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ur Stotch/

今天,思维教育为什么重要?

最近,《埃隆·马斯克传》火热上市,让我们了解到:即便像马斯克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也曾经历过至暗时刻,他童年的不幸、以及公司曾濒临破产的遭遇。在采访中,他坦诚反思之前的自己“我需要改变我的思维模式,不能一直处于危机战备状态。”
当马斯克在归因自己成功和对教育的看法时,他曾多次公开表示“第一性原理”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特别是批判性思维,马斯克将其比作信息时代的“精神防火墙”,能让人们在心态迷茫、信息冗杂、变化快速的今天不人云亦云,充分辨别真假,进而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 马斯克和《埃隆·马斯克传》/
无独有偶,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倡导者,在普林斯顿大学一次毕业典礼上,他曾说:
“当你80岁回忆往昔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静静对内心述说着你的人生故事,其中最为充实、最有意义的那段讲述,就是你曾经作出的一个个选择。”
如果你查阅国外名校的网站,不难发现像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都有开设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课程。
海外名校官网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信息 /
为什么会如此?在文化差异的背后,更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下教育的演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正如经济学家何帆在新书《找事》里所言:今天,很多学生毕业后陷入了一种是选择内卷,还是选择躺平或是一直努力地扑腾的迷茫。这背后则是知识教育社会需求间的鸿沟,以学历为唯一导向的“好工作”神话破灭了,未来学生们需要的是综合素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无论是成就斐然国际知名的创新者、企业家,还是世界顶级学校都在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此来应对不断快速变化的世界,帮助自己或他人形成独立的观点,成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提升竞争力
今天,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21世纪人才必备核心素养”。
/ Linn fritz /

为什么思维教育越早培养越好?

为什么思维教育越早培养越好?我们可以做个思想实验,想象在两个课堂上,你做了同样的一场分享,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人提前未知,面对同等数量的孩子和成人,结束后分别问:不懂的人请举手。那么,孩子们和成年人谁会举手更多?
通过我们日常的观察判断,答案应该是孩子,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的人的共识。
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们更爱举手?因为很多成年人存在自己的思维定势,同时好奇心主动性也远不如孩子。
上面仅是一个思想实验,或是日常的一种场景。关于思维教育应提早培养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
2022 年,剑桥大学、费城儿童医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Brain charts for the human lifespan 》的研究,其中包含首个全生命周期人脑发育图。
在研究中,该研究团队观察到的关键结论包括:
 1、大脑灰质 (脑细胞) 的体积从妊娠中期开始迅速增加,在我们 6 岁之前达到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
 2、 大脑白质 (大脑连接) 的体积也从妊娠中期到儿童早期迅速增加,并在 28.7 岁达到高峰;
 3、 大脑白质体积在 50 岁后开始下降;
 4、 大脑皮质下 (控制身体功能和基本行为) 的灰质体积在 14 岁半的青春期达到高峰。
/大脑神经发育(图源:Nature)/
其中结论1是一个有效的论据:大脑灰质 (脑细胞) 的体积从妊娠中期开始迅速增加,在我们 6 岁之前达到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
什么是大脑灰质?大脑灰质(gray matter)是指大脑中富含细胞体和神经元树突的区域,通常呈灰色。这部分组织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许多生理和认知功能都有决定性影响,比如:意识和感知、运动控制、记忆和学习、情感和情绪、语言和沟通、社交和认知能力等。
此外,在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InBrief: 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报告中指出,大脑的改变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大脑在生命早期是最灵活的,或者说是“可塑性的”,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和相互作用,但随着成熟的大脑变得更加专门化,承担更复杂的功能,它重组和适应新的或意外的能力就会减弱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阶段、学龄儿童早期是大脑最为灵活和可塑的时期。尽早培养思维教育,能够为孩子的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防止后期思维固化后带来的种种困难)
除了脑科学的研究,教育学领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原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也做过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他指出:
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批评现有框架。当然这些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被否定,但是这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压制和否定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
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下,情况会更糟。当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好成绩,当教师教书的唯一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受教育年限越长,教师和学生越努力,虽然学生的知识增长了,知识点掌握多了,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却被扼杀得越系统、越彻底,结果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保留得越少。
如果创造性思维是知识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乘积: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那么,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后者在减少,作为两者乘积的创造性思维就有可能随着受教育的时间增加先是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减少,形成一个倒U形状,而非单纯上升的形状,如图1所示。
所以,无论是脑科学,还是教育学的研究实践,都能够说明思维教育越早进行越好,这既符合人类大脑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在目前普遍教育大环境下提升孩子创造力的黄金期
难怪爱因斯坦感叹:“好奇心能够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It is a miracle that curiosity survives formal education.)
/ Valentin Galmand /

怎样学知识是有效的?

