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股市关门了,一级投资要怎么玩?
-----------------------
编辑|Moon
来源|DD不扯淡
前段时间,在二级市场哀鸿一片的背景下,有网友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股市关门了,一级的投资就没法做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部分一级投资人都是绝望的。最近听闻IPO收紧就开始计划买小电驴跑外卖了,更别谈股市关门。
IPO收紧是有可能的。
但问题可以这么想,就算IPO不收紧,大多数投资人投的很多项目也未必能如期上市反倒是LP问起项目为何退不出,可以先把锅甩给动态平衡。
如果对自己的项目坚定看好,给多点时间让项目发展也不是坏事。
有个已投项目的竞争对手,为了筹划上市把前两年的收入和利润藏了一藏,让今年报告期最后一年的增长曲线拉的异常好看,结果因为最近科创属性卡的比较严被券商劝退……明年业绩估计就不太好看了。
股市关门是不可能的。
以大A现在的体量,已经不适用于1992年那句“搞不好可以关掉”的话语环境了。
这么大的知识付费平台,谁能保证不会有股民学出个诺贝尔奖呢?

可能会出现的五种情况
但基于股市关门这个荒诞有趣的设定(不存在任何公开发行股份,也不存在任何已公开发行股份公司的二级市场交易),我们不妨推演一下一级市场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1、股权定价的横向参照系消失了
大家最爱讨论的PS/PE,没有公开面板数据可以查了。
投决报告PART 5估值参考的那几页PPT,再也不用硬蹭几个业务毫不相干的上市公司做PE中位数/平均值参考。
那些行业深度覆盖的FA,可能会掌握相对更多项目的交割估值信息,但往往因为权威性不足,项目方会质疑FA给的估值参考低了,投资机构会质疑FA给的估值参考高了,FA甩手干脆不说。
股权定价,回到最古老的学术派,FCFF。
因此,大家开始扣项目的现金流,财务报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资产负债表,最后才是利润表。
2、分红成为了投资收益的主要途径
没有三年十倍的暴富梦了,股权投资不再把纸面IRR和8年后的MOIC作为核心考量,投资人更多关注如何通过分红获得回报。
投资协议的核心条款不再是IPO对赌,而是如何做特殊分红安排。
比如公司要融资3亿建设一个2年后年利润5000万的产线,投资人更希望将该产线划成子公司独立核算,免去总公司层面的管理费用摊销,3年后以产线毛利对投资人做特殊的分红和退出安排。
大家讨论的重点,不再是五年还是六年后IPO,在北交所上市算不算QIPO……而是如何分红能兼顾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满足投资人的收益回报。
两年回本的项目,比三年十倍账面估值增长,更受投资人欢迎。
3、产业内的收并购成为常态
不是每个创业者都抱着IPO的目标创业了,投资人也逐渐接受分红的概念,不再以IPO的硬门槛作为目标,使得创业者更容易拿到融资。
当然,基于分红作为回报的估值博弈,将更贴近于业务本身的盈利情况,而非依赖于动辄天使轮过亿的市梦率。
国内遥遥领先的产业集团如果看到市场上有好的项目,这些项目也没有被资本市场滚雪球似的滚出个超高估值,创始人也并非一定要独立上市,一级市场从此具备平稳估值的收并购可能性。
因此,国内逐渐出现很多大集团,通过收并购完成自己业务边界的扩展,同时也能让早期的投资人体面退出。
4、长线投资的项目由政府和慈善基金支持
诸如创新药、新材料和其他DEEP-TECH类的项目,分红周期不确定性太高。因此,对那些希望三五年收回投资的中小型LP来说,并不希望自己钱往这些领域投,市场化GP就把这类项目边缘化了。
科研人员回归高校,他们在离产业化还很遥远的发展早期,也不好意思拿市场投资机构的钱给自己梦想开路,转而向Gov拿项目补贴支持。
Gov设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机构和专家评审,合并同类的科研项目,一起开发以减少资金浪费,不再有一个早期小赛道就出现十几家项目的怪相。
倒是有不少赚了大钱的LP们,抱着集邮的心态成立一堆慈善基金。他们酒桌上谈论的不是哪个项目IPO赚了多少倍,而是他们基金支持的博士团队终于在10年后产业化成功,善有善报——意外赚了一笔大钱。
以上长线的钱定义为VC。
VC和PE重新划分界线,不再有VC机构要求项目天使轮就5年IPO对赌的笑话。

股市成立前一级投资已经存在
当然,上面只是推演了些好的情况。
如果没有股市,对一级市场肯定是毁灭性的打击。简单来说,没有二级的二,哪来一级的一。
但是,大家要记得,当年股市开张的最初目的,是帮助国有企业开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并不是为了一级市场投资的退出而设立。
股市是1990年开张的,那么在1990年之前就不存在股权投资吗?
