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岱
近日,一所民办高中对新生一次性收取4000元校服费引发关注。其中男生校服费为4033元,女生校服费为4043元。校方人士回应称,收费经过教育局和物价局审批,该价格含各个季节共30多件,种类全配置高,“具体费用都有公示,孩子爱惜一点三年都够穿”。
粗略计算下来,4000元费用平均到每件衣物、用品的单价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算太离谱。然而,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何况是为正值生长发育期的学生一次性包圆3年的衣物,恐怕并不合理,还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毕竟,校服是学生最为普遍的穿着,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在人们普遍理解中,统一着装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产生攀比心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因家庭经济情况而拒绝订购校服,可能会影响学生其融入集体,甚至遭到排挤。
尽管校方坚持认定属于合理收费,从这则社会新闻的反馈来看,这项收费金额超出了大部分人对学杂费用数额的常规认知,很难不让人产生被圈钱的观感。
而涉事学校所属当地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早在201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中小学教育收费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应坚持非营利和学生自愿原则,并将校服费列入其中,专门规定“学校不得强制要求学生购买校服的具体数量”。
面对舆论的发酵,校方的底气似乎并不像初次面对媒体时那么充足。对此,当地教育局回应迅速:初步调查发现校方在校服采购程序、落实学生自愿购买校服方面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责成整改。
但是,对校方的问责并不能止步于此。这其中是否涉嫌乱收费、存在差价和回扣的问题,恐怕也需要经过系列的调查取证才能得到准确答案。学校如若存在“校服垄断”行为,不仅会给学生家庭额外增添经济负担,学校的权威性与教育理念难免遭到质疑。
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本质上是互相沟通、配合的三角关系,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又平添了一丝敏感。不少家长认为自身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家长在遭遇高收费事件中又很难不去“自愿”选择购买,看似自愿的行为,有可能是权衡再三的无奈之举。
打着教育的旗号掏空家长腰包,在收费上做文章的举动并不鲜见。某地开设“智慧课堂”,诱导学生家长购买平板电脑缴纳服务费8800元;某学校实行对学生趴课桌午休收取费用300元……好在教育部门已及时着手处理,叫停了收费现象。要知道,任何不当的收费行为都不是侵犯学生和家长权益的借口,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关系走向对立。
就事件本身来说,校方在收费问题上应该给予学生家长充分知情权和参与权,对纳入财政预算的每笔经费需做到公开透明。学校应尽快拿出一份合理且让人信服的执行标准,对校服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同时也要接受来自社会各层面的监督。
近年来,学校高额收费事件总是能轻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如何遏制更多“被自愿”情况产生、切实保护学生权益,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孙岱
图片:极目新闻、新华网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岱 王远方 邢妍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