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
最近,“第15次高考的唐尚珺被退档”一事成为舆论焦点。本来,考了594分,超广西理工类一本线119分的唐尚珺眼看着就要走出高考“循环”。没想到,因为未达到所填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且未服从调剂,因此最终被退档。
本来已经做好准备读大学的唐尚珺,只能积极争取补录。目前来看,他的命运还难以预料。
正因此,舆论对他的讨论热度再次提高,有人为他感到惋惜,有人为他的遭遇感叹,也有人并不认同他的选择,认为唐尚珺这么多年的执着,其实只换来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那么,在经历了那么多波折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呢?
其实,公众对于唐尚珺的看法,甚至是比较苛刻、严厉的批评,他并不是不知道。在最近的报道中,他也承认自己确实“浪费了资源”。如果说通过他的经历,高校能够改变、完善当前的录取制度,那么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网友们更关心的可能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唐尚珺的人生选择到底对不对?这当然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许可以这么说,当我们看唐尚珺时,满眼看到的都是自己。与其说大家是在批评唐尚珺,倒不如说,我们也都很害怕成为另一个“唐尚珺”。
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成为舆论场中的一个符号,其所承载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唐尚珺真实的人生故事。在舆论场的众声喧哗中,他成了一个典型人物,既不自量力,贸然挑战自己达不到的目标,又不知变通,偏执地浪费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也就是说,真正的唐尚珺是个什么样的年轻人,他的心中又有哪些想法,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人们更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在人生路中走偏,落得和唐尚珺一样的结局?
人们的想法并没有错,当年的唐尚珺本人或许也想不到,高考会占据自己人生这么大的篇幅。但我们又很难保证,自己一定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犯错。生活是如此难以预料,各种变故随时会来到我们身边,与很多人生的重大转折相比,或许能不能“考上清华”还不是最要紧的。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由此可见,一些对唐尚珺的批评,甚至是嘲讽,针对的并非是这个年轻人本身,而是对生活中未知因素的恐惧。这是人之常情,但反过来说,正因为未来的生活不可能被“安排”好,人们或许也应该积极营造一个容错度更高的社会,这可能是所有人都需要的。
唐尚珺当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经历他的人生故事。对这个“走偏”了人生路的年轻人,如果将时间轴拉长、放大,我们会发现他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什么不一样——他最终也要读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只是年纪大了一些。正因如此,人们也有理由给他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因为人无完人,因为每个人都年轻过。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小鱼
图片:新京报我们视频、潮新闻客户端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孙小婷 范天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