显然不是。
只是当年资本运作的套路没那么多,股权投资大概就两个方式:
第一,合伙做生意,在创业初期就凑齐公司要达到盈亏平衡的基础资本;
1968年5月,何享健等23位北滘镇居民每人集资50元,组建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开始了最初的创业期阶段。
这1150元的天使轮融资,通过自身经营盈利,让团队在8年内发展成了140人的大公司,至今已成为数千亿的上市公司——美的集团。
第二,技术人员和资产拥有者的合伙创业,轻装起步;
1984年11月,做摄影器材的廖老板自香港到大连出差,发现一名叫姜维的小伙子拍摄技术不错,也挺会做生意。两人相聊甚欢,廖老板用设备出资,姜维出技术和场地,两人合伙成立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私营合资企业。(这段历史非常有趣,有空可以自己去翻看)
回到2023年,是什么让现在一级市场的投资变得这么复杂呢?
首先,现在任何行业要盈利都没以前那么简单了。
全球化竞争面对的都是几十年积累的巨头,项目所需的启动资本越来越大,不是23个村民就能凑齐的。(深圳村民除外
其次,深硬科技的投入需要长周期投入,很难一次性测算出这么长周期内需要多少资金,不同阶段投入的风险和预期也都不一样,需要不同估值的接力融资。
投资越来越往产业链上游走,产业需求,技术,供应链结构,人才配置,都越来越不透明,长尾的个案难以复制。
当然,人心也变得复杂了。
创业者奔着融资款来,投资机构奔着管理费来,总有人把水搞混,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IPO收紧的影响
若不谈股市关门,只谈IPO收紧。
IPO收紧主要体现两点:
①科创板提高对科创属性的认定;
②整体提高对企业盈利且持续盈利的要求。
这些要求,与一级市场投资的目标完全不冲突,甚至是有指导意义的。
BP里技术门槛很高,财报里却毛利很低,大概都有坑;
盈利能力很强的业务肯定也不会low,只是很多投资人没意识到门槛在哪里。
IPO的窗口指导可能一直在变,但借用苏老师的一句话:大家不要总是期望在变化中寻找机会,而是应该多在不变中寻找机会。
不变的是,A股永远欢迎有长期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上市,有能力的创业团队也一定能持续获得资本支持。
在基金周期尚早,还没到LP卡GP脖子的时候,应该减少以退定投的决策权重。 
二级市场波动太大,以退定投的退,反而是最不可控的。
那么,在如此不可控的决策基础之上,你又如何去定投呢?
至于股市低迷…往前看这八年的股市也没咋涨呀,不同样创造了很多暴富神话。
总之,无论IPO如何收紧,都不影响那些遥遥领先的公司保持领先,不影响那些半年回本的医美连锁闷声发财,不影响那些舍不得稀释股权的企业家们持续发展……
(本文主题纯属一个有趣设定,如果你也有兴趣,欢迎评论区留言。)
悲观者观望,乐观者破局
在寒冬积蓄能量,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
【青年投资家PE/VC/FA实训营-14期】
正在招募中……
现在报名,享早鸟优惠  立减300元
扫码添加小编,锁定优惠名额
END
欢迎全国各地以及境外科技、消费、地产、医疗、农业、能源、环保、教育、文化、投行、基金、券商、信托、银行、保险、租赁、投资等产业及金融精英,寻找优质项目、资金及获得全球顶级金融圈层请联系Cathy,或者在菜单中点击【合作】——>【青投服务】,留下您的需求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青投创新,新型科创产业服务平台,以科技、人才、资本为核心,通过内容出版、数据支持、产业咨询、科技转化等业务,为科技人才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及加速赋能服务,助力国家科技兴国计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