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彬
据报道,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可谓怪招频出。比如大学生求职时被要求“看手相”,搞封建迷信的那一套,“手纹有福气’者录用概率更大”。有的企业招会计必须是A型血,公然强调“注意一定要是A型血”。还有的企业则对应聘的籍贯提出无理要求,公开实施地域歧视。
一家传媒公司在招聘要求中,赫然写了11遍“肤白貌美大长腿”。图源:上游新闻
这些畸形的用人标准,一次又一次地引爆求职者的愤怒,将早就该被扔到垃圾筒里的东西堂而皇之地又放回到职场上。为什么类似的奇葩应聘要求越来越多?
固然,对应聘者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主要还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转向,但是人为地制造矛盾,利用奇葩的招聘条件卡求职者,乃至羞辱求职者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这不是什么“市场行为”。
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可以说,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是法律的红线所在,也是企业的法定义务。
4月6日,求职大学生在招聘会上交流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摄
作为经营主体,企业可以对应聘者提出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应当与岗位之间具有相关性,而且不能基于偏见、歧视,乃至恶意人格侮辱、贬损。要求应聘会计岗位的有会计证,这不是歧视;但是要求会计必须是A型血,那就是赤裸裸的歧视。这不是什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更不是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而是违反国家《就业促进法》的明确规定。
用毫无道理的身高、地域、相貌、星座、属相、恋爱经历、喝酒能力等,而排斥求职者,其实是对公民的人格羞辱,而且这种不合理的招聘条件本身也是在堵上企业正常发展的路径,谁能相信动辄以“不招某某省”“限招某某星座”为荣的企业,可能做大做强,仅仅是一个招聘要求就不知道拉了多少仇恨。要明白,人力资源的前提不是“资源”,而是要强调人是目的本身,不是手段,雇佣劳动者首先要学会对人的尊重。
安徽大学2016年毕业生春季双选招聘会现场(4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摄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那些对于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曾是中国经济发展、劳动者公平就业路上的绊脚石,多少劳动者因为血型、星座等奇葩理由被挡在就业市场那边,就埋下了多少社会矛盾的种子,结出的苦果将由全社会来承担。
反就业歧视的重要性,可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过。个别企业千万别仗着“甲方”优势任意伤害、羞辱求职者。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要求《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发挥法律的威力,向职场里面各种明目张胆的歧视性规定亮剑。既然奇葩的招聘要求撞到《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枪口上,就必须抓住典型案例,惩一警百、“解剖麻雀”,在全社会范围内打造公平就业的环境。对于赤裸裸的招聘歧视,不能只有曝光,没有执法。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沈彬
朗诵:王茜
图片:上游新闻、新华社
责编:王子墨
编辑:朱晓帆 吴亚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