立状态。无论俄罗斯有多少理由认为自己才是这些年饱受欺凌的一方,但直接以国防军入侵他国领土的做法,都让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很难找到直接盟友。
最直观的情况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可以堂而皇之的援助乌克兰,政客们也可以利用对乌克兰的支持收割选票;而对俄罗斯战略空间日益被挤压表示同情的国家,却不可能直接支持俄罗斯的立场,更难直接对其进行援助。以至于乌克兰及其支持者可以向国际舆论表示,任何试图调停这场战争的企图,甚至不直接表态支持乌克兰的做法,都是对俄罗斯的支持以及对正义的背叛。
比如说在乌军对俄军的军事行动,马斯克的星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在马斯克因担忧冲突升级而一度拒绝帮助乌克兰无人机/无人艇袭击克里米亚的俄海军舰队后,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就发文质问称:“有时候,错误不仅仅是个错误,由于不允许乌克兰无人机通过‘星链’摧毁俄罗斯军事舰队的一部分,马斯克允许这支舰队向乌克兰城市发射导弹,酿成的结果是,平民和儿童被杀害,这就是无知和自大的代价”。
当然,俄罗斯和它的支持者完全可以说,当年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同样是一种入侵行为。为什么美国做完了没事,我就备受谴责呢?
归根结底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在国际政治中有一条基本法则——菜是原罪。如果俄罗斯一开始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占领了基辅,并如期扶植起亲俄政府,那么最起码西方从政府层面来说,不会像现在这样强势。
其次是你必须承认一点,美国在二战后虽然发起了一系列战争,但这些战争都没有以吞并领土为目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美国认为那样会给自己背上包袱。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基本属性为海洋国家,但内部又拥有大陆帝国纵深的天选之国来说,利用军事、科技及金融优势收割全球经济,更能利益更大化。
对于那些美国认为有用的土地,美国的标准做法是支持其建立亲美政权。尽管这种方案完全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计算的结果,但不谋求领土扩张的确可以让美国在发动对外战争时,更能自圆其说。与之相比,俄罗斯这次直接吞并领土的做法,在舆论上肯定要显得被动许多。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已经拖了一年半多,而且还看不到尽头。对于美欧来说,接下来的战略并不会有大调整,就是出钱出力支援乌克兰,希望用持久战拖垮俄罗斯;相反,俄罗斯肯定也不想自己成为被拖垮的一方。
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而言,实际已经进入了冷战状态。冷战的一大特点,便是双方军队在不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其它地区制造有利于自己战争,以达到牵制对手精力的战略目的。在目前局面对俄罗斯不利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会更愿意在其它地区有冲突,转移西方舆论的注意力。
转移舆论并不是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是基于美欧选票政治的特点。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都必须在其国内有民意基础。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这件事无可洗白,但如果整个西方在同一性质的事情上面双标呢?
纵观全球,巴勒斯坦是最合适用来证明美国双标的矛盾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所做所为,比之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亦长期站在国际舆论的对立面。在2012年召开的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中,通过了给予巴勒斯坦联合国观察员国的地位。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只有美国、以色列和加拿大三国投下了反对票。美国的大多数欧洲盟友最多能做的也是投弃权票(法国更是投了赞成票)。
当巴以冲突与俄乌战争放在同一天平上衡量时,相信在西方已经处于舆论谷底的俄罗斯是最为轻松的。反过来西方舆论尤其是要面子的欧洲舆论则要面临一个考验(因为美国并不掩饰自己精致利己的属性),在谴责俄罗斯的所做所为时,是否也要谴责一下以色列?既然援助乌克兰是为了正义,那么巴勒斯坦人就是否也应该得到同等待遇呢?
结语
无论从资源、区位,还是与西方世界因宗教而起的结构性矛盾来说,中东都是全球博弈的风暴区。中东地区每一次军事冲突,都会牵动世界各国的神经。即便是普通人,也会透过可能因此造成的油价上涨,而感叹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
身处阿拉伯世界和西方的矛盾结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又是风暴中心的定位。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哈马斯能够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发动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攻击,毫无疑问是得到了强力支援。
反观西方,将哈马斯的行为定性为恐怖袭击是一个不错的解法。事实上在过往的舆论战中,就是这么操作的。除了以色列和美国以外,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这些美国的西方盟友,以及与加沙接壤却又不愿意卷进去的埃及,都已经将哈马斯列为恐怖组织。
悲剧的是哈马斯的很多做法,也的确让他们在舆论上处于不利地位。毕竟本文开头时提到的音乐节袭击事件,这种完全针对平民的军事行动,并不会为哈马斯的做法加分。
至于外援当中有没有俄罗斯的身影,那就得等各国情报部门的消息了。只能说以俄罗斯过往的作派以及能力来说,如果有意识的透过一些国家(比如伊朗)、企业、个人,向哈马斯提供他们急需的资金和武器,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只不过这点,俄罗斯是永远不可能承认的。
当然,即便俄罗斯真像它自己表现那样无辜,抑或西方也无视自己在舆论上自相矛盾之处,接下来一段时间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从俄乌战场部分转移到巴以冲突上,对俄国同样是一定程度的减压。
另一个影响在于,在中国的主持下,沙特与伊朗已经在今年完成了历史性和解,并有意共同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种情况下,美国比过往更希望促进沙特与以色列建交,以打通连通印度洋与欧洲的地缘障碍。
在9月份印度主持召开的G20会议上,美国已经和印度、沙特、以色列和欧洲多国领导人通过签署“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备忘录的形式,为打通印欧通道、推进沙-以关系正常化做了铺垫。
如今哈马斯这样一闹,沙特为了自己的利益就算想与以色列和解,那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把自己顶在风口浪尖了。
公众号“地缘看世界”授权转载
了解复杂世界 关注“坐井观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