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永群

近日,景区摆渡车“宰客”的话题引发热议。有媒体调查表示,国内不少景区大门离游客服务中心很远,或者景区大门离真正的景点很远,游客只得被迫乘坐摆渡车前往。不少网友表示感同身受,纷纷评论吐槽。
网友们对景区摆渡车的意见,结合我们自身的旅游体验来看,其实并不难归纳。首先是票价高,便宜点的10元到30元,贵一些的还有大几十或者上百元的,一家老小坐下来,花费不少。另外是大家觉得有些摆渡车设置得没有必要,作为游客却并没有自主选择权,基本都要“听从”景区安排,还有时候需要凑够人数才能发车,白白浪费了时间。
当然,这不是对摆渡车本身的否定。摆渡车是景区内的公共交通工具,它的设置应该是综合考虑的结果。比如路况,有的景区山路陡峭崎岖,需要有经验有技术的驾驶员。从安全的角度讲,摆渡车是有必要存在的。再如,景区人流量太大,停车场在合理范围内设置得远一些、多一些,这样可以减少拥堵。或者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配备环保电瓶车统一进入等等。
但游客反感的,就是看到通往景区的路明明平坦宽阔、看到摆渡车和旅游大巴没有什么区别,却又无法选择不坐的感觉。因此,游客们可能会产生“被宰”的想法,会想要反问一句,“隔开这一段路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的吐槽也是在呼唤一种规范: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设摆渡车、多远的距离是合理的、价格标准怎么定、游客是否有充分选择权等等。抛开公益性先不谈,摆渡车即便要收费,最起码应该做到标准合理、透明,尊重游客的自主权,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摆渡车是游客迈入景区的第一道体验,也关系到游客对景区的初印象。而且,在网友的吐槽中,我们也不只看到了摆渡车的问题,还有景区门票之外的二次收费、捆绑销售、配套设施收费、商业化痕迹太重等等诸多问题。旅游体验是很多人在选择景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体验好,下次再来、打个好评,或者推荐给朋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景区票价高、收费项目多、服务又跟不上,游客体验不好,自然就不会选择再来,毕竟“被宰”只一次。
而对于景区来说,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在门票、摆渡车等收费项目上“动脑筋”,说到底还是短视的做法。旅游产业链上,票务收入只是其中一环,还有住宿、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消费等等。景区要想长远发展,应该在拉长产业链上下功夫,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网友们的热议和吐槽也给诸多景区提了个醒:宰没宰客,游客们都明明白白。如果因为“摆渡车”这样的问题劝退了游客,丢失了口碑,对景区来说,恐怕是因小失大了。而且,放眼看去,别说摆渡车,很多连门票都不收的景点,取得口碑和综合消费多赢的例子,不有的是吗?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张永群
图片:新华网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永群 孙岱 邢妍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