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并不矛盾,也不是对立关系。但当今天面对海量的知识,我们应该让孩子学哪些呢?怎样学习知识更有效呢?
《学会提问》来自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两位作者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Neil Browne)和心理学教授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Keeley)给出了答案,即学习知识时的两种思维——“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这种流行的思维方式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这些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今后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绵式思维相对而言比较被动,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往往既轻松又快捷,特别是在你看到的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运用这种思维更是毫不费力。
但海绵式思维有个严重而又致命的缺陷对于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观点应该摒弃,它提供不了任何判断方法。
如果说,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和它展开互动。
比如读一本书,需要带着不断提问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和作者“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披沙拣金,就需要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旨在找出最佳的决定或最合理的信念。
毋庸置疑,今天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如果一个孩子只是不断地输入,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最后会变成听什么信什么、读到什么内容信什么,无法做出判断。但淘金式思维则是要和知识产生互动,自己能够判断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并筛选知识为自己所用。
/ 来源《学会提问》:淘金式思维的心理检视表 /

融合知识与思维的课程,

既重要又稀缺

正如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一样,两者通常互为补充,前者加法、后者减法。海绵式思维追求广泛涉猎,而淘金式思维追求破除迷惑。如果想做个比较,知识可类比为思维的肉躯,思维则是知识的骨骼。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只见肉躯、不见骨骼。殊不知思维作为骨骼基础,如果不加分辨接受、吸收各种知识,更容易导致思维固化,而当要在孩子长大后打破先前固定的思维模式时,将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困难重重。
作为家长同时是教育从业者,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渴望和苦闷,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资金,最大的目的莫过于希望孩子长大后过上自主、美好的人生。
那么,有没有一种既能培养思维,又能补充必要知识的课程?最好能更加适应本土化,并非完全照搬国外内容,这样专业体系课程哪里有?
答案是在C计划,这并不是我们自命不凡。因为C计划是国内首家引入批判性思维理念,且目前唯一将批判性思维设计为系统课程的专业机构。
C计划经过7年的深耕研发,已形成专业的中文分级思辨阅读课程体系,每节课超过200小时打磨,根据中美英三国课程标准,将牛津、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国际著名高校均重视培养的思维能力,结合100+本经典书,通过主题形式深度阅读,关照现实情景,深入理解不同主题,融合补充必要知识,提升通识人文素养,深度提升孩子思维能力,促进独立思考高阶表达
更重要的是,这些都发生在真实的互动课堂中,而且主创、师资团队强大:
C计划的三位主创:郭兆凡、蓝方、叶明欣,本科和研究生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伦敦政经;中国政法、巴黎政治学院;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深厚的逻辑基础、人文素养、课程经验,她们领衔课程设计,获得业内普遍认可。
C计划的教师团队,也是群星闪耀。他们毕业于知名高校,如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同济。每100位候选教师中,只有5位能够通过严格的筛选,他们是热爱孩子、擅长教学、具备思辨能力的导师,深受孩子们喜爱,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ahra kwon/
思维的锻炼不是一蹴而就
众所周知,骨骼的成长往往要比肉躯更慢,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思维习惯。
但是,今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变得更加稀缺,希望一切事物都能速成。
在今年耶鲁大学开学演讲中,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寄语新生:
“希望你们能培养谨慎地、有条理地行动习惯——放慢脚步,不仅为了放慢白驹过隙般的时间,也为反思听到的各种观点,准备好进入世界,弥合裂缝”。
/ 耶鲁大学校长线上演讲 /
的确,今天的世界速度太快了,我们更应该放慢脚步。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压力、诉说,是否做到了感同身受?是否又在为这些事寻找合乎内心的出路?
未来,孩子终将长大,终将独自面对更为真实和复杂的世界,我们是否为此做好准备?
不要等到孩子学业压力大时,才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才重视底层通用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活在此处,选择在当下。
/ 孩子学习C计划思辨课的改变 /
附:“咨询大师”ChatGPT给出的答案(批判性思维能帮孩子解决哪些问题?)
参考资料: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美] 尼尔·布朗 / [美] 斯图尔特·基利,机械工业出版社
● 《埃隆·马斯克传》,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中信出版集团
● 《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何帆,中信出版集团
● 《InBrief: 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哈佛儿童发展研究)》
● 《新的里程碑!Nature 发布首个全生命周期人脑发育图,覆盖胎儿到百岁老人(nature研究)》
● 《钱颖一 丨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
撰文|袁振
排版|番茄
编辑、校对|袁振、许栩

最新课程
C计划思辨阅读课,可以引领孩子从阅读、思辨中逐渐掌握思考工具,拥有思辨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想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点击下方图片,来体验我们课程吧!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
添加客服
微信咨询

回复[独立思考]可领取礼包


推荐阅读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