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句话叫“消费股要当老婆养,科技股要当情人换”,可谓话糙理不糙。
所谓的“当情人”并不是让你今天买明天卖,而是说,作为消费股可以投资五年、十年,但科技股的投资周期可能没有那么长,这就叫“当情人换”。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本叫《浪潮之巅》的书,是一位写科技史的作家吴军写的,里面列举了硅谷一些重要公司发展成败得失的经验。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很少有科技公司能把自己的竞争优势保持在十年以上。当然有读者可能会说,微软、英特尔都是几十年前的公司了,他们不是活得很好吗?
这就叫做“幸存者偏差”,我们只能看到那些活下来的公司,很难看到那些死掉的公司,下图是1999年-2001年美国当时前十大IPO的公司,都是当时的明星股,但现在看,当时的IPO市值跟现在的市值,大部分公司都差不多。
科技股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科技股的持续性不如消费类公司,但科技行业永远不缺投资机会,所以投资科技股,要么你得对产业趋势把握得很到位,要么你就买一个合适的科技类宽基指数ETF,一篮子公司中总有一些能跑出来的。
2
A股的科技股与美股商业模式上有很大不同,美股科技股龙头大部分属于2C的终端产业,而A股的科技股大部分属于制造业中游,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大客户型,最典型的是消费电子,下游是依托苹果等大客户,第二类属于产业政策主导的产业,分布在通信、半导体、计算机、军工等行业中。
后者现在有一个新的归类——“硬科技”,有两大逻辑:
1、国家战略。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它的核心逻辑是国家战略,比如现在的半导体、信创,技术不是很成熟,但基于国家战略,不成熟也得推成熟。所以下面这一系列产业的核心逻辑是国家战略,这个产业趋势重点是考虑政策的持续性。
2、技术变革。产业趋势的本质是技术变革,光有技术还不行,必须要等到它的产品足够成熟、成本下降,我们才有可能去应用、去推动这个技术,形成一波趋势;
第一类公司因为上市比较早,广泛的分布于各类指数中,而第二类“硬科技”公司,很多上市较晚的,大多集中在一个板块中——科创板。
A股的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有各自的定位。国家明确,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科创板有两个主要指数——科创50指数和科创100指数,选择哪一个好呢?
3
这两个指数可谓各有特色:
科创50指数基本上是科创板市值最大的50支股票,总市值在150-4000亿之间,中位数350亿左右,属于中大盘股指数
“科创板100指数”目前还是一个偏中小盘指数,它是在科创板中,剔除科创 50 指数样本,选择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100名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大部分公司市值不大,总市值在50-400亿之间,中位数140亿。
这两种选择样本顺序的不同,造成了两个指数的两大差异:
1、权重股集中不同
科创板100前十大公司权重仅为20%多,相对分散;而科创50前十公司占比50%,最大的中芯国际总市值4000亿,占比近10%,指数很大程度受它的影响。
2、行业集中度的差异
权重集中度的差异,又造成了行业集中度的差异,下图为科创50的行业分布,一大半是电子行业,主要是半导体,前十大公司中的第一、三、五、六、九位都是半导体公司,这个指数成了半个半导体指数,而半导体有很强的周期性,波动剧烈,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基民们很可能拿不住。
再看科创100的行业分布,前五大行业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半导体、机械设备(主要是高端装备)和设备,行业特殊性不明显,分布更均匀,周期性也更小,更容易拿得住。
3、成长性上的差异
从市值的角度看,A股的科技股大部分都是2B,行业空间相对有限,大部分公司的成长性都集中在一波产业趋势中,发展到一定模式后就会回归常态,所以中小盘科技股在A股的成长性更好,大盘科技股相对稳定一些。
总结一下,科创板100指数,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中小市值科技股策略”,五大重点行业分散;科创50是典型的大盘科技股策略,半导体权重极高。
综合上面的分析,如果你在科技中偏爱半导体,或者在组合中想要找一个偏半导体的,那么科创50ETF更适合;
但如果你只重点配一个科技风格的宽基ETF,而且对成长性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一个中小市值的宽基指数,那目前科创板100指数就是非常好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目前规模最大、成交额最高的科创100指数ETF(代码:588030)
最后再总结一下科技100指数ETF的投资特点:
1、硬科技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
2、中小盘为主,成长性更强
3、有一定波动性,更适合